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鳥兒有“守護神”,你知道嗎?
各種過境遷徙的候鳥在崇明東灘停留、休憩和覓食,補充能量,恢復它們在長途飛行過程中所損失的體重……作為候鳥北遷的第一站和南歸的最后一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詳細]
這座都市裡的森林公園,有沒有儂30多年前的記憶?
繁華的城市中心,竟藏著這麼一片“世外桃源”般的公園,它就是位於上海中心城區的共青森林公園,東瀕黃浦江、西臨軍工路,也是躲避繁華喧囂城區的絕佳之地。
……[詳細]
螺螄殼裡做道場 古今相承中外貫通成就海派盆景
“看,這盆就來自黃園,不知道多少年了,反正比我們年歲都長啊!”邵海忠手指著盆景園內一盆蒼鬆感慨。“黃園有不少好東西呢!”
……[詳細]
從“席地而躺”到愛心基地站 他們為魔都環衛工人謀福利
無論是在炎炎夏日,還是在凜冽寒夜,凌晨街道裡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被稱為“城市的美容師”。然而,曾經的環衛工在這座城市中卻無一處休息之地,疲憊的身軀常常隻能……[詳細]
“城市森林中的小生靈” 申城有群特殊居民
它們是濱江森林公園裡跳躍奔跑的獐,是在小區裡搭巢筑窩的貉,也是午夜時分匆匆跑過街角的黃鼠狼……上海海納百川的城市精神,不僅適用於人類,更給了野生動物們溫暖的家。[詳細]
近千位“管家”,呵護出上海馬路邊的別樣風景
春夏秋冬,馬路悄悄地講訴著城市的季節故事,行道樹默默地守護著這些馬路,使得這些道路成為上海的名片、城市的記憶。然而,又是誰守護著這些樹木的成長……[詳細]
當年的“水手”見証母親河的潔淨之旅
“這35年的變化太大了,從小船的人工打撈,到作業船的機械化裝備,步步升級,不僅作業人員可以更省力,最重要的是可以徹底清潔江河的水面,徹底清除漂浮廢棄物”……[詳細]
“垃圾山”上長出郊野公園 ,上海市民休閑郊游又有好去處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個佔地29.5平方公裡長江泥沙沖積成的灘涂地,是亞洲最大的垃圾處置場,比澳門行政區還大0.3平方公裡,來自上海市中心70%的垃圾在此進行無害化處理……[詳細]
你知道上海的水路門戶在哪?原來這裡是城市的綠色名片!
在六十年代之前,濱江森林公園所在的地方還是一片灘涂,名為高沙灘,位於黃浦江、長江和東海的三岔口。六十年代煉鋼時期,人們用鋼渣將淤泥圍了起來並將水排掉……[詳細]
還記得小時候考第一的獎勵嗎?去楊浦公園看猴子!
“50年前,我們上小學的時候,學校組織到楊浦公園春游,大家在湖面上劃著小船,大聲唱著《讓我們蕩起雙槳》。”……[詳細]
梧桐落葉、老洋房…這是徐匯環衛四十載的真實寫照!
每至秋冬之際,人行道側的法國梧桐在暖陽的映襯下,於市井之間顯得優雅閑適。紅褐色的落葉如蝶如詩,隨性飄零,意化了那一眸純淨的天空。褪盡浮華的歐式建筑隱匿在……[詳細]
你知道嗎?上海水果界也有四大“當家花旦”!
葡萄紫了、桃子紅了、梨子脆了……上海本地生產的水果大量上市了。炎熱的夏天裡,伴著知了聲聲,累累碩果挂滿枝頭,香氣四溢,有沒有覺得,這個夏天也沒有那麼難熬了呢……[詳細]
我看浦東公廁四十年!
從提出方案、設計規劃到開始實施、投入使用,兩年前的宋軍心裡著實忐忑不安,他牽頭修建的國內首座無性別廁所,打破了人們心中傳統的公廁形式……[詳細]
幾代人的船上歲月 黃浦江與上海生活垃圾清運的發展變遷
搖櫓、撐篙、拉纖和篷帆,垃圾清運的船員們駕著一艘艘木駁船,穿梭在洶涌的黃浦江上,將上海的生活廢棄物運往市郊各區縣,這描畫的是五十年代的場景……[詳細]
礦坑變公園: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如若是不了解辰山植物園歷史之人,定然不會想到,數十年前,這裡隻有光禿禿的破碎山體和採石場的工業殘留。辰山,這些年翻天覆地的改變不只是環境的變化……[詳細]
古猗園:悠悠500年,滿池荷蓮開
再過4年,古猗園這座江南知名的古典園林將迎來500歲高壽。眼前,驕陽下,滿池荷花、睡蓮盡情綻放,讓古園一派生機盎然的樣子,叫人不解:時間都去了哪兒?……[詳細]
從300種到上千種,這些曾"水土不服"的植物如何扎根申城?
