晨曦微露,悠長的汽笛聲喚醒浦江兩岸。正值秋日,河水潺潺、綠樹掩映,沿岸眾多的歷史遺存與現代化建筑交相輝映,“水、岸、路、地”讓蘇州河畔變身為時尚宜居的城市居民后花園。時針撥回到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楊浦濱江考察時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5年來,上海圍繞這一命題,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打造人民城市的“上海窗口”。從城區到市郊,從商圈到居民區,從公共空間到高等學府,生活在上海的人們,總在不經意間和細節處,感受到人民城市的溫度。
上海楊浦濱江,秋日午后。茂密的綠植間,不少市民和游客在休憩、散步、騎行……路過濱江楊樹浦水廠段時,許多人會在這句話的雕塑前拍照留念。“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楊浦濱江考察時,首次提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三年后,這一重要理念被寫進了黨的二十大報告——“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一老”連著“夕陽”,“一小”連著“朝陽”,都是關乎千家萬戶的民生大事。“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上海堅持把“一老一小”作為民生重點,做好老年人照護和青少年兒童關愛工作,持續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實事工程,在群眾家門口守護“朝夕美好”。“一老一小”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也是最見用心用情之處,體現的是人民至上的理念,考驗的是城市治理的細心、耐心和巧心。聚焦“一老一小”,上海以群眾需求小切口撬動民生治理大課題,把暖心服務做到市民家門口,用精細治理描繪城市“幸福地圖”。
菜場,連接百姓一日三餐,是觀察人民城市的一扇窗口。咖啡,時尚生活的代名詞,是上海的一張城市名片。從“一捆菜”,到“一杯咖啡”,面對不同群體的消費需求,上海如何既增添便利性,又滿足時尚性?雜貨鋪、家電維修、裁縫鋪……這些隨著城市發展逐漸消失的業態,正在各大菜場重新涌現,方便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一杯咖啡,則是人們對更高品質生活的追求。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滿足群眾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上海正努力打造一個人人都能享有品質生活的城市。咖啡香和飯菜香交融,煙火氣與時尚范並存,正是人民城市的生動印証。
“剪不斷、理還亂。”社會治理中,面對群眾之間的矛盾糾紛,這是基層干部和公安民警常有的感慨。樓上裝修,樓下漏水,是戶主還是裝修隊承擔責任,爭執不休怎麼辦?小區裡的“僵尸車”,佔據公共車位幾年不動,誰有權把它移走?父子鬧矛盾,少年在家絕食抗議,父親無奈報警求助,民警該不該管?這樣的矛盾糾紛時時刻刻在發生,如何有效處置,避免演化升級,考驗城市治理的智慧和能力。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近年來,上海探索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律師事務所“三所聯動”機制,整合公安民警、調解員、律師等各方力量,努力把矛盾糾紛化解於萌芽狀態。
晨起吃好早飯,82歲的周玉清准時來到上海市靜安區臨汾路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長者運動健康之家。工作人員熱情迎上前,等老人落座后,即給她量血壓。長者運動健康之家,長者食堂,集納了“一網通辦”自助機、公用事業費一體繳費機、一分鐘診室、共享打印機等便民設施的“數字小屋”……在周玉清眼裡,380弄就是“完整社區”的樣板,不出小區,養老需求基本都能滿足。2023年12月,臨汾路380弄社區入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發布的《完整社區建設案例集(第一批)》。
人民城市建設中,如何讓數據更好地賦能高質量發展和高效能治理?上海普陀區真北三小區在獨居老人家中安裝了一套智能系統,被稱為“智慧六件套”,包括紅外、水表檢測、電流檢測、煙感、門禁和緊急按鈕。當12小時用水不足0.01立方米、48小時沒有進出大門記錄等情形發生,這些裝置就會發出預警,提示街道或居委會及時安排人員上門查看。治理共享單車亂停放,無須安排專人巡查,市民用手機拍下違停照片,上傳12345市民熱線,系統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可快速識別問題種類,自動通知相關部門工作人員進行處理。
“請把您的想法告訴我們,上海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您的參與。”這是上海人民建議征集官方網站上一條醒目的標語。標語旁,是上海各區、各部門正在開展的人民建議征集活動一覽。從老年服務機構的設立,到社區“寶寶屋”的建設,再到電動自行車的管理,各職能部門渴望傾聽市民群眾的智慧。傾聽民意,廣納民智﹔暢通渠道,便捷高效﹔推動轉化,優化治理﹔公開透明,接受監督——在人民城市建設中,上海通過廣泛征集人民建議,將一大批人民群眾的“金點子”轉化為城市治理的“金鑰匙”,結出便民利民的“金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