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創”熱土,楊浦如何打造人才“蓄水池”?

人民城市,人民至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園區副總出門看房,並非為了自己購置,而是為吸引人才“提前打烊”﹔大型專場招聘會進校園的同時,上海首個大學生求職能力實訓營落地,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小楊”成為企業HR的“老熟人”,不僅能“說”,還會“辦”事﹔當“材料銀行”實現“上鏈”,忘帶文件不必打道回府,營業執照照樣辦成﹔華燈初上,人流聞聲而入,“年輕”的雙創街區出現一塊潮流慢生活之地,商業載體與企業生態建立起深度聯結……
“雙創”熱土,人才為水。
楊浦不斷提升服務品質,
優化環境,為打造人民城市“樣板間”“開渠引水”,
讓城區發展得以生生不息。
自己不買不租,園區副總為誰看房?
日前,灣谷科技園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韓文琦來到位於學德路27弄的光華社區“看房”,此舉並非為了自己購房、租房,而是為了企業吸引人才“提前打烊”。
“剛才看下來,感覺這邊的價位相對來說還是挺吸引人的。”韓文琦表示,園區不少企業在選擇辦公地點時都會考慮周邊人才公寓配套、商業配套等因素。“現在附近能有這樣的房源,對於我們吸引企業、留住人才十分有益。”
隨著今年第一波租賃高峰的來臨,申城一批大型保障性租賃社區加快入市步伐。當天,位於新江灣城街道的城投寬庭光華社區在“隨申辦”APP上線,推出1234套25-66平方米租賃房源,為新上海人、青年人才等提供更多選擇。
近年來,新江灣城街道轄區商務載體顯著增長,樓宇面積超過202萬平方米。隨著配套日益完善,優質企業紛至沓來,員工數量也快速增加,注入經濟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問題。由於轄區內多為高檔商品房小區,房屋戶型大、租金高,這讓很多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望而卻步。在公司附近找不到合適的租賃住房,隻能選擇較遠的郊區居住,不僅通勤時間長,降低了員工的歸屬感、幸福感,長此以往,會對企業的穩定發展造成一定影響。
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協助企業解決員工租房難問題,新江灣城街道推出“入園進企”系列活動,聯合上海城投置業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為有租房需求的企業、園區樓宇運營方提供保障性租賃住房集中辦理申請。
與復旦大學江灣校區僅有一路之隔的灣谷科技園匯集了千尋位置、復旦微電子等科技企業,也是不少復旦師生初創企業的首選地。上文中韓文琦的“提前打烊”便由此而來。
光華社區以小戶型為主,租金從3500-9800元不等。記者走進一套建筑面積約27平方米的一居室樣板房,這裡採光充足,從智能門鎖、品牌家電到全屋收納,處處可以看到對生活細節的考量,十分適合單身青年居住。來到陽台,映入眼帘的就是復旦大學江灣校區,滿眼蔥綠,生機盎然。
除了實用的室內空間規劃,周邊配套也很方便。小區門口就是軌交10號線新江灣城站,馬路對面是集合了盒馬、星巴克等品牌的悠方購物中心。此外,這裡還配套了公共客廳、公共廚房、公共洗衣房等設施,設有609個停車位。
“我們這裡主要是小戶型,以一居室和一室一廳為主,基本上可以滿足剛畢業的青年人的租房需求。”上海城投置業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第二管理部副總經理黃奕萍介紹,以28平方米的一居室為例,租金約為3800元,沒有額外的服務費。
據了解,保障性租賃住房,簡稱“保租房”,是城市住房保障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租賃價格在同地段、同品質市場的九折以下。滿足兩個條件即可申請:在本市合法就業且住房困難的在職人員及其配偶子女﹔在本市一定區域內人均住房建筑面積低於15平方米。
今年,上海將繼續加大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籌措和供應力度,計劃新增建設籌措7.5萬套(間)。
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
沈其蓥是上海理工大學今年即將畢業的碩士研究生,主攻方向是計算機。聽說近日有一場大型專場招聘會,便第一時間報了名。“我更看重企業的未來發展規劃和工作環境。”沈其蓥說,因為是理科專業,她的理想職業是程序員,目前為止已經投了6、7份簡歷。“希望在招聘會上有新的收獲。”
近日,楊浦區大學生校園系列上海理工大學專場招聘會舉行。2023年大中城市聯合招聘高校畢業生春季專場活動(上海專場)同時啟動,將持續至5月26日。
現場,楊浦區博士后實踐基地、楊浦區科技小巨人企業——奧斯特康復輔具有限公司,吸引了不少應屆畢業生前來咨詢。“因為我們主要是為殘疾人服務,所以更希望吸納有責任心、有工作熱情的應屆畢業生加入。”公司人力資源總監表示。
本次招聘會聚集了300余家優秀企業,其中包括本市各類重點行業領域企業、在線新經濟頭部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涵蓋醫藥制造、水上運輸、通用設備、土木工程等領域,招聘人數超一萬人。
“在此次大學生校園系列招聘會中,我們著力推進與高校、企業、市場在資源和信息上的無縫銜接,在分析各校專業信息的基礎上,提前將收集到的畢業生求職需求和區域重點企業進行精准對接,提供更對口的崗位,讓畢業生各展所長。”區人社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除了為大學生打造優質高效的求職平台,幫助他們提升求職能力也很重要。
