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
上海频道首页
人民网
>>
上海频道
>>
专题
>>
改革开放40年新起航——阿拉看环境
呵护上海母亲河 保障盛会市容环境
6月5日,由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人民网上海频道、市建交党委、团市委、市文明办共同主办的“改革开放40年新起航——6.5世界环境日‘保护母亲河’暨‘进口博览会’绿化市容窗口服务日”启动仪式举行。即日起,由“绿色上海”微信公众号和“人民网上海”微信公众号联合发起的“寻找最美窗口风景”征集活动也正式拉开序幕,活动详情可通过“绿色上海”微信公众号和“人民网上海”微信公众号了解。
[详细]
螺蛳壳里做道场 古今相承中外贯通成就海派盆景
“看,这盆就来自黄园,不知道多少年了,反正比我们年岁都长啊!”邵海忠手指着盆景园内一盆苍松感慨。
“嗯,黄园的确有不少好东西呢!”王娟在一旁应声道。
身为全国为数不多的盆景艺术大师,尽管已经退休,邵海忠还是喜欢时不时来园里走走看看。王娟是上海植物园盆景园管理中心副主任。二位口中的“黄园”,则是上世纪知名园艺家黄德邻老先生的私家花园——黄家花园。
[详细]
近千位“管家”,呵护出上海马路边的别样风景
绿树阴浓夏日长,伴随着声声鸟鸣和徐徐微风,走在衡山路、康平路、武康路等那些“浪漫"的马路上是何等惬意;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里踩着满地“沙沙"作响的梧桐叶,这些马路上又是一道别样的风景。春夏秋冬,马路悄悄地讲诉着城市的季节故事,行道树默默地守护着这些马路,使得这些道路成为上海的名片、城市的记忆。然而,又是谁守护着这些树木的成长?上海市各区行道树养护队担起了这份责任,他们每天为树木修剪枝叶、浇水灌溉,而且还为每棵树办起了“身份证"。
[详细]
当年的“水手”见证母亲河的洁净之旅
曾经先后在黄浦江畔和苏州河畔生活过的市民陈女士,每每回到黄浦江畔的时候,总是感叹,江面上清水悠悠,再也不见过去那些漂浮物,苏州河也不再闻到异味了。前后也就二三十年的事,让陈女士非常感慨,“现在有时候会想再搬回来,住在江畔河边,回忆旧时光,享受新风景。”很多市民可能不知道,在这一道道干净整洁的水域风景线背后,有着一群“水上卫士”。1983年,彭礼明来到当时的上海水上环境内港管理处,放弃了办公室记录员的安排,选择了打捞水上漂浮废弃物的一线工作,至今已经整整35年了,是目前水上工作的最老的一位专业人士
[详细]
还记得小时候考第一的奖励吗?去杨浦公园看猴子!
杨浦公园,冠以“杨浦”之名,建园至今已有60年,园内有座名为“羊哺”、寓意“杨浦”的标志性汉白玉雕塑,更是成了几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市民沙先生说,儿时最爱去杨浦公园,因为那里有座猴山。“我们经常一边跑一边大声喊‘阿三,老鹰来了’!阿三是猴子的昵称,至于为什么叫猴子为阿三,谁也不知道,大家都这么喊。猴山的旁边有个大大的笼子,里面有只老鹰。我们看到猴子很调皮时,真希望老鹰从笼子里飞出来‘教训教训’猴子。”
[详细]
你知道吗?上海水果界也有四大“当家花旦”!
“要说上海的水果种植,得追溯到南宋年间了,那时候上海就有桃子、梅子的种植。”上海市林业总站高级农艺师杨储丰告诉记者,“如果说早期只是人们前庭后院里种植一棵两棵的话,到明朝万历年间,上海已经出现了成片的果林。再到清朝初期,龙华地区就有桃子、梨子、石榴、柿子、枇杷等多种水果的种植。民国时期,除了龙华,像漕河泾、莘庄、吴泾、崇明等地都开始大面积种植果树。遗憾的是,抗战时期,上海作为主战场之一,果林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解放后,开始在郊区重建果园。”
[详细]
本网专稿
这里的鸟儿有“守护神”,你知道吗?