“影響植物生長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土壤,與水分和溫度等氣候條件同等重要。土壤的優劣程度是人體無法感知的,但是可以通過種在上面的植物的表現來研究。”……[詳細]
它曾“無心插柳”走進人民大會堂,如今桃李芬芳香飄萬家
1959年國慶十周年慶典前夕,時年25歲的蔡仲娟作為上海市政府專家組成員赴京布置人民大會堂上海廳,她在作品裡融進了插花的元素,這一“無心插柳”的行為贏得了滿堂彩……[詳細]
凌晨3點,他們走遍上海的大街小巷
春天一身水,夏天一身汗,秋天一身泥,冬天一身霜,正因為有了他們,無論酷暑寒冬,上海才會迎來每個清新干淨整潔的清晨……[詳細]
好看的花兒那麼多,憑什麼白玉蘭能做市花?
“色如玉香若蘭,料峭春寒獨綻放”,寥寥十余字,寫盡花間風骨——色如玉、氣若蘭,如“春天的腳步”。每到三月,市民都會驚喜地發現,料峭春寒中唯有“白玉蘭開花了”……[詳細]
跟著時代的“烙印”看上海綠地變遷史
如今的上海,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曾經的“一雙鞋”到“一張報紙”、“一張床”,已達8.2平方米。很多人或許不知,大部分公共綠地都出自上海市園林設計研究總院之手……[詳細]
璀璨上海,城市景觀燈光背后的故事
改革開放40年來,上海景觀照明事業迅速發展,流光溢彩的燈光夜景,成為上海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從上世紀90年代起,看外灘夜景是國內外游客到上海的必選項目……[詳細]
上海人頭頂上,有36個人民公園?
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上海已累計建成立體綠化總量351萬平方米,相當於36個人民公園的面積。其中,屋頂綠化共計約210萬平方米,佔總量的60%,其他類型立體綠化約佔40%。[詳細]
一度"龍須溝"今日"生態河",蘇州河上有群特殊守護神
人們都說,河是誕生城市的源泉,是城市生命的搖籃。同被稱為“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和蘇州河哺養了城市,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上海兒女……[詳細]
厲害了,上海這條"綠色項鏈",面積等於1.5個黃浦區
疾馳在外環線道路上,一團團、一簇簇盎然的綠光迎面扑來,滌蕩著內心的風塵與疲倦。這道雅致的“綠光”,像一根“綠色項鏈”靚麗著城市容顏,又似一道“綠色屏障”……[詳細]
這些公園門票已經成為歷史,你的家裡還收藏著嗎?
對很多上海人來說,節假日的公園是家庭休閑的好去處。在過去,花一元錢買上一張門票,就可以到人民公園逛上大半天。而今天,上海絕大多數的公園門票已經退出歷史舞台……[詳細]
霓虹燈下,看“夜上海”如何譜寫璀璨歷史
上海從一個臨海小漁村蛻變蝶化,成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燈光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與城市相伴成長。黃浦江兩岸景觀照明用燈光的語言,述說上海城市發展的故事……[詳細]
一組老照片帶你回憶上海道路機械化保潔的發展史
燥熱的夏日午后,伴隨著“啦哆唻咪”的旋律隱隱傳來,孩子們揉著眼睛一骨碌從涼席上爬起來,趿著拖鞋興奮的奔向屋外,追逐著洒水車嬉鬧。水花濺到身上時,孩子們更開心了……[詳細]
還記得記憶中的西郊公園嗎?
