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五年來上海“水晶天”頻現朋友圈,“天鵝湖”陣容越來越強,原因找到了

2022年06月17日19:00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數年如一日,光明大廈樓頂的攝像頭,每15分鐘一次,記錄下黃浦江對岸陸家嘴一角的實況。翻看這些年積累的十幾萬張照片,明顯感到上海空氣質量的進步。

2021年,上海細顆粒物(PM2.5)、二氧化硫、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氮的年均濃度均為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低值。其中,PM2.5年均濃度為27微克/立方米,比2016年降低35.7%。

2021年,上海有335天空氣質量為優良,比2016年多59天﹔環境空氣質量指數優良率首次超過90%,達到91.8%。

空氣中主要污染物的“稀薄”,讓上海變得十分“通透”,飽含水汽的清新空氣往往會“畫”出一幅令人心曠神怡的“水晶天”。

近五年,“水晶天”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上海人的朋友圈裡,成為上海不遺余力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穩定向好,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生動寫照。

“水晶天” 賴鑫琳 攝

補齊短板完善機制

衡量生態環境好不好,要看鳥往哪裡飛、魚往哪兒游。

小區解封后,觀鳥愛好者江康第一時間奔赴經三河畔的觀鳥亭,端著相機尋找“老友”——30多種受環境吸引而來“觀光”或定居的鳥類。

這條2678米的生態型景觀河道如今是專業圈內頗負盛名的觀鳥點,入選了2021年的上海“最美河道”。

隻有周邊居民才知道經三河曾經的“面目”。7年前,經環境部門監測,其水質為輕度污染,納入全市“百條小河”河道綜合整治范疇。

近幾年,經三河治理充分聽取兩岸居民“尊重原有生態”的建議,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對河道及周邊環境進行了翻新和提升。沿河的生態走廊“一道兩用”,既讓游人享受自然野趣,也用水窪、水溪、生態駁岸等為各種生物生息繁衍創造空間。

經三河觀鳥亭 陳璽撼 攝

經三河的蛻變,是上海河道治理的縮影。上海在2018年全面消除黑臭河道,在2020年基本消除了劣五類水體,在2021年全面啟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

2016年,上海主要河湖斷面中,仍有34%的水質為劣五類,僅有16.2%的水質達到二類至三類。5年后,上海已無劣五類斷面,80.6%的水質達到二類至三類。

治理成效背后,是上海近五年在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完善常態長效機制上的不懈努力。

“十三五”期間,上海完成31座城鎮污水廠提標改造和17座污水廠新擴建工程,淨增污水處理規模70.65萬立方米/日,總處理能力達到840萬立方米/日﹔石洞口、竹園、白龍港三大污泥處理處置擴建工程全面完成,污泥處置設施規模突破1000噸干污泥/日。

“十三五”期間,上海還新增生活垃圾焚燒和濕垃圾集中處理能力1.69萬噸/日,無害化處理總能力達到4.2萬噸/日,危廢焚燒規模達35萬噸/年以上,醫廢焚燒處置規模達10萬噸/年以上。

進入新時代,“河長制”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實踐。

2017年,上海發布《關於本市全面推行河長制的實施方案》,明確按照分級管理、屬地負責的原則,建立市、區、街鎮三級河長體系,讓上海的河、湖都有河長認領。同年,上海開拓治水思路,讓民間河長和志願者成為河道消除污染的中堅力量。

晨靄中,年過古稀的村民河長張漢培繞著河岸散步。他身旁虹橋26號河底的垃圾和淤泥,是他和村裡其他老伙計2018年冬天一起下河,一擔擔挑出來的。“河道干淨了,村裡就會更有人氣。”老張感慨地說,要給后代留下一個好環境,讓村裡的晚生后輩都能喜愛、思念這裡。

2022年1月19日,改造升級后的蘇州河黃浦段夜景燈光 海沙爾 攝

轉變生產生活方式

與全國其他省市相比,上海較早直面日趨嚴重的“城市病”和日益趨緊的土地人口環境硬約束。所以,要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持續穩定向好,生產生活方式必須轉型升級。

去年國慶假期前夕,脫胎於金山二工區的“臨港碳谷綠灣”亮相,透露已儲備34個重點項目,集中布局高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產業,預計年產出222.4億元。把“按噸賣”的化工產品變成“按克賣”,開發建設逾20年的老牌園區華麗蝶變,令業內刮目相看。

這份成績,是長期堅守生態環境底線結出的碩果。

2015年,上海啟動金山地區三年環境綜合整治行動,金山二工區被納入整治范圍,當年就淘汰17家存量企業,產值下降12%。此后,金山二工區連續幾年“閉門謝客”,堅定推進環境整治,累計清退一半以上的企業。

一番臥薪嘗膽,園區各主要經濟指標不降反增,2020年已投產企業畝均產值和稅收較“十二五”末分別提高70%和80%。

金山工業區企業開發的最新一代商用無人機 董天曄 攝

放眼全市,上海生態環境問題的症結主要在於產業結構偏重、能源過度依賴石化燃料、運輸較多依賴公路運輸等。多管齊下,近五年,上海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了20%。

在大氣治理方面,上海近年來全力擺脫能源領域的“戀煤情結”。2017年,上海基本完成集中供熱和熱電聯產燃煤鍋爐的清潔能源替代或關停調整。除公用燃煤電廠和鋼鐵窯爐外,全市基本實現無燃煤。2020年,上海強化能源和煤炭總量雙控,全市煤炭消費總量佔一次能源比重下降到31%左右,非化石能源佔比增至17.6%。

