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長三角自貿區“一盤棋”謀聯動

魏來
2021年09月14日15:42 |
小字號

近日,長三角內的自貿試驗區又有新動態:在全國率先擴區后,浙江自貿區建設進入2.0版﹔最新成立的安徽自貿區明確,爭取今年年底前形成首批制度創新成果。對於長三角而言,自貿區“擴容”后如何再出發?又該如何更好地發展自貿區示范作用和聯動效應?

浙江70項首創措施

加速自貿區2.0建設

近日,浙江省完成起草《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化改革開放實施方案》《關於支持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若干意見》),並已經浙江省委省政府有關會議審議。

《實施方案》指出,要以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和浙江沿海大灣區為基礎,加強自貿試驗區和周邊區域、開放平台聯動發展,在浙江省范圍內形成“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輻射帶動區”的改革創新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浙江自貿試驗區實施范圍為239.45平方公裡,包括舟山(119.95平方公裡)、寧波(46平方公裡)、杭州(37.51平方公裡)、金義(35.99平方公裡)。

浙江自貿區擴區后,全力推進“五大功能定位”建設,承載了更多的使命和期許。對於浙江自貿區的發展,《實施方案》也提出了目標,到2025年,自貿試驗區帶動所在縣(市、區)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和研發經費佔營業收入比重 均高於全省平均2個百分點,外貿進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增速均高於全省平均3個百分點,跨境人民幣結算量達到1萬億元,成為引領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先行區和增長極。

《實施方案》提出,建立以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為核心的制度體系、打造以油氣為核心的大宗商品全球資源配置基地、打造新型國際貿易中心、打造數字經濟發展示范區等7方面28項工作,146條相應的具體舉措中70項措施為浙江首創。

為了把自貿試驗區打造成為浙江建設“重要窗口”的示范區和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創新發展新標杆、經濟增長新動能,一同出台的《若干意見》圍繞著賦予更大改革自主權、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打造國際投資避風港、加大財稅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五個方面提出20條意見。

“浙江自貿區擴容,正值我國‘十四五’計劃制定並即將啟動之際,無論是對浙江省發展,還是對長三角區域甚至長江經濟帶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不可低估的戰略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員楊滌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經過四十余年發展,形成了民營經濟發達、實體經濟為主、數字經濟領先三大優勢。

“長三角是中國的經濟增長極,浙江省是長三角的內部增長極之一,而自貿區是浙江省經濟的增長極。”楊滌指出,在當前百年大變局之中,這是我國相對發達地區和省份對外擴大開放,加快融入全球經濟,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資源配置,形成內循環為主體,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主動舉措與行動,是我國對外加大高水平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

長三角強化聯動

發揮自貿區示范作用

長三角坐擁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四大自貿區,具備強大的區域合作發展優勢。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背景下,強化聯動,充分發揮四地自貿區示范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此前,為全面加強滬蘇浙三地自貿試驗區的溝通聯絡、協調配合,積極探索創新合作模式,兩省一市簽署了《上海江蘇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聯動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而安徽自貿試驗區正式成立后,目前已啟動自貿試驗區網站建設,研究制訂自貿試驗區建設起步期、創新創業期、拓展深化期一攬子宣傳方案。同時,安徽正組織開展首批制度創新成果征集、梳理、評估,爭取年底前向國務院報送安徽自貿試驗區的首批制度創新成果。此外,安徽省商務廳已啟動《支持安徽自貿試驗區建設的若干意見》及各專項支持政策的研究制訂工作,未來三至五年將分階段推進,高標准高質量建設安徽自貿試驗區。

在專家看來,長三角四地自貿區想要更好地聯動發展,需要在實現資源要素高效配置、產業互動、金融創新等方面發力。

華略智庫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趙永超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長三角各自貿區想更好地聯動發展,要在開放定位方面進行錯位發展。明確長三角自貿區總體的定位,通過錯位協同引導各自的國際化要素,在長三角區域進行協同和聯動。

“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格局下,長三角內自貿區要在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業、金融貿易等方面實現產業互動,這些方面的合作潛力較大。”趙永超指出。

“未來,長三角自貿區的聯動發展,一方面可通過打造一體化區域要素市場,實現各自貿區間資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實現長三角區域的自貿區內外‘雙循環’格局。”民銀智庫宏觀區域研究團隊負責人應習文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另一方面,應以區域金融合作與金融開放為核心,促進區域間金融合作進一步深化,積極探索自貿區內的金融創新,並加快復制和推廣經驗,發展綠色金融助力打造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以金融引領數字經濟和產業經濟創新發展。

(來源:國際金融報)

(責編:沐一帆、韓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