2021年,人社部在上海啟動求職能力實訓營項目試點工作,楊浦作為全國試點,落實實訓營試點試行工作,期間同步接受了來自全國的就業指導專家的線上觀摩和研修考察。當天,楊浦攜手上海理工大學,正式開設上海市首個大學生求職能力實訓營。
據介紹,實訓營課程融合全國就業指導實際案例,突出“實際操作”的訓練特色,沉浸式真實模擬職場環境,通過“自助、互助、他助”的學習模式及趣味多樣的實戰活動體驗,幫助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增強就業意識,掌握求職必備技能,提升就業能力。
“小楊”不僅能“說”,還會“辦”事
今年春季,美團計劃招聘人數超過4000人。公司校園招聘經理祝嘉賓在招聘過程中,經常遇到學生問是否能在上海落戶等政策方面的問題。“這次活動很有收獲。”近日,祝嘉賓在淞滬路國際雙創人才基地,聽完“小楊”的講解后告訴記者:“通過學習,今后我們可以更好地為同學們解答了。”
留學生落戶條件有哪些?在外學習時間一般不少於半年、1年、2年該如何界定?本次“小楊說政策”線下活動主要面向各大企業HR,區就促(人才)中心各業務條線專家零距離、面對面宣講最新的人才、就業、培訓等政策,就企業和人才關心的問題進行詳細解讀。
今年,上海天佑工程咨詢有限公司成為楊浦區大學生實習基地。“一方面,我們想了解實習基地的運行要求,另一方面希望進一步了解留學生落戶政策。”該公司人力資源負責人龐玲介紹,近兩年,企業引進的留學生逐漸增多,去年落戶的人數也較前幾年有一定增加。“在此期間,區就促(人才)中心給予了我們很大幫助,幾乎是一對一服務。”
據悉,“小楊”是區就促(人才)中心今年重點打造的人才服務品牌,除了“說政策”,“小楊”還提供“說案例”“上門辦”等產品,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多方位、多維度為企業和人才提供立體化服務。
下一步,“小楊”的服務將不斷升級,包括:為區內500家重點企業提供對接服務﹔每周三開設接待日,建立雙向溝通渠道,及時了解企業和人才訴求﹔開設在線留言板塊,針對政策咨詢和疑難問題,24小時內給予答復解決。
當“材料銀行”實現“上鏈”
眾所周知,線下辦事最怕的就是材料不全或者材料不對。近日,這樣的煩惱在楊浦開公司的王先生就碰到了。他辦理營業執照時,發現自己忘帶了租賃合同。
然而,王先生這次並未打道回府,“還好我之前通過‘材料銀行’上傳過合同,工作人員說可以直接幫我在網上調取並打印使用。今天不用白跑一趟了。”在窗口工作人員的幫助下,王先生如願辦成了營業執照。
讓王先生點贊的“材料銀行”,是楊浦創新推出的政務服務。日前,楊浦區大數據中心結合“區塊鏈+政務服務”,為“材料銀行”賦能,實現了用戶自助上傳電子材料的可信授權。
企業和群眾可自主上傳各類過審材料至“材料銀行”存儲備用,上傳的電子材料具有與紙質材料相同的效力,受同等認可。待企業和群眾前往政務大廳辦理業務時,隻需授權窗口辦事員調取相關材料的電子件,即可實現無紙化辦理,不用攜帶大堆紙質材料,也不必擔心文件有錯漏而白跑一趟。
作為城市數字化轉型的代表性技術,區塊鏈具有可溯源、防篡改、去中心化的特性,近年來已在金融、供應鏈、物聯網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和一般意義上的電子材料庫不同,應用‘區塊鏈’技術賦能‘材料銀行’,能夠有效解決跨省材料互認互通。”“材料銀行”數據工程師介紹,目前每名用戶可在“材料銀行”自主上傳50份電子材料,隻要通過數據治理認証,外省市核發的証照、証明即可在辦理業務時直接使用。目前,這項便民服務已在與楊浦簽訂“跨省通辦”的“四省九地”得到落地推廣。
據悉,當前在“材料銀行”實現“上鏈”的材料包括異地結婚証、離婚証、出生醫學証明等。到4月中旬,異地戶口簿、戶籍証明、企業投資項目備案証明、公司章程等也將陸續“上鏈”。屆時,外省市人員在楊浦辦理跨省事項時,可提前上傳相關材料至“材料銀行”進行審核,待審核通過再前往政務大廳辦理,便捷又高效。
夜幕低垂,煙火氣在雙創街區“蒸騰而起”
日前,華燈初上,不少上班族、居民、甚至行色匆匆的路人都被現場演奏的音樂聲吸引,走入了長陽創谷。玩飛盤、喝手沖咖啡、品香茗、探索舊物改造的神奇世界……首期長陽樂市,以“綠色生活”為主題,為期三天,涵蓋可持續潮流、獨立設計、復古文化、餐飲美食、音樂表演等,出街擺攤的既有長陽創谷園區的入駐企業,也有自由創業的小型商戶,各位攤主都拿出了“十萬分誠意”,歡迎八方來客。
在此,昔日隆隆的紡織機械聲早已被如今創業者的鍵盤敲擊聲取代,夜色中,高大的工業建筑宛如精心搭配的巨型調色盤,熙熙攘攘的人流帶動著煙火氣裊裊升起。
2014年,這裡的老廠房開始更新改造,成為城市更新的典型標杆案例和全國創新創業的地標。
如今,長陽創谷總辦公人數近2.5萬人,集聚了一批來自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清華大學等全球知名高校的創業人才。“入駐創谷的企業人員平均年齡隻有27歲”,上海長陽創谷企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章弘口中的這個數據表明了長陽創谷的“足夠年輕”。
章弘表示,舉辦長陽樂市不僅僅是為了給園區工作者和周邊社區創造一個慢生活的“喘息地”,從長遠來看,目標是將健康樂活的商業載體與多元創新的企業生態建立起深度聯結。“以城市更新推動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促進社區繁榮,打造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融’的園區載體,以及‘共創、共享、共建’的創新環境,通過品質提升和活力再造,吸引科技人才,最終,城市的發展得以生生不息。”
(來源:上海楊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