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從關愛“一老”到呵護“一小”,申城守護“朝夕美好”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沈文敏
2024年10月16日15: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上海踐行人民城市理念這五年”系列觀察②

“一老”連著“夕陽”,“一小”連著“朝陽”,都是關乎千家萬戶的民生大事。“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上海堅持把“一老一小”作為民生重點,做好老年人照護和青少年兒童關愛工作,持續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實事工程,在群眾家門口守護“朝夕美好”。

“老伙伴”志願服務溫暖社區

“這是一個晴朗的早晨,鴿哨聲伴著起床號音……”走進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嘹亮的歌聲縈繞耳邊。每天,市民驛站內老年人書畫、聲樂、朗誦、形體舞蹈等培訓接連不斷,40多個團隊常年活躍,老年人在這裡讀書看報下棋打康樂球,還可以健身鍛煉。市民驛站,成了他們歡度晚年的“開心家園”。

這裡靠什麼持續讓老人們幸福感滿滿?街道推出的“老伙伴計劃”,是秘訣之一。計劃以結對互助的方式,由低齡老年志願者向高齡老人提供家庭互助服務。

眾多“老伙伴”志願者,心存善意,不畏寒暑,全年無休地熱心於鄰裡之間的互幫互助,當高齡老人的知心人、貼心人和暖心人。目前,嘉興路街道共有224名低齡老年志願者,通過上門探訪、情感支持和參與社區活動等形式,為1126位高齡、獨居老人提供服務。

虹口區的人口密度大、老齡化程度高,養老服務的需求十分突出。瑞一居民區黨總支作為嘉興路街道“守初心·嘉友老伙伴計劃工作室”的試點居民區,依托“家園黨建”載體,以“老伙伴”黨員志願者孫東娣領銜,組織帶領黨員們走在為老服務第一線。

孫東娣在小區裡結對了六七位高齡老人,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林伯母是其中一位,孫東娣每天都會上門探望她。一次,林伯母不慎摔倒,孫東娣聽說后連忙趕去,見到躺在地上的老人,腿上滿是因失禁沾上的污穢,毫不嫌棄地把老人攙扶起來,幫助擦洗干淨。不料,林伯母突然情緒失控,用指甲劃破了孫東娣的皮膚。她卻不急不躁,輕聲安撫說:“認識我嗎?”溫柔的聲音似乎喚醒了老人,老人脫口說道:“救命恩人。”

為了照顧好這些老人,孫東娣每天的“行程”安排得緊張又充實,凌晨5點就起床煲湯,端著一路走到結對老伙伴家中看望。作為市民驛站“編外工作人員”,她經常幫著給老人量血壓,教老人使用手機軟件,有時還有意考一考老人“最近有什麼新聞啊”。吃完水果扔果皮的時候,還借機教老人垃圾要分類……

虹口區“老伙伴計劃”志願者上門服務。

在嘉興路街道,有越來越多像孫東娣一樣的“老伙伴計劃”黨員志願者活躍在社區的各個角落,將先鋒模范作用像“紅色種子”一般播撒在社區,推動黨建引領做實做深做細為老服務。

“寶寶屋”精心呵護幼兒成長

建設社區“寶寶屋”,是上海在全國率先開展的一項嬰幼兒托育服務新舉措。上海的“001號寶寶屋”,就設在靜安區江寧路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三樓。

走上三樓,一片場地被打造成了社區“寶寶屋”,100多平方米面積,兩間半開放教室和露台活動空間,可同時容納45名1至3歲年齡段幼兒。“寶寶屋”外,連著長者食堂,還有綜合服務區域,承擔服務咨詢、晨檢、母嬰照護等功能。

靜安區將“寶寶屋”嵌入社區樓宇。

“寶寶屋”是上海話“抱抱我”的諧音,提供便捷的臨時托、計時托服務。在江寧路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寶寶屋”,戶外露台上的老人們正晒著太陽聊著天,看著不遠處小寶寶們在保育員的看護下開心玩耍。

