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非凡十年·奋进杨浦④ | 融合:家门口是“生活圈”

2022年10月12日09:23 |
小字号

在杨浦,出家门后的15分钟时间里可以做什么?是去口袋公园走走逛逛,还是就近体验便民服务设施,或是到社区商业中心采购生活用品……杨浦居民家门口的“15分钟生活圈里”,不仅可以包揽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基本生活需要,还可以健身、休闲、娱乐、获取各类服务,让人们“不出社区”,就能实现幸福升级。

从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

随着2010年杨浦第一家睦邻中心在延吉新村街道延吉四村建成开放,2015年起,杨浦区委、区政府又明确了社区睦邻中心“居民家门口的会所”的功能定位,聚焦社会服务综合载体、居民互动公共空间、自治协商议事平台、社会组织培育机构等四项建设目标,确立了设置均衡、注重效益、因地制宜的中心建设基本原则,提出了“1510”睦邻生活服务圈的建设理念。由此,杨浦全面开展社区睦邻中心建设。

多年来,睦邻中心在杨浦“遍地开花”,成为一站式涵盖多种社区服务功能、覆盖社区全人群的社区服务综合体。尽管目前因疫情缘故,睦邻中心的线下活动暂停,但在线上,睦邻中心依然通过各类精彩活动,联系着各年龄层的居民。

2022年9月,江浦路街道辽源西路睦邻中心党建驿站内开展科普讲座,社区居民通过线上方式观看

位于辽源西路190弄6号的江浦路街道辽源西路睦邻中心,作为全区第一批五星级睦邻中心,在约1240平方米的建筑空间里集合了9大功能空间。中心塑造更加鲜明的“文化辽西”品牌特色,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和自治意识,在“宜居”“宜业”“乐龄”“乐学”“党建”等五项专题突破上下实功,配合“品质江浦”建设,创新思路、扬长补短,形成文化特色发展格局。

此外,江浦路街道辽源西路睦邻中心结合江浦路街道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的利民窗口,增设新创意板块,向周边企业和中小幼教学机构送服务,形成面向社区各年龄段服务的新格局,打造具有江浦特色的“开心坊”亲民服务品牌。今年,这里被上海市旅游资源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认定为“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

位于国权东路99弄文化佳园小区内的长海路街道文化佳园社区睦邻中心,有15个活动场馆。中心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积极促进邻里互助交流,回归熟人社区;注重修复社区功能,推进共治自治;建立三社互动,共建睦邻家园。此外,中心积极探索建设一站式涵盖多种社区服务功能,覆盖社区全人群的社区服务综合体,形成了长海路街道文化佳园睦邻中心“一个中心、六个特色版块”,助力和谐社区、熟人社区的建设,助力社区管理和社区自治工作的开展。

在杨浦北部的殷行街道睦邻中心,从试运营伊始就将引入社会组织参与中心运营作为中心建设的重要元素。中心以读书为内核,通过“以书会友”的读书特色,提升百姓的文化品位;读书汇还自发组织“红色之旅”寻访活动,参观各种历史博物馆、文化馆、书展等,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目前,杨浦全区已有60家各具特色的社区睦邻中心,总面积超45000平方米。其中,睦邻中心45家,睦邻点15家,构建起“1510睦邻服务圈”:即步行15分钟设一个中心,每个中心拥有不少于10个基本服务项目,破解了杨浦诸多小区公共活动空间少、公共服务能级低等社会治理突出难题,实现杨浦区域内平均每平方公里有一个睦邻中心的目标。不仅如此,近年来杨浦通过资源下沉基层、调度场地资源和资金支持,逐渐优化睦邻中心功能设置,创新运营模式,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并建构起社区睦邻中心建设运营评估体系,注重其运营质效。

从背街小巷到活力街区

65岁的居民黄师傅,在杨浦殷行地区的勤海菜场修了20多年的钟表。因为精湛的手艺、实惠的价格,在居民中赢得了口碑。更早的时候,黄师傅在菜场门口摆摊,可当时的勤海菜场环境脏乱,给周边居民尤其是对面的小学造成环境污染,导致投诉不断。

2018年,街道与区商贸(集团)有限公司联手,对勤海菜场进行拆除重建。2019年11月,建成了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为特色,以社区商业载体为依托,集公益性与商业化为一体的勤海社区商业中心。