各种过境迁徙的候鸟在崇明东滩停留、休憩和觅食,补充能量,恢复它们在长途飞行过程中所损失的体重……作为候鸟北迁的第一站和南归的最后一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详细]
这座都市里的森林公园,有没有侬30多年前的记忆?
繁华的城市中心,竟藏着这么一片“世外桃源”般的公园,它就是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共青森林公园,东濒黄浦江、西临军工路,也是躲避繁华喧嚣城区的绝佳之地。 ……
[详细]
螺蛳壳里做道场 古今相承中外贯通成就海派盆景
“看,这盆就来自黄园,不知道多少年了,反正比我们年岁都长啊!”邵海忠手指着盆景园内一盆苍松感慨。“黄园有不少好东西呢!” ……
[详细]
从“席地而躺”到爱心基地站 他们为魔都环卫工人谋福利
无论是在炎炎夏日,还是在凛冽寒夜,凌晨街道里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被称为“城市的美容师”。然而,曾经的环卫工在这座城市中却无一处休息之地,疲惫的身躯常常只能……
[详细]
“城市森林中的小生灵” 申城有群特殊居民
它们是滨江森林公园里跳跃奔跑的獐,是在小区里搭巢筑窝的貉,也是午夜时分匆匆跑过街角的黄鼠狼……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不仅适用于人类,更给了野生动物们温暖的家。
[详细]
近千位“管家”,呵护出上海马路边的别样风景
春夏秋冬,马路悄悄地讲诉着城市的季节故事,行道树默默地守护着这些马路,使得这些道路成为上海的名片、城市的记忆。然而,又是谁守护着这些树木的成长……
[详细]
当年的“水手”见证母亲河的洁净之旅
“这35年的变化太大了,从小船的人工打捞,到作业船的机械化装备,步步升级,不仅作业人员可以更省力,最重要的是可以彻底清洁江河的水面,彻底清除漂浮废弃物”……
[详细]
“垃圾山”上长出郊野公园 ,上海市民休闲郊游又有好去处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占地29.5平方公里长江泥沙冲积成的滩涂地,是亚洲最大的垃圾处置场,比澳门行政区还大0.3平方公里,来自上海市中心70%的垃圾在此进行无害化处理……
[详细]
你知道上海的水路门户在哪?原来这里是城市的绿色名片!
在六十年代之前,滨江森林公园所在的地方还是一片滩涂,名为高沙滩,位于黄浦江、长江和东海的三岔口。六十年代炼钢时期,人们用钢渣将淤泥围了起来并将水排掉……
[详细]
还记得小时候考第一的奖励吗?去杨浦公园看猴子!
“50年前,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到杨浦公园春游,大家在湖面上划着小船,大声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
[详细]
梧桐落叶、老洋房…这是徐汇环卫四十载的真实写照!
每至秋冬之际,人行道侧的法国梧桐在暖阳的映衬下,于市井之间显得优雅闲适。红褐色的落叶如蝶如诗,随性飘零,意化了那一眸纯净的天空。褪尽浮华的欧式建筑隐匿在……
[详细]
你知道吗?上海水果界也有四大“当家花旦”!
葡萄紫了、桃子红了、梨子脆了……上海本地生产的水果大量上市了。炎热的夏天里,伴着知了声声,累累硕果挂满枝头,香气四溢,有没有觉得,这个夏天也没有那么难熬了呢……
[详细]
我看浦东公厕四十年!
从提出方案、设计规划到开始实施、投入使用,两年前的宋军心里着实忐忑不安,他牵头修建的国内首座无性别厕所,打破了人们心中传统的公厕形式……
[详细]
几代人的船上岁月 黄浦江与上海生活垃圾清运的发展变迁
摇橹、撑篙、拉纤和篷帆,垃圾清运的船员们驾着一艘艘木驳船,穿梭在汹涌的黄浦江上,将上海的生活废弃物运往市郊各区县,这描画的是五十年代的场景……
[详细]
矿坑变公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如若是不了解辰山植物园历史之人,定然不会想到,数十年前,这里只有光秃秃的破碎山体和采石场的工业残留。辰山,这些年翻天覆地的改变不只是环境的变化……
[详细]
古猗园:悠悠500年,满池荷莲开
再过4年,古猗园这座江南知名的古典园林将迎来500岁高寿。眼前,骄阳下,满池荷花、睡莲尽情绽放,让古园一派生机盎然的样子,叫人不解:时间都去了哪儿?……
[详细]
从300种到上千种,这些曾"水土不服"的植物如何扎根申城?