令人欣喜的是,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嵌入“寶寶屋”后,一些未曾想到的“化學反應”發生了。“身邊多了這些可愛的小寶寶,老人們臉上的笑容也多了起來。”江寧路街道工作人員王彬說,幫助照顧幼兒的老年人還能在長者食堂就餐、活動,“頤幼相伴、其樂融融”的場景,讓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心生喜悅。

江寧路街道轄區面積1.84平方公裡,下轄16個居民區,常住人口5.98萬人,是靜安區人口密度較高的街道。2022年初,靜安區以江寧路街道為試點,在全市率先建設“嵌入式”“標准化”的社區“寶寶屋”,靈活設置在黨群服務中心、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公辦示范幼兒園等公共服務設施中。

“寶寶屋”幫助不少家長從日常細瑣的照料中抽出身、喘口氣,可以利用孩子在“寶寶屋”游戲的時間,去辦件事、打個盹,上一節課、讀一本書、喝一杯咖啡。隨著“寶寶屋”試點建設的拓展,靜安區的樓宇、商圈、園區出現了各具特點的“寶寶屋”。今年3月,大寧路街道的大寧國際商圈裡,一片室內公共休息區經過改裝后也變身“寶寶屋”,為在商圈上班的白領、周邊居民和逛街市民提供便利。

2023年,靜安區將“寶寶屋”建設列為區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今年,根據街鎮資源及人口布局等實際情況,靜安區實行一街鎮一方案,推進將“寶寶屋”嵌入居民小區、商業樓宇等場所,到年底將實現14個街鎮“寶寶屋”全覆蓋。

“生活圈”跟著“一老一小”轉

在上海,建設“15分鐘社區生活圈”,“一老一小”是被關注的重點人群,努力做到老有頤養、幼有善育。

上海是全國最早進入老齡化,且老齡化程度最深的城市。早在2014年,上海就在全國首創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模式,讓老年人在社區原居安養。截至2023年底,全市建成綜合為老服務中心459家、長者照護之家197家、社區老年人日間照護機構920家、社區長者食堂346家、老年助餐點約1500家。

老人們在社區食堂用餐。

近年來,上海又探索開展家庭照護床位,由養老機構派出專業團隊,將專業服務延伸到老年人家中,讓他們不離家也可以享受到類似於在養老機構的專業服務。目前,全市層面已經開設2000多張家庭照護床位,同時在居家層面提供長護險服務、居家適老化改造、養老顧問和“老伙伴”志願者服務等。

“活到老,學到老”。上海持續開展老年大學倍增計劃,近年新增3所區級老年大學、5所高校老年大學,以及一大批居村委特色學習點、老年教育社會學習點、老年教育養教結合學習點等,豐富老年人群體的精神生活。

同時,幼兒園托班應開盡開、能開盡開。目前,上海有75%的幼兒園開設了托班,可提供4萬個托額。全市有近270家“寶寶屋”,覆蓋95%以上的街鎮,常態化提供2.4萬個托額,2024年一季度累計服務5.3萬人次。

今年,上海將通過市級實事項目累計新增不少於7000個社區托育“寶寶屋”托額,以及不少於3000個公辦幼兒園托班托額,進一步加強各類托育服務科學布局,做到不低於80%的幼兒園開設托班。到“十四五”末,實現不低於85%的幼兒園開設托班。

上海在全市城鄉劃定了860個城鎮生活圈、740個鄉村生活圈,以1600個“生活圈”為基本單元,突出規劃引領、整合平台資源、強化功能融合,統籌推進嵌入式公共服務設施、一刻鐘便民生活圈、15分鐘就業服務圈、附屬空間開放等民生保障工作,每年實施一批富含煙火氣的民生項目,打通服務市民群眾的“最后一公裡”“最后100米”。2023年,上海建設完成3100多個民生項目,今年將增加到3800多個。

“一老一小”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也是最見用心用情之處,體現的是人民至上的理念,考驗的是城市治理的細心、耐心和巧心。聚焦“一老一小”,上海以群眾需求小切口撬動民生治理大課題,把暖心服務做到市民家門口,用精細治理描繪城市“幸福地圖”。

(本文圖片由受訪對象提供)

(來源: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