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三甲醫院背后雲集上海名醫
過去的10年,喀什二院實現了自身的跨越式發展,背后聯結的是上海喀什一東一西兩座城市深厚的情誼。而未來的10年,喀什二院仍將一步一個腳印,繼續不斷向前。
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喀什二院”)承擔著當地近500萬人口的醫療服務任務。盡管早在10年前喀什二院已在當地具有一定醫療優勢,但與全國同級同類醫院相比,仍處於發展滯后的水平。
2012年起,上海決定“集中力量開展攻堅戰”,首創“組團式”醫療援疆,派出了來自滬上各大三甲醫院優勢科室的醫生,採取“以院包科”的方式在多個維度深入持續幫扶喀什二院提升綜合診療能力和管理水平。
這樣的“豪華陣容”10年不曾間斷,一批又一批的上海醫生奔赴到喀什二院,將東部的優質醫療資源帶到喀什的同時,他們充分發揮自身所長,努力將“輸血”轉化為“造血”,培養了一批帶不走的醫療隊,大大提升了當地醫療水平。在上海醫生的幫扶下,喀什二院在2015年成功創建三甲,建設目標也從過去的“創三甲”轉化為“強三甲”,希望打造南疆醫學高地。
上海市第十批援疆醫療隊領隊、喀什二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周斌介紹,為了能讓南疆百姓在“家門口”看好病,喀什二院多年來在醫院管理、科室建設、人才培養、信息化建設等方面不斷精進,“今年喀什二院的省部級科研課題立項數比往年有較大提升,同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學員的結業考核通過率再創新高,對打造醫院人才隊伍很有意義。”周斌說。
胸痛中心終於創成
9月23日,黃慶春(化名)在上班途中突發心肌梗死,被急救車送至喀什二院胸痛中心。通過醫護人員的全力救治,黃慶春轉危為安。值得一提的是,黃慶春從撥打120到接受手術,整個過程隻花了35分鐘,脫離危險的他對此驚嘆不已,還特地寫了一封感謝信,上面寫道:“喀什二院胸痛中心為我打開了生命的綠色通道。”
胸痛的發病原因很多,嚴重的會威脅患者生命,快速鑒別診斷可以有效降低胸痛患者病死率。胸痛中心這樣的快速診療通道之建立,能構成冠心病急救體系重要一環,是三甲醫院之重要標志。黃慶春是幸運的,要知道,在南疆建立一個胸痛中心並不容易。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援疆醫生、喀什二院心內科行政主任姚志峰是喀什二院胸痛中心建設的主要牽頭人和負責人。他表示,前幾批上海援疆醫療團隊已啟動胸痛中心前期建設,但實際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因為涉及科室、環節多,數據質量以及疫情等原因,影響了申報國家認証。
“胸痛中心建設不是一個科室可以完成的,需要動員全院的力量。在實際建設過程中,第一個遇到的就是人力不足的難題——急診科人員本來就少,要抽調人手支持胸痛中心,科室表示力不從心,參與意願不高﹔另外關鍵的硬件設備,比如檢測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壞死標志物的床旁快速檢測設備(POCT)等也嚴重缺乏。”姚志峰說,“怎麼辦?經過充分考察和現場調研摸清情況后,在院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協調護理部抽調3名護士到急診支援胸痛中心,中心胸痛診室的值班醫生安排心內科二線醫生負責,運轉所需的醫護人員順利就位﹔在檢驗科調研時得知院內有一台其他單位捐贈的檢測儀,立即協調廠家安裝調試並組織急診科上機操作培訓,這樣硬件問題也初步解決了。”姚志峰說,最難啃的骨頭啃下來后,又馬不停蹄召開數輪針對醫護、后勤人員的全院培訓,直至全部考核合格。