“影响植物生长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土壤,与水分和温度等气候条件同等重要。土壤的优劣程度是人体无法感知的,但是可以通过种在上面的植物的表现来研究。”……
[详细]
它曾“无心插柳”走进人民大会堂,如今桃李芬芳香飘万家
1959年国庆十周年庆典前夕,时年25岁的蔡仲娟作为上海市政府专家组成员赴京布置人民大会堂上海厅,她在作品里融进了插花的元素,这一“无心插柳”的行为赢得了满堂彩……
[详细]
凌晨3点,他们走遍上海的大街小巷
春天一身水,夏天一身汗,秋天一身泥,冬天一身霜,正因为有了他们,无论酷暑寒冬,上海才会迎来每个清新干净整洁的清晨……
[详细]
好看的花儿那么多,凭什么白玉兰能做市花?
“色如玉香若兰,料峭春寒独绽放”,寥寥十余字,写尽花间风骨——色如玉、气若兰,如“春天的脚步”。每到三月,市民都会惊喜地发现,料峭春寒中唯有“白玉兰开花了”……
[详细]
跟着时代的“烙印”看上海绿地变迁史
如今的上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曾经的“一双鞋”到“一张报纸”、“一张床”,已达8.2平方米。很多人或许不知,大部分公共绿地都出自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之手……
[详细]
璀璨上海,城市景观灯光背后的故事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景观照明事业迅速发展,流光溢彩的灯光夜景,成为上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上世纪90年代起,看外滩夜景是国内外游客到上海的必选项目……
[详细]
上海人头顶上,有36个人民公园?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上海已累计建成立体绿化总量351万平方米,相当于36个人民公园的面积。其中,屋顶绿化共计约210万平方米,占总量的60%,其他类型立体绿化约占40%。
[详细]
一度"龙须沟"今日"生态河",苏州河上有群特殊守护神
人们都说,河是诞生城市的源泉,是城市生命的摇篮。同被称为“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和苏州河哺养了城市,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上海儿女……
[详细]
厉害了,上海这条"绿色项链",面积等于1.5个黄浦区
疾驰在外环线道路上,一团团、一簇簇盎然的绿光迎面扑来,涤荡着内心的风尘与疲倦。这道雅致的“绿光”,像一根“绿色项链”靓丽着城市容颜,又似一道“绿色屏障”……
[详细]
这些公园门票已经成为历史,你的家里还收藏着吗?
对很多上海人来说,节假日的公园是家庭休闲的好去处。在过去,花一元钱买上一张门票,就可以到人民公园逛上大半天。而今天,上海绝大多数的公园门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详细]
霓虹灯下,看“夜上海”如何谱写璀璨历史
上海从一个临海小渔村蜕变蝶化,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灯光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与城市相伴成长。黄浦江两岸景观照明用灯光的语言,述说上海城市发展的故事……
[详细]
一组老照片带你回忆上海道路机械化保洁的发展史
燥热的夏日午后,伴随着“啦哆唻咪”的旋律隐隐传来,孩子们揉着眼睛一骨碌从凉席上爬起来,趿着拖鞋兴奋的奔向屋外,追逐着洒水车嬉闹。水花溅到身上时,孩子们更开心了……
[详细]
还记得记忆中的西郊公园吗?
