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他們正在努力,讓老人跑銀行能輕鬆些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黃曉慧
2022年06月21日20: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近日,上海部分銀行網點門前,辦業務的老人排起長龍,甚至連夜等號的情景,令人憂心。6月17日,上海銀保監局發布通知,要求各家銀行提升營業網點及工作人員金融服務效能,全力滿足廣大客戶金融服務需求。那麼,老人排隊難問題,現在怎樣了?

6月18日、19日,“通知”發布后的首個雙休日,大江東工作室探訪了楊浦區五角場商圈、虹口區曲陽商圈的幾家銀行網點。

坐標:18日上午,光大銀行楊浦支行

政通路上的光大銀行楊浦支行,是五角場商圈少有的周末開門營業網點,周邊中、農、工、建、招等銀行網點大門緊閉,有些銀行貼出告示,因員工參加全市周末社區核酸篩查臨時關閉。上午10時左右,光大銀行楊浦支行櫃台前,隻有一位老人辦理業務,無人排隊,隨到隨辦。大堂經理告訴東姐,地處繁華商業街區的銀行網點主要以商務客戶、上班族為主,通常周末不營業。這家光大銀行,因離居民區稍近,周六照常營業到下午4點半。

有些銀行排不上號,有些隨到隨辦,為什麼冷熱不均?這位大堂經理解釋,通常跨行取款需要手續費,老人為了省下這筆費用,業務集中的銀行便出現“扎堆”。社保卡賬號在哪家銀行開戶的,老人們便習慣到同一家辦各類業務。

“其實,到銀行網點就能辦理賬號遷轉,但很多老人不知道。在上海,退休金賬號較為集中在工商銀行、郵儲銀行等國有銀行和上海銀行這樣的地方商業銀行。”這位大堂經理說,對於非現金業務,光大銀行可以免費上門辦理。前段時間,一位長期臥床的老人忘記社保卡密碼,需重置,求助電話打來,網點立即派出工作人員上門服務。

坐標:19日上午,郵儲銀行虹口區滬辦大廈營業所

家住邯鄲路20弄的蔡老伯手挎一個布袋,步行來到離家500多米的郵儲銀行滬辦大廈營業所。80歲的他走路有些吃力,天氣悶熱,到營業所大門口時襯衣汗濕了一大片。他爬上緩坡走進營業大廳,表示想取錢。

“今天不能取,明天來吧。逢雙號可以取錢,單號不行。”工作人員很干脆。蔡老伯迷惑地反復問:“明天周一呀,不是單號嗎?可以取錢嗎?”

“爺叔,單雙號不是指星期幾,是指日期。明天20號呀,雙號。”

每月15日左右,蔡老伯退休金到賬,他會來這裡取出,趕上櫃台上人多,他會去自動取款機操作。前一陣封控了兩個多月,等6月14日退休金一到賬,蔡叔叔一早就來排隊,幸運拿到第15號,等了一個多小時,從櫃台上取到了現金。子女不在身邊,他一次不敢取太多,都是隨用隨取。原以為周末,辦業務的人少些,他吃好早飯就來了……

工作人員說,可以把退休金賬號換到其他銀行,人少。蔡老伯擺擺手,說賬號是原單位在郵儲銀行開的,一直沒換,這家網點離家近,走過來方便。

“不要緊,我散散步回去好了。”他咕噥著自我安慰,折返回家。以為東姐也來取款,臨分別時好心囑咐了兩遍:“儂明天8點前要到,8點半放號,就50個。”

19日上午,呂阿姨(右)在玉田路郵政所排隊等候

19日上午,呂阿姨(右)在玉田路郵政所排隊等候

坐標:19日上午,玉田路郵政所、上海銀行大柏樹支行

76歲的呂阿姨,從閔行區浦江鎮坐了一個多小時地鐵,來到虹口區曲陽路的家樂福超市。“這裡小龍蝦一斤一包,又新鮮又便宜,正好夠我們家吃一頓,不像我們那裡是好幾斤一包。”看到馬路對面的玉田路郵政所排隊的人不多,她決定先取款:“浦江那邊的銀行,隊伍老長,我不想去排,這幾個月退休金要取了呀!”

玉田路郵政所工作人員將排隊人群分為兩列:取現金的、繳水電煤費等其他業務的。並不寬敞的門口,擺了一排凳子,供排隊老人們歇腳,還放了一個立式風扇解暑。狹窄的營業大廳入口,被維持秩序的3名工作人員填得嚴嚴實實。他們盯著櫃台前的動態,有人辦好業務起身,便立馬招呼排隊的老人上前,幫著掃場所碼,攙扶行動不便的老人,耐心回應一遍又一遍的詢問和抱怨。

呂阿姨坐等了近一個小時,排在她前面還有兩位老人。接近10時,再晚些要耽誤午飯了。她求助工作人員,嘗試她平時不願意用的自動取款機。“我怕卡放進去被機器‘吃掉’,錢沒了,很麻煩的。”在工作人員幫助下,她取到了現金。

毗鄰玉田路郵政所的上海銀行大柏樹支行,排隊的人很多,很嘈雜。上午的號,9點半前全部放完,中午一點半放下午的號。幾十人的隊,從銀行門口遮陽棚,排到隔壁小區大門口。為了避免擁擠,銀行工作人員把長隊“隔”成兩段,並詢問每一個拿到號的人,是否有72小時核酸報告,以免排“冤枉隊”。大熱天,他們裹在防護服裡,防護面罩后是一張張疲憊的臉。

19日上午,在上海銀行大柏樹支行門口等候的老人們

19日上午,在上海銀行大柏樹支行門口等候的老人們

19日上午,上海銀行大柏樹支行門口。

19日上午,上海銀行大柏樹支行門口。

致力於計算機圖形學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教授盛斌,關注到近期上海老人在銀行辦理業務、使用智能手機掃碼等公共服務方面的難題。他表示,通過計算機應用領域的圖像識別技術,能幫助老人實現“無感”身份識別,通過“掃臉”完成取款、出入場所等。

“當然,技術無法解決老齡化社會全部難題。人工智說到底只是手段之一,更需要全社會的人文關懷。技術為人服務,也要靠人才能發揮作用。希望全社會都能樹立敬愛、愛老、護老的文明理念。”盛斌建議,在科技助老舉措實施前,相關政府部門和人員應充分傾聽長輩意見,“花拳繡腿不如一顆真心。各政府部門、技術人員和企業,以及全社會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技術反倒容易跟進了”。

(本文圖片均為黃曉慧攝)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