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創新策源,對標全球!解析上海科創中心“十四五”規劃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黃曉慧
2021年10月08日09:04 |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小字號

國慶節前夕,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科技部、中科院、上海市政府等單位的相關負責人解讀了近期發布的《上海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十四五”規劃》(下稱《規劃》)。這是上海“十四五”諸多規劃中,唯一一份由國家部委和上海市共同發布的規劃,也被視為一張承上啟下、面向2035年的遠景藍圖。

已形成基本框架的上海科創中心,在“十四五”期間將在哪些方面重點發力?在完成國家科技戰略布局的同時,又將為上海城市建設帶來哪些動能?為什麼要把科普文化建設並入科創中心規劃中?且看大江東工作室深入解讀。

主攻方向,是強化科技創新策源能力

“《規劃》首先要回答兩個核心問題,上海科創中心對標誰?我們所處的歷史方位是什麼?”上海市科委副主任朱啟高表示,對標全球、牢牢把握中央對科技創新的戰略定位,是上海科創中心這份藍圖的根本遵循。

“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是全球科創中心的標志,而創新驅動是國家命運所系。”朱啟高說,國家“十四五”規劃歷史性地將科技創新擺在各項任務首位並專章部署,這在我國以前的規劃制定沒有過,而上海科創中心“十四五”的主攻方向就是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所長石謙說,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我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國家創新體系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布局,即創新力量在上海這個國家營地集訓,在上海形成創新策源能力。

《規劃》提出“到 2025 年,上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明顯增強,努力成為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發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科技創新全面賦能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的主要目標,並把這一目標細化為8個重點指標。比如,到 2025 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GDP)的比例達到 4.5%左右,其中基礎研究經費支出佔全社會研發(R&D)經費支出比例達到12%左右。

石謙指出,對比上海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就會發現,《規劃》隻保留了三項指標,指標體系、指標標准均發生了重大調整,因為“十四五”期間,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正處於從形成基本框架體系向實現功能全面升級的關鍵階段。

此外,《規劃》中,“加快推進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打造一批戰略科技力量,前瞻布局一批戰略性和基礎性前沿項目,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自主布局基礎研究,加快形成一批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原創性成果”。這些指標與舉措均瞄准了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規劃》的“強基”意味更濃了。

“數學不強,人工智能不可能強。物理不強,集成電路不可能強。我們的規劃不像過去那樣功利地、孤立地隻抓后端,現在要抓基礎、抓前端。當然,成效如何,需要長周期、大循環才能顯現出價值。”石謙分析道。

據科技部副部長李萌透露,國家在上海已建立的45個國家實驗室已被納入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進程,將進一步增強體系化能力。“十四五”期間,科技部將加快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建設,一批基礎性科學研究中心將在上海加快布局,從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企業創新能力系統提升等方面著力,全面增強上海的創新策源能力。

上海張江科學城服務主戰場,科研人員付斌(右)和同事調試水下機器人遠程通訊系統,馳援抗洪一線(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科技善治,賦能“四個城市”建設

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的重大目標,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已基本建成,科創中心基本框架已經搭建完成。科創中心和其他“四個中心”有怎樣的聯系?朱啟高認為,《規劃》作了明確回答——使科技創新工作更好賦能其余“四個中心”建設,更好支撐社會主義國際大都市和人民城市的建設。

一個科創中心建設,上海要答好兩份考卷。站在答好科技自立自強“時代考題”的視角看,科創中心建設於上海,是排頭兵使命所在,為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堅實支撐﹔站在答好上海自身發展“命題”視角看,科創中心建設於上海,是動力支撐、賦能發展,把策源驅動所形成的科技成果,轉化為支撐人民城市建設的強大能力。

為此,《規劃》提出加快建設“四個城市”,即數字智慧城市、安全韌性城市、綠色低碳城市、健康活力城市。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不僅關乎上海科研院所高校、科創企業、科技工作者。上海建科院主任江燕分析,“四個城市”的加快建設,能夠讓城市發展惠及到每一位生活在上海的人民,讓人民擁有城市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各環節’,這是《規劃》的重要指導思想。在整個《規劃》中,我們要貫徹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充分考慮資源、能源問題,延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壽命,創造美好的生活環境,優化生產生活效率。”江燕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吳志強認為,后世博時代的上海,在城市發展生命周期中,進入了“長大腦”階段——借助智能技術,讓城市擁有聰明的大腦和健康的肌理,讓城市裡的人們更加便利舒適。

《規劃》對上海新一輪城市發展中,科技可能的應用場景都做了詳細而充分的描述。江燕表示,首先是通過科技支撐,實現綠色、低碳、生態的城市規劃﹔其次是城市建設走新型建筑工業化道路,包括數字化設計、人機協同的建設技術、數字孿生等,通過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提升生產效率﹔最后則是城市的智慧運行。

位於上海市鬆江區的G60科創雲廊,既是科技產城融合的新高地,也是一道網紅地標景觀。新華社發

軟實力:科創中心的科普文化

“十三五”時期,上海科技規劃、科普規劃,分別獨立成篇。這次,《規劃》把科創中心規劃、科技規劃、科普規劃三者合一。

上海市科委原一級巡視員季曉燁解析了其中緣由。

科普的目標是傳播科學文化和提高科學素養。什麼是科學素養?科學素養和文化的關系是什麼?《規劃》對這些問題有了重新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怎麼理解“同等重要’”?“在科創中心建設中,科普是創造軟實力,科創是創造硬實力,不管硬實力還是軟實力,都是競爭力。要想贏得競爭,軟實力、硬實力缺一不可。這是我們把科創中心建設和科普並在一個規劃的原因。”季曉燁分析。

季曉燁認為,相較以往,《規劃》突出了八個方面的“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科普發展的質量、更加注重體系化推進、更加注重社會化共建、更加注重精准化供給、更加注重教育的作用、更加注重專業化支撐、更加注重數字化賦能,更加注重國際影響力。

2021年5月2日,第二十屆robotex世界機器人大會中國總決賽在上海寶山智慧灣科創園舉行。圖為青少年選手在樂高循線比賽前進行調試。王愚寧攝

這些“更加注重”是上海在總結過往規劃的成功與不足后,做出的精准判斷。上海的公民科學素養一直領跑全國,此次規劃繼續扛起領跑大旗,明確了上海要打造全國科普高質量發展的標杆目標。

讓季曉燁相當詫異的是,今年開放的滬上最新最先進的科普場館,居然沒有相應的語音解說。她提醒說,上海的科普建設短板,需要盡快以數字化推動科普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均衡、更精准、更充分。

“場館缺乏語音解說,問題卡在硬件設備成本太高,其實完全可以利用手機APP解決。數字化可以做到精准供給。小學生、學齡前兒童、成年人、專業人士,不同類型觀眾要聽的解說大不相同,數字化之后將十分方便,觀眾自主選擇,而且成本很低。”季曉燁說。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