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咸菜各有所愛 多位百歲老人講述長壽心得

本報記者採訪多位百歲老人及其家屬,請他們講述長壽心得
牛奶咸菜各有所愛,良好生活習慣是“標配”
■本報記者 顧杰
114歲的徐素珍是目前上海最高壽的長者,她性格開朗,有一個和睦相處的大家庭,晚輩們都很孝敬她,老人平時愛吃法式小面包、牛奶、雞蛋等。談起長壽,包括徐素珍在內的不少上海百歲老人都頗有心得。本報記者採訪了多位百歲老人及其家屬,請他們講述長壽“秘笈”。
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長壽老人的“標配”。王汝庄老人今年107歲,他說自己有看報寫文章的習慣,偶爾還會操作一下電腦。而今年101歲的戴小妹老人每天早上5時起床,開窗通風透氣,早飯吃饅頭、喝粥和牛奶,飲食注重葷素搭配。
在上海十大女壽星榜單中,余寶珍老人今年108歲,現居住在奉賢區逸仙養老院。據護理員介紹,老人非常喜歡吃豆制品、自己腌制的咸菜等,不太吃雞鴨魚蝦牛肉,平時還有愛梳頭的小習慣,每天清晨都會坐在床邊把頭發梳得一絲不亂。清晨吃好早飯,她還會做些簡單的運動。“老人與世無爭,性格和藹,從不生氣,很樂觀。”身邊照料者說。
在上海百歲夫妻榜中,104歲的徐東林和100歲的王者香排名第三。兩位老人現居住在金匯鎮,平時喜歡吃比較軟糯的紅燒肉,再搭配一些新鮮水果蔬菜。徐東林喜歡種點花草,看看報紙。更可貴的是,老夫妻倆感情非常好,有事相互商量,相敬如賓,遇事都有一顆平常心。
來自奉賢的百歲伉儷黃四林和庄仁珠分別是101歲和100歲。今年3月14日“白色情人節”,黃四林推著輪椅,帶著妻子把村子看了個遍。“我們日常生活非常規律,早睡早起,飲食清淡,每天樂呵呵!”
秘訣在於心態要好
“父親待人厚道,總是先考慮別人,從年輕時一直到老都是如此。我想良好的心態是他能保持長壽的秘訣。”家住南碼頭路街道的溫季邨老人出生於1917年,談起老父親,兒子溫偉康特別強調性格的重要性。他告訴記者,父親從小尊老愛幼,隔壁家有小孩,逢年過節都叮囑自己送蛋糕給鄰居。年輕時,父親非常節儉,每天走路上下班,打下了很好的身體素質基礎。現在,老人每天8時准時醒來,生活規律,晚上7時必看《新聞聯播》,還經常和兒子討論國際大事。
昨天一早,外灘街道的工作人員就給1921年出生的何家麒老人送來慰問品。1975年入黨的何家麒今年正好100歲,與黨同齡。他的房間雖然不大,卻挂滿各種書法作品。“這是老爺子自學書法后寫的作品,通過興趣愛好陶冶情操是他的習慣。”照料老人的志願者葉阿姨說。
“長壽的秘訣應該是心態好。”葉阿姨說,老人有一段時間每天練習書法,還曾送給自己一首自創的打油詩表達感謝,還曾出版過一本詩詞集。曾經有陌生人來求他的字,他都一概應允,得知對方拿去賣錢也不在乎,每天依然看書看報。據保姆介紹,老人的飲食以粗茶淡飯為主,喜歡吃豬肉和鯧魚,以及紅薯山藥等粗糧。
“要說我媽,好像沒什麼長壽秘訣,就是‘混’到了現在,現在脾氣是越來越差了。”雖然抱怨著母親的脾氣,家人卻滿臉愛意。家住甘泉路街道的俞桂芬老人今年105歲了,雖然年紀過百,老人對生活的態度卻毫不含糊。“有時候脾氣大,我們都得讓著她。”家人說,有時做飯,老人還會指導,放什麼佐料一點不能差。昨天,街道的人上門看望,老人7時半就坐在外面等,還不停叮囑家人准備茶葉泡茶。“年輕時她就這麼招待別人”。(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