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普陀宜川“丈量十法”助力打通蘇州河岸線最后一個“斷點”

2021年08月19日18:24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上海8月19日電 (唐小麗)根據上海市委、市政府“一江一河”規劃部署,蘇州河岸線公共空間要於2020年年底基本實現貫通開放。在長達42公裡的中心城區岸線中,有1.69公裡位於普陀區宜川路街道中遠兩灣城居民區內,中遠兩灣城岸線產權屬小區全體業主所有,要貫通,就必須征得業主大會的同意。

中遠兩灣城夜景。圖片均由普陀區宜川路街道提供

中遠兩灣城,是上海中心城區體量最大的小區。96個住宅樓棟,11599戶居民,常住人口5萬人,總建筑面積153.4萬平方米,分屬4個居委會共同管理……這樣一個特大型社區,“眾口難調”一直是常態,如何一票一票爭取到老百姓的支持,實現蘇州河岸線中遠兩灣城段的貫通?

特大型社區“眾口難調”是常態

中遠兩灣城的前身是上世紀上海市區有名的棚戶區“兩灣一宅”,曾經創造了由區級政府單獨組織上海動遷投資最大、速度最快、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最高等多項歷史紀錄,打贏了棚戶區改造的“淮海戰役”。2000年起分四期建成如今的中遠兩灣城,隨著這個特大型小區的漸成規模,入住居民越來越多,居民的需求呈現出多元化。

位於蘇州河畔的中遠兩灣城。

201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花大氣力把“一江一河”濱水空間騰退出來、貫通起來,讓濱水公共空間成為市民群眾生活休憩之處、中外游客流連忘返之地,成為上海生活的品牌。截至2020年12月,蘇州河兩岸42公裡已經貫通了39公裡,僅剩大華清水灣一期和中遠兩灣城兩處斷點,涉及中遠兩灣城段東起彭越浦泵站,西至江寧路橋,總長約1.69公裡,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我們自己的地方,憑什麼開放給外人?”消息傳來,這個超大型小區裡頓時“炸了鍋”。自2020年初起,一直到當年10月,普陀區宜川路街道幾次征求意見,均因爭議太大無疾而終。最初,中遠兩灣城第二居民區曾做過一份民意調查,結果贊成的人不到一成。

貫通前,位於中遠兩灣城的蘇州河岸線步道漸漸破損,欄杆生鏽,雜草叢生。

2020年初,啟動貫通工程宣傳初期,普陀區重大辦和宜川路街道與居民代表開展多次對話。由於中遠兩灣城小區蘇州河沿線土地為小區權屬用地,居民代表對權屬岸線開放共享存在極大爭議,堅決反對貫通,隨后因疫情暫停。疫情期間,街道多次組織專題會議推進,由於業主對沿河步道后續管理存在顧慮,各方訴求多元難以統一,無法達成一致。在此壓力下,業委會對召集業主大會就貫通一事征詢意見存在分歧,故貫通啟動未果。

“難,太難了!”二居黨總支書記邵建萍苦笑道,“我們四個居委的書記,兩位男書記,兩位女書記,這幾年下來,男書記的頭發越來越白,越來越少,女書記的頭發越來越白,越來越短,隻能剪短,沒時間打理啊!”

“丈量十法”尋找民意“最大公約數”

“特別難,但再難也要想辦法突破!”宜川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錢曉莉說,“這麼大的社區,信息傳播不充分、居民意見不統一、訴求表達不理性,要突破重圍爭取到更多居民的認可和支持,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丈量工作法’,帶著這份誠意去做群眾工作,一定會讓這項利國利民的好事得到居民的認可。”

“居民不支持,往往是因為不了解。”街道成立專班牽頭推進相關工作,實行“挂圖作戰”,對樓棟內每戶居民表態意向按“紅黃綠灰”四色做好標注,300多名機關和居委干部全員下沉“包樓到戶”,以設攤、上門、電話等多種形式全覆蓋開展宣傳。為讓居民充分了解工程方案,街道連續拍攝推出“改建后步道還屬於我們嗎”“步道如何管養”“1.34億對價資金能做什麼”等13個小視頻,短而有力、直擊人心,圍繞群眾集中的關注點做好宣傳解釋。