穿著紙尿褲的小猩猩在飼養員的懷抱裡愜意地吮著奶瓶﹔小企鵝在企鵝媽媽的引導下淡定地挪著步子﹔色澤鮮艷喜群居的火烈鳥對著鏡子裡的自己歡叫,以為又多了一位小伙伴……[詳細]
40多年來,這所學校給上海帶來了“金山銀山”
從1974年成立至今,經歷過重組、合並、更名的上海市環境學校,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環境保護技能型人才。44年的歷史,讓校園內跳動著紅色脈搏的群樓裡散發出濃郁的書香氣息……[詳細]
儂曉得上海“愛鳥周”的前世今生嗎?
1986年,中國與日本、澳大利亞相繼簽訂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拉開了野生動物保護的序幕。199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確定了……[詳細]
上海這條1033米的步行街,記錄這座城市精致的容貌管理
一條步行街,全長不過1033米,卻以其百年的底蘊與風情,遞出了上海商業的閃亮名片,也見証了上海幾十年的市容管理變遷。早在1994年,黃浦區就醞釀在南京東路……
[詳細]
曾記否,11年前你為上海世博會選了哪種花?
1983年4月,上海植物園首次舉辦荷蘭郁金香花展,此次花展也是荷蘭郁金香首次成規模在上海公開展出,種球為1982年荷蘭國際畫展組委會贈送,共2萬隻,此后每年……[詳細]
儂曉得伐?40年前,阿拉已經“分”了
楊湧夫說,家裡三四十年前就有意識地把果皮菜葉、殘茶剩飯集中在一起倒掉,這個習慣他一直保持。那時候很多家庭還燒煤球、煤餅,也一起倒在居委指定的垃圾堆。[詳細]
為啥一隻小小垃圾箱,讓上海人念念不忘了幾十年
“那時候沒有塑料袋,所有的垃圾都是一股腦倒進垃圾箱,包括爛菜葉子、魚骨頭……”曾生活在原盧灣區自忠路弄堂裡的林先生,回憶起小時候的生活場景來仍記憶猶新。[詳細]
認養兩棵,關愛一生 一個老人和兩棵銀杏樹的故事
沈家老房子是祖產,已經有200多年了,屋后一棵大樹枝繁葉茂。老沈說,鎮上人家隻要建房必定種樹,幾乎就是標配。聽老人們說,大樹能擋台風、能遮蔭,也能給家庭帶來好運。[詳細]
是不是掃馬路就是一把掃帚掃到共產主義?
隨著上海對垃圾重視程度的與日俱增,環衛系統的科技創新和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軟件方面,作業方式不再單純以一把掃帚為主,創設了“新型道路保潔法”。[詳細]
為了0001號,動遷了20多戶,值嗎?
上海嘉定區安亭鎮就有這麼一株千年古樹。它不僅是銀杏樹之王,更是上海古樹界之尊。每年11月中到12月初是銀杏樹最美的時節,滿目燦爛,不少市民游客應景慕名而來。[詳細]
修遍萬棵行道樹 都市“造型師”守得綠意滿城
行道樹多了,有一個職業也忙碌起來。每逢年中及歲尾,一群群身手矯捷的養護隊員工如“孫猴子”般躥上法桐,腳蹬樹干,手握鋼鋸,當仁不讓成為城市“園藝師”。[詳細]
“獵殺者”蛻變“護鳥人” 崇明東灘“草根”的鳥哨傳奇
在崇明東灘濕地,一位穿著長筒水靴年近六旬的男子,熟練地吹響口哨,不多時,一隻鳥兒便乖巧地駐足在他的身旁。這種另類的捕鳥方式,聞所未聞。[詳細]
曾與垃圾為伍蒼蠅為伴 工匠船長35年見証運輸船歷史之變
在黃浦江上,靜看潮起潮落,百舸爭流。游客情不自禁將美景盡收眼底,或攝入鏡頭留下影像。而在這些往來的船舶之中,有些裝載的可能是產生於申城市民家中的生活垃圾。[詳細]
申城生態宜人煥新顏 畫筆濃情繪就“綠水青山”
整理好一方干淨的書桌,鋪就一張潔白的稿紙,一隻滿是褶皺、略顯粗糙的手,略作停頓,寥寥數筆便勾勒出一隻歡天喜地的喜鵲、一條水中暢游的魚兒,一片綠意盎然的叢林……[詳細]
40年來,上海有100萬隻馬桶“退休”了
“倒馬桶”是當時上海弄堂的日常市景,一直延續到40年后的今天。2017年8月,靜安寺街道轄區內,最后144戶居民告別了手拎馬桶的生活。手拎馬桶將成為現代化上海的回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