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 上海實踐︱繼續探索打造“金字招牌”,繪就“和美五裡”新圖景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5周年。5年來,上海圍繞這一命題,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打造人民城市的“上海窗口”。
即日起,人民網上海頻道推出“人民城市 上海實踐”走進街鎮系列報道,深度發掘上海深入探索超大城市基層治理現代化新路鮮活案例,展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生動圖景。
位於上海市黃浦區西南部的五裡橋街道是民族工業的搖籃,是上海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老先進、老典型,也是全過程人民民主“三會”制度的發源地。
在這裡,誕生過無數個“第一”:第一艘萬噸級運輸輪、第一條過江隧道、第一批“兩級政府、三級管理”試點街道、第一個社區行政事務受理中心、全市第一批黨員服務中心……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5周年。一幅共建共享、互助互利、和諧和睦、宜居宜業的“和美五裡”圖景正在繪就。
“垃圾弄”華麗轉身,“三會”越開越靈活、越來越好用
每到銀杏飄黃時節,局門路的“銀杏大道”就成為滬上熱門城市漫步的打卡點。
一幅高22米、寬11米的巨型牆繪——《手心的杏福》也吸引市民駐足留念。值得一提的是,街道在選擇牆繪材料時,專門選擇了防水涂料,解決了居民樓牆體多年漏水難題,成功消除安全隱患。
這正是五裡橋街道運用“三會”制度,實現多方共治的典型案例之一。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聽証會、協調會、評議會,“三會”制度在黃浦區五裡橋街道誕生,成為上海基層民主自治的一張“名片”。
2017年,“三會”制度被寫入《上海市居民委員會工作條例》,成為上海解決基層治理“難點、堵點、痛點”的重要法寶。行至當下,“三會”制度在實踐中不斷發展,並且在五裡橋街道這一首創地“開花結果”。
五裡橋街道黨工委書記曹炯表示,五裡橋街道作為“三會”制度的發源地,25年來不斷推動基層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已成為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基層社會治理領域的生動實踐。
在20世紀末,局門路361弄曾是一條過往行人避之不及的“垃圾弄”。短短百米的弄堂裡堆滿了建筑和生活垃圾,路面坑坑窪窪,一到雨天就泥濘不堪,這讓周邊居民一度叫苦不迭。為解決“一條泥濘弄堂”的改造,桑城居民區率先嘗試了“事前決策聽証會”“事中矛盾協調會”“事后政務評議會”的民主運行機制,“三會”制度應運而生。
位於局門路上的“三會弄”
由此,這條弄堂小路也成為了“三會”制度的緣起地、五裡基層民主的萌發地。
“三會”制度創始人魏桂花深有感觸,通過“三會”制度,居民從“被動參與”向“主動參與”轉變,可以說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落地社區的體現。
去年,為集中展示“三會”制度的緣起和發展脈絡,五裡橋街道在“三會”制度發源所在的桑城居民區,進行“三會弄”“三會源”的翻新改造。
位於局門路上的“三會弄”
站在在局門路361弄門口,“三會弄”三個金色大字映入眼帘,這裡已經全面修繕,如今煥然一新。
步入“三會弄”,紅色的磚牆和青石板路讓人感到既干淨又溫馨,在一旁的牆面上還懸挂了由著名連環畫家、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連環畫代表性傳承人桑麟康帶來的主題繪畫,這些連環畫小巧精致,耐人尋味,既有當年“垃圾弄”整治的故事,也有居民開會協調整治的場景,還有大家動手一起打掃衛生等,一幕幕歷史場景仿佛再現,勾起居民們的回憶。
“阿拉這條弄堂是公弄,前后有4個小區,管理起來真的是蠻復雜。”說起局門路361弄的這條弄堂,很多居民都打開了話匣子,“當年多虧了居委會魏書記,前前后后不知道開了多少會,這條弄堂原本環境臟亂差,進進出出不方便,一到下雨,更是一塌糊涂。”
下午4點多,正好周邊學校放學,“三會弄”也變得熱鬧起來,家長和學生們步入“三會弄”,周邊居民看到煥然一新的“三會弄”,紛紛打卡拍照。除了連環畫吸引人,在“三會弄”的牆面上,還有三樣實物展示,一個是當年打掃“三會弄”的掃帚,還有一面“流動紅旗”,都是當年參與社區整治派上大用處的“功臣”,此外還有小區“加梯”模型,也成為了“三會”制度的最佳實踐。
“三會源”
“從1999年‘三會’制度創立到垃圾弄整治,再到小區綜合整治,都離不開居民們的自治管理,在社區管理層面始終堅持全過程人民民主,正是‘三會’制度的核心所在。”桑城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陳仁說到。
邁入第二十五年,“三會”制度如何煥新?
“三會源”
“三會源”雖面積不大,卻全面展示了五裡橋街道首創的“三會”制度在社區治理中的廣泛運用,通過制度創新、服務創新、內容創新等形式,獲得越來越多社區居民認可,參與度也在不斷上升,也成為黃浦區的一處“零距離家園”實體化陣地。
伴隨黃浦區“零距離家園”工程全面推進,“三會”制度應用從居民區事務拓展到街區、樓宇、園區治理,從線下延伸至“雲”上,全過程人民民主內涵不斷豐富。
五裡橋街景
面對不斷變化的治理新趨勢、新挑戰,這項從上海基層社區“長”出的治理機制如何注入新的生命力?
上海市委黨校(行政學院)社會學教研部教授馬西恆表示,經過幾輪完善,“三會”制度逐步形成了以“議題征詢+聽証會搭配公示制”為核心的決策形成體系,以“民主懇談+協調會搭配責任制”為核心的矛盾協調體系,以“監督合議+評議會搭配承諾制”為核心的監督評價體系。
具體來看,三個子體系下都有完整的規則程序設計,具體到會議時間順序、每場會議的不同階段安排、議事規則以及具體操作流程等均作了詳細安排,完整地呈現了居民自治的閉環式運行體系。
他建議,深化“三會”制度,要重點著眼於場景適應性。比如,在現有基礎上制定基層治理“三會”制度總應用導則,明確“三會”制度核心環節的適用面,為其全鏈條貫通基層民主五大環節以及全方位貫通基層治理各類事務提供前提條件。
25人講25年——“三會”制度實踐25周年主題展演
曹炯表示,回望“三會”制度發展歷程,五裡橋街道要切實扛起制度發源地的使命擔當,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著力構建全方位的基層民主協商體系,積極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展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在基層治理中的生動實踐,成為黃浦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一張“金名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