移動源對空氣污染的貢獻日益突出,從2019年第四季度開始,上海對國三柴油貨車實施限行,對提前報廢車輛實施補貼。全市柴油貨車中國三車佔比從2019年底的31%降至2021年末的9%。

2021年10月22日,特斯拉全國單日交付體量最大的交付中心在上海閔行開業運行 孟雨涵 攝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近三年,上海2400多萬人對一項“新時尚”情有獨鐘。

2021年12月30日早晨,陽光苑居民楊取英一如往常,拎著前夜打包好的垃圾走向定時投放點,這裡的垃圾在“四分類”基礎上實現了“六分類”:濕垃圾分為“餐前未烹飪”和“餐后已烹飪”,廢棄紡織物從可回收物裡單列出來,定時定點投放、收集。

大多居民能堅持垃圾分類,原因在於“看得見、摸得著”這樣做的意義——廢棄蔬果花草作為“餐前未烹飪垃圾”,在降解機內變成有機介質,“反哺”小區公共綠地、窗陽台,減重的“餐后已烹飪的垃圾”減輕末端處置壓力,高效變成綠電,同樣“反哺”居民。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兩年后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上海濕垃圾收運量達11290噸/日,可回收物回收量達7550噸/日,有害垃圾收運量達2.26噸/日,相比兩年前分別增加了64.8%、89.6%、7.4倍﹔干垃圾處置量為15978噸/日,減少了17.5%。

四類生活垃圾“三增一減”的趨勢,是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成熟完善的有力証明。截至2021年底,全市居住區和單位生活垃圾分類達標率均穩定在95%。

2019年7月25日,普陀區開開大樓垃圾分類點,居民和志願者對每日垃圾進行稱重 孟雨涵 攝

生態環境是競爭力

哪裡有好環境,哪裡有好風景,哪裡就有新經濟。近五年,上海始終將生態環境視作核心競爭力。

2021年10月14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一階段會議期間,金山區漕涇鎮成功創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如今,多利升西瓜、羅氏沼蝦、烏鱧等特色農產品成為漕涇鎮的“門面”。現代綠色農業還帶動農產品深加工、物流配送、民宿、鄉村旅游等周邊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漕涇鎮水庫村濕地公園 賴鑫琳 攝

目光投向定位世界級生態島的崇明,更能深切感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真諦。

始終把保護好、修復好、建設好生態作為重中之重,堅決不搞大開發——這是崇明的定力。

目前,崇明島森林資源和灘涂資源大幅躍升,生態資源面積約佔全市30%﹔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持功能約佔全市80%,大氣淨化、固碳釋氧、緩解熱島等生態系統服務供給量超過全市總量的50%。

作為國際重要濕地、國際候鳥遷徙路線上的必經之地,崇明本島佔全球種群數量1%以上水鳥物種數已有11種。

每年年底的上海,一年一度的大型演出“天鵝湖”如期而至。

2021年最新“演出季”,“演員”陣容達到近年來最強——根據當年11月的調查數據,上海所有水鳥調查點共記錄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天鵝1161隻。其中,作為“主舞台”的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記錄到844隻。

今年,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明年的世界遺產大會上,崇明東灘有可能成為上海首個世界遺產。

2017年12月6日,在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灘涂上飛翔的鸻鷸類鳥群 張春海 攝

有了優厚的生態環境,崇明的發展之路越走越寬,現代綠色農業、生態休閑旅游業等生態產業風生水起。去年,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在崇明成功舉辦,溢出效應為崇明民宿帶來新機,截至目前已開業近千家。

近年來崇明全區優質水稻種植面積已增至6萬畝。今年初,崇明大米的市場定價在3.5元/斤左右,比普通大米高20%以上,通過電商平台,崇明大米已行銷至全國300多座城市。

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犧牲眼前暫時的快速增長,換來的將是百姓滿滿的獲得感和未來更大的發展潛力。

2020年10月23日,28輛大型收割機、運糧車在崇明萬畝糧田裡收割 張海峰 攝

2021年的最后一天,上海向全市人民送上一份生態大禮——歷經4年建設,世博文化公園北區率先向公眾揭開面紗。

經測算,這片土地如果用於商業開發,純土地收入就可超1000億元。但上海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秉持更新的理念和更高的思想境界,牢牢守住中心城區這一整塊“大衣料子”,將其打造成開放共享的高品質生態空間,回應人民群眾對市中心大公園的期盼。

同樣令人贊嘆的還有“一江一河”。2017年12月31日,黃浦江45公裡岸線公共空間貫通﹔2020年末,蘇州河42公裡濱水岸線也基本貫通開放,市民游客紛至沓來。

2021年,上海宣布“十四五”期間將實施“千園工程”,使公園躍升至1000座以上,並用15年,以外環綠帶為骨架,打造環城生態公園帶……一幅生態之城的美好畫卷徐徐展開。

通過“斷舍離”而顯著改善的城市生態環境,已成為上海擴大開放的重要軟實力。

上海新設外商投資企業數量正以每年8000戶至9000戶的速度穩步增長。截至今年5月底,上海已吸引9.8萬戶外商投資企業落戶,位居全國前列。其中,跨國公司地區總部846戶,成為中國內地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最集聚的地區。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