除了原本的“卖菜”,勤海社区商业中心还有便民服务区、公共厨房、社区议事厅、儿童乐园、文体健身区、图书阅览区等共享空间,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社区服务。此外,街道社区的文艺骨干会在这里定期开展戏曲、合唱、舞蹈、葫芦丝等团队培训;街道党建联盟单位则定期开展非遗手作、便民医疗、健康讲堂、法律咨询、亲子早教、社区课堂、读书会等社区活动,服务范围辐射周边1.5公里半径的3万居民,极大地丰富了社区生活,更提高了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便捷度、体验度、满意度,助力构建“15分钟文明实践圈”。

在应居民需求而专门开辟的便民服务区域内,勤海社区商业中心邀请“老手艺人”入驻,并且水电和摊位费全免,为居民们提供不可或缺的民生服务。像黄师傅一样的手艺人,就此告别了流动摊位的风吹日晒,拥有了专属“办公位”。街坊邻居有小修小补依旧可以来这里,实惠的价格也一如过去。

提升老旧社区的功能和形态,“以旧换新”的社区改造例子,在杨浦还有很多。一条200多米长的“背街小巷”,如何能转型升级为“未来生活原型街”?四平路街道联合同济大学,通过“四平空间创生行动”,将公交新村与鞍山五村之间区域,着力打造成“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NICE COMMUNE好公社”。通过将外部社群的新事物与社区原住民的生活和文化相结合,“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为居民呈现一个融合各类社群的文化交流载体、一方无限可能的孵化地、一处未来生活的原型场,使闲置空间摇身变为沉浸式体验街区。

此外,四平路街道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深入合作,开展基于儿童友好视角的微更新、微改造,在苏家屯路、阜新路、抚顺路等道路设计开发了系列“口袋花园”,搭建了“圈圈王国”“马里奥”“鲁班锁”等一系列儿童游戏小模块,将鞍四(3)居委、抚顺路363弄、鞍山三村等小区的绿化空间设计转化为孩子们的小种植园和小农园,成为家门口的微型自然课堂。通过“楼道微改造”“我们的百草园”“360艺术装置”等公共空间优化项目,让社区青少年亲自动手、全面参与、主动维护,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从形同如陌路到共话家常

2019年3月,五角场街道政立路580弄国定一小区和紧邻的创智坊商品房小区开启了“睦邻门”,居民从最熟悉的陌生人到常来常往的“亲家”,是社区多元主体共同努力的成果。

随着一扇铁门的开启,国定一居民区的街坊们,享受到了创智坊社区里的创智农园开放式花园、社区睦邻中心等优质公共资源,前往10号线地铁站、大学路等也不用再绕行;作为“回报”,创智坊的居民们也得以从国定一居民区借道穿行,大大缩短前往菜场、小学、医疗服务点和为老服务综合体等基础设施的时间。

与此同时,两个社区通过创智坊社区睦邻中心、创智农园等社区公共服务平台,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纳凉晚会、睦邻美食节、社区开放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两个社区的居民亲密互动,共融共享。

“睦邻门”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一扇门,更是促进新旧两个小区融合发展的感情之门,也是体现党组织有诺必践、为民服务的民心之门。如今,“睦邻门”正在发生辐射效应。在“睦邻门”开启之后,五角场街道继续对国定支路进行综合整治改造,引入社区规划师专业力量,充分听取周边居民区、物业企业等意见建议,打造国定支路党群服务一条街,设立“吾老微空间”“心享微空间”“向阳微空间”和“党群微空间”,实现从“睦邻门”到“睦邻街区”的升级蜕变。

在杨浦,一些老旧街区承载着许多人的“共同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何保留这些记忆,重启街坊与城市的对话,让街坊邻里更亲近?说起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的228街坊,老杨浦人一定不陌生。这里是新中国首批建成的工人联排住宅,最早的居住者是周边纺织厂的劳动模范和优秀工人。这里也是全上海最后留存的成片“两万户”社区,是新中国工业兴国的记忆,更是新中国工人集体幸福生活的回忆。如今,它迎来了新的命运。

杨浦将这片建国初期上海城市建设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性地保留下来,聚焦“优化城市功能、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保护历史风貌、完备慢行系统、完善公共空间”5个公共要素,根据区域评估有针对性地补充各类公益性设施,在老风情中注入新腔调,促成场所空间的回归。此外,杨浦通过挖掘历史生活场景碎片、文字记录、生活场景,呈现并传承228街坊深藏的记忆。未来的228街坊,将会兼具社区文化服务、商业配套、文化休闲、绿地广场于一体,创建出开放式的低密度、高品质慢行街区和小型公共活动中心,为市民开启可阅读、宜漫步、有活力的“城市客厅”。

效果图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