組織居民走讀蘇州河,了解蘇河故事。

為引導居民理性理解市委市政府“一江一河”實事工程的意義和具體區段工程方案,街道通過黨建引領,著力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通過“紅色議事廳”黨建實體化陣地,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形成示范引領。

“在黨總支引領下,四個居民區聯合行動、互相支持、共同進退,四個居委會書記每天都要碰頭開會,匯總整理當天的排摸情況,討論研判接下來排摸工作和動員工作的重點,常常一忙起來腳不沾地,連飯都顧不上吃。”三居黨總支書記惲梅感慨道。

小區“314紅色樓組”的黨員們在黨小組組長陳步君帶領下共同發出倡議:堅決擁護“一江一河”發展戰略,支持蘇河岸線貫通工程。在此感召下,社區攝影團隊、乒乓球隊等各類團體、各階層成員積極響應倡議,紛紛表示“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一江一河’發展戰略助力,也為美好兩灣貢獻自己的力量!”

為消除居民疑問,形成“求同存異”支持貫通、優化設計的良好氛圍,街道搭建平台在小區裡設立“聯合接待點”,多個部門進行聯合接待、現場答疑,與業主“面對面”溝通,街道牽頭職能部門、業委會及業主能人圍繞“沿河樓棟安全”“遠景路停車”“中三區域步道設計”“41號樓下設計”等主題先后組織13場業主磋商會,征集業主的建議和訴求。

相關部門與業主面對面溝通,答疑解惑。

為引導居民通過合理、合規、合法的途徑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想法,“應該把路面修修平整,讓老人走路不怕摔跤”“希望要做到安全承諾”“想要一個室內籃球場”,位於小區的公共活動場所“心願牆”上匯聚了點點微心願。工作專班通過網絡小程序、公眾號、磋商會、建議征詢單等渠道累計收集到各類意見建議2000余條,而這些建議被逐個梳理匯總,提交給職能部門和專業設計單位加以調整。

“丈量民意、回應關切”沒有完成時

今年6月底,經過貫通提升的步道正式試開放,街道又通過“開放體驗日”活動,邀請首批“居民體驗官”感受水清景美的環境。

居民參加“開放體驗日”活動。

煥然一新的步道,讓不少當初提出修改建議的居民看到了心儀的改變。中遠兩灣城的攝影達人、上海老年攝影協會宜川分會會長馬先生在體驗的過程中,用相機記錄下了美好的時刻,“這次漫步讓我看到了許多喜人的變化,我們兩灣人心目中的標志性建筑‘大白傘’終於得以恢復‘美顏’,曾經‘鏽跡斑斑’的船型廣場如今也變得美觀、高雅,集健身、休閑、娛樂為一體,路面材質也有了提升,十分宜居,生態可人。”

小區居民章女士和尤女士也是樂開了花:“看到小區旁的步道煥然一新,我們都很滿意!我們已經和小姐妹們都約好了,家門口就有這麼漂亮的景色,以后春夏秋冬都要來這裡游玩、賞景、合影拍照,留下美好時光!”

居民在蘇州河沿岸合影留念。

而現場體驗后,有關部門與居民再次坐下來談感受、談改進,圍繞安全管理、綠化及燈光景觀、施工細節等,居民們各抒己見,未來,這些意見和建議也將通過梳理,落實到大家眼前的步道上。

“在蘇州河貫通工作中,我們將‘丈量工作法’貫穿始終,融入每一個工作環節,及時回應百姓需求。”錢曉莉說。在征詢過程中,現場傾聽、實地調研、落實反饋成為一個完整的工作閉環,全面呈現了“全過程民主”,也將“回應百姓需求”作為工作推進的主線,打通了群眾自主表達真實意願的渠道,所有工作的核心點和落腳點都在“群眾”身上,這也成為岸線最終得以貫通的工作“法寶”。

(責編:唐小麗、韓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