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為人民

董志雯 馬作鵬 唐小麗 王文娟 軒召強
2024年11月01日08:13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晨曦微露,悠長的汽笛聲喚醒浦江兩岸。

正值秋日,河水潺潺、綠樹掩映,沿岸眾多的歷史遺存與現代化建筑交相輝映,“水、岸、路、地”讓蘇州河畔變身為時尚宜居的城市居民后花園。

時針撥回到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楊浦濱江考察時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5年來,上海圍繞這一命題,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打造人民城市的“上海窗口”。

從城區到市郊,從商圈到居民區,從公共空間到高等學府,生活在上海的人們,總在不經意間和細節處,感受到人民城市的溫度。

蘇州河沿岸景色。人民網 馬作鵬攝

好環境,人民共享

清晨,趙繼元老人習慣性地起個大早,從蘇州河畔“燕寧苑”小區出發,沿河邊步道溯流而上。半個多小時后,趙繼元已漫步至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

在這裡,百年校園與蘇州河的無界融合讓老人對這座城市的印象愈發深刻:一座“華政橋”橫跨蘇河兩岸——右岸是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左岸是正在改擴建的普陀校區。這座頗具歷史風貌的百年校園,是滬上第一個主動向社會公眾開放的校園。

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建筑群。華東政法大學供圖

隨著上海城市更新行動的持續推進,黃浦江兩岸45公裡、蘇州河兩岸42公裡岸線逐步實現全線貫通。2022年6月,蘇河步道華政段正式開放。校園圍牆打開后,將環河濱水空間轉化為步道的綠意環繞,構筑起蘇州河華政段“一帶十點”的別致景觀﹔長寧校區內27處中西合璧近代歷史文物建筑群,成為“蘇河十八灣”沿河最優雅的人文空間。

楊浦濱江人民城市建設規劃展示館。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端著咖啡,透過窗戶望見貨輪從江面駛過﹔江畔步道,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在嬉戲玩耍……徐匯濱江黨群服務中心現已成為市民游客打卡的新地標——自2021年7月運營以來,已累計接待165萬人次,舉辦活動1000余場。

68歲的徐新民是這裡的“老面孔”,“平時就很喜歡來這裡看看書、寫寫字,后來也把姐姐帶過來。”

愜意舒適的學習和公共活動空間,讓這裡成為廣大黨員、市民百姓紛至沓來的精神家園,而去年入駐中心的徐匯濱江市民食堂,則為此處帶來了濃濃“煙火氣”。

“‘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我們希望老百姓走得進、坐得下、還想來。”徐匯區黨建服務中心主任夏瑞說。

徐匯濱江市民食堂。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好生活,人民共建

紅瓦素牆,修舊如舊。

“228街坊是阿拉身邊的楊浦新天地。”70歲的居春英阿姨自豪地說。

上世紀80年代初,居春英一家三口搬來228街坊。這個街坊最初是1952年上海興建的第一批“兩萬戶”工人住宅之一。隨著歲月流逝,昔日“豪宅”老去,不便與困窘日益凸顯……2016年,228街坊被列為上海市城市更新項目。僅用106天,通過“三個100%”征收成功,上海成片的“兩萬戶”正式畫上句號。

“人民需要什麼我們就設置什麼,延續歷史文脈,留住上海鄉愁。”長白新村街道黨工委書記孫輝說。如今,這裡已成為全齡友好“15分鐘社區生活圈”集聚地。更新后的老街坊兼具人文溫情與時代潮流,這在上海並不少見。

五裡橋街道社區居民出示“養聯卡”結算賬單。人民網記者 董志雯攝

上午9點多,家住黃浦區五裡橋街道的殷佩佩走路5分鐘就到了老字號餐廳,點了份標價12元的“長者食惠套餐”,出示“五裡橋街道養聯卡”后,隻需要支付8元。在她身后,排滿了同社區的街坊鄰居,還有慕名而來的白領,更有一路奔波的外賣小哥。

“練不好攤,成不了業”。黃浦江對岸,浦東新區東明路街道積極推進參與式街區治理,讓這裡的創業集市遠近聞名。從參與式規劃,到參與式治理,再到參與式社創,短短幾年,從這裡走出的社創達人把家門口的小買賣做出了煙火氣,做成了生意經。街道通過建設街事會、培育社會組織,挖掘社區達人、能人,成為“煙火靈岩”的“主理人”。

排隊的社區食堂、擠滿年輕人的市民夜校以及“家門口”健身房在網絡上不斷走紅,出圈的背后則折射了民生服務、公共設施供給的不斷提升,展現出上海社會治理的“繡花功夫”。

好城市,人民共治

郅成華,長寧區虹橋街道虹欣居民區社區居民,也是一名基層立法聯系點信息員——去年10月,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郅阿姨提出的“把‘祖國的壯美河山’單獨列一條”建議被採納。

“真沒想到,我們普通老百姓也能參與國家法律的修改,還能被採納,特別驚喜!”郅成華說。

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牆上的“彩虹橋”。人民網記者 唐小麗攝

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時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

5年來,基層立法聯系點從這裡發軔,不斷開枝散葉,擴至全市16個區。截至2023年12月,上海25個基層立法聯系點已對107部法規征集了21921條意見,其中2590條被採納。

透過小小基層立法聯系點這張民意網絡,立法“飛入”尋常百姓家。如今在上海,大到城市規劃,小至身邊煩惱,各類民意平台開門聽取意見,群眾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在上海,出生、上學、就業、就醫、養老……便捷辦成一件事總繞不開“一網通辦”平台﹔處理城市運行的突發事件,也離不開“一網統管”平台。精心編織這“兩張網”,讓超大城市精細化高效能治理成為可能。

“隻說怎麼辦,不說不能辦”。在普陀區政務服務中心,企業辦事人員王慧通過“一網通辦”咨詢就業創業証辦理流程,3分鐘內就消除了疑問。

事件智能分派、自動生成輔助處置建議、工單超時智能催辦、類案事件自動研判……通過數字政府大模型等手段賦能城市治理智能化,在浦東塘橋街道已經成為現實。

“數字社工”能夠將工單分布情況生成熱力圖。人民網記者 唐小麗攝

從上海到長三角,“兩張網”的帶動和輻射效應愈發明顯。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開通了跨省通辦綜合業務,提供全程網辦、異地代收代辦、多地聯辦服務。截至今年9月底,示范區網上跨省通辦窗口入駐事項超過3500項,累計跨省通辦辦件總量達11.2萬件。

“兩張網”持續推動上海社會治理現代化,讓人們的信息獲取成本更低,讓行政效能更高,推動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成為“上海之治”新圖景。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24年7月,中共上海市委十二屆五次全會提出,要在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上邁出新步伐,把人民城市理念更好融入城市發展全過程,“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構建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

入夜,華燈初上。站在外白渡橋上,觀黃浦江和蘇州河交匯,不少游客拿起手機留影。身后的“一江一河”,流淌著上海的過去、現在,也映照著人民城市的未來。

(責編:董志雯、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