穿着纸尿裤的小猩猩在饲养员的怀抱里惬意地吮着奶瓶;小企鹅在企鹅妈妈的引导下淡定地挪着步子;色泽鲜艳喜群居的火烈鸟对着镜子里的自己欢叫,以为又多了一位小伙伴……
[详细]
40多年来,这所学校给上海带来了“金山银山”
从1974年成立至今,经历过重组、合并、更名的上海市环境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环境保护技能型人才。44年的历史,让校园内跳动着红色脉搏的群楼里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
[详细]
侬晓得上海“爱鸟周”的前世今生吗?
1986年,中国与日本、澳大利亚相继签订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拉开了野生动物保护的序幕。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确定了……
[详细]
上海这条1033米的步行街,记录这座城市精致的容貌管理
一条步行街,全长不过1033米,却以其百年的底蕴与风情,递出了上海商业的闪亮名片,也见证了上海几十年的市容管理变迁。早在1994年,黄浦区就酝酿在南京东路……
[详细]
曾记否,11年前你为上海世博会选了哪种花?
1983年4月,上海植物园首次举办荷兰郁金香花展,此次花展也是荷兰郁金香首次成规模在上海公开展出,种球为1982年荷兰国际画展组委会赠送,共2万只,此后每年……
[详细]
侬晓得伐?40年前,阿拉已经“分”了
杨湧夫说,家里三四十年前就有意识地把果皮菜叶、残茶剩饭集中在一起倒掉,这个习惯他一直保持。那时候很多家庭还烧煤球、煤饼,也一起倒在居委指定的垃圾堆。
[详细]
为啥一只小小垃圾箱,让上海人念念不忘了几十年
“那时候没有塑料袋,所有的垃圾都是一股脑倒进垃圾箱,包括烂菜叶子、鱼骨头……”曾生活在原卢湾区自忠路弄堂里的林先生,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场景来仍记忆犹新。
[详细]
认养两棵,关爱一生 一个老人和两棵银杏树的故事
沈家老房子是祖产,已经有200多年了,屋后一棵大树枝繁叶茂。老沈说,镇上人家只要建房必定种树,几乎就是标配。听老人们说,大树能挡台风、能遮荫,也能给家庭带来好运。
[详细]
是不是扫马路就是一把扫帚扫到共产主义?
随着上海对垃圾重视程度的与日俱增,环卫系统的科技创新和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软件方面,作业方式不再单纯以一把扫帚为主,创设了“新型道路保洁法”。
[详细]
为了0001号,动迁了20多户,值吗?
上海嘉定区安亭镇就有这么一株千年古树。它不仅是银杏树之王,更是上海古树界之尊。每年11月中到12月初是银杏树最美的时节,满目灿烂,不少市民游客应景慕名而来。
[详细]
修遍万棵行道树 都市“造型师”守得绿意满城
行道树多了,有一个职业也忙碌起来。每逢年中及岁尾,一群群身手矫捷的养护队员工如“孙猴子”般蹿上法桐,脚蹬树干,手握钢锯,当仁不让成为城市“园艺师”。
[详细]
“猎杀者”蜕变“护鸟人” 崇明东滩“草根”的鸟哨传奇
在崇明东滩湿地,一位穿着长筒水靴年近六旬的男子,熟练地吹响口哨,不多时,一只鸟儿便乖巧地驻足在他的身旁。这种另类的捕鸟方式,闻所未闻。
[详细]
曾与垃圾为伍苍蝇为伴 工匠船长35年见证运输船历史之变
在黄浦江上,静看潮起潮落,百舸争流。游客情不自禁将美景尽收眼底,或摄入镜头留下影像。而在这些往来的船舶之中,有些装载的可能是产生于申城市民家中的生活垃圾。
[详细]
申城生态宜人焕新颜 画笔浓情绘就“绿水青山”
整理好一方干净的书桌,铺就一张洁白的稿纸,一只满是褶皱、略显粗糙的手,略作停顿,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只欢天喜地的喜鹊、一条水中畅游的鱼儿,一片绿意盎然的丛林……
[详细]
40年来,上海有100万只马桶“退休”了
“倒马桶”是当时上海弄堂的日常市景,一直延续到40年后的今天。2017年8月,静安寺街道辖区内,最后144户居民告别了手拎马桶的生活。手拎马桶将成为现代化上海的回忆。
[详细]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9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