中國胸痛中心總部審核專家組正在對喀什二院進行現場審核。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內科派出的援疆醫生、喀什二院副院長葛恆,是胸痛中心建設的負責院領導。他表示:“一開始我們也沒信心這次一定能通過國家認証,但通過制度化的胸痛中心例會,鼓勵各科室提出問題,我們傾盡全力從醫院層面去協調和解決其中的難點和痛點。比如急診科主任初期對胸痛中心建設一直沒有動力,如何調動他的積極性?說服工作要從他的科室建設入手。”葛恆介紹說,喀什二院急診科一度面臨床位縮減、人員流失的問題,科室職工士氣較為低落,因此一開始對胸痛中心建設存疑。葛恆一次次和急診科主任、護士長和其他骨干談話,闡述胸痛中心建設對於急診科發展的意義,並承諾在建設過程中一定不僅有“新鮮血液”的加入,醫療設備、病房等配套設施也會跟上。
事實証明這不是一張空頭支票,胸痛中心籌建過程中,喀什二院的急診科舊貌換新顏,僅一年時間,急診科室的搶救能力得到明顯提升。病房擴張了一倍、重症監護室的建設也已經獲得醫院批准立項。“現在去急診科,科室風貌已經大不一樣,人才也願意留在科室發展。”葛恆說。
在解決了醫護人員緊缺、設備不足的問題后,醫院開通了24小時胸痛綠色通道﹔優化了門、急診接診胸痛患者的診治轉運流程,落實了門診首診負責制﹔統一了胸痛時間管理表的填寫﹔完善了門急診大廳、交通要道、入口處的胸痛中心標識與指引等。通過這些措施,急性心梗救治中重要的衡量指標——“DtoB”時間(Door to Balloon,門球時間),即從患者進醫院大門,到用球囊把堵塞的心臟冠狀動脈擴張開的時間大大縮短。“經過近3個月的建設,大概到2021年11月中上旬,DtoB時間從原來的150分鐘逐漸縮短到90分鐘,已經十分接近胸痛中心創建所需的標准。看似簡單的一個數據,得來卻十分不易,胸痛中心建設千頭萬緒,牽一發而動全身,其間曾因一個個攔路虎無法解決差點放棄,后來在我的博士生導師、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院士的鼓勵和親自指導下逐個制定方案,一一克服。”現在回想起來,姚志峰仍感慨萬千。
今年8月16日,喀什二院高分通過國家級胸痛中心(標准版)驗收,贏得了專家組的充分肯定。目前,喀什二院已經與120急救系統及11家縣級醫院簽訂了協議,建立胸痛院前急救的微信群信息化平台和雙向轉診的快速救治平台,全面推進區域協同救治體系建設,極大縮短了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時間。
黃慶春在給喀什二院的感謝信中寫道:“通過這次親身就醫的經歷,讓我對這個醫院產生了深深的信任。”上海醫療對口援疆給醫院帶來的理念和技術上的轉變是顯而易見的。
守護婦女兒童健康
接到採訪電話時,肖喜榮正在ICU裡為一名因為癲癇發作送院搶救的病人查房,“孕婦年紀很輕,20多歲,本身有癲癇,定期吃藥,因為懷孕,家裡人把藥停了,導致癲癇大發作,上了呼吸機,病人還在發燒,孩子也保不住了......”肖喜榮的聲音帶著一絲無奈和遺憾:如果能配合醫生一起做好孕期監測,這個孩子本該有機會出生的。
產科專家肖喜榮(左三)手術中。
肖喜榮是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產前診斷與胎兒醫學科副主任,去年8月,他來到喀什,出任喀什二院產科主任。到喀什不久,他觀察到,雖然當地婦幼保健的基礎比四五年前已經有了非常大的進步,但整體的婦幼保健基礎仍然顯得薄弱。“比如現在救治的這名孕婦,她在產檢中對醫生回避了自己的癲癇史,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肖喜榮說,當地政府給有高危因素的產婦制定了許多好的政策,比如減免產檢費用、免費發放葉酸等,在降低孕產婦死亡率、防治婦女兒童重大疾病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整體上病人對婦幼保健的認知程度比較欠缺,依從性還不夠,導致危重孕產婦比例較高,后期負擔比較重。
前不久,一名患有先天性嚴重胸廓畸形、脊柱側彎,身高僅1.3米的34歲危重產婦在懷孕26周時,因呼吸困難、血壓升高從縣醫院轉至喀什二院產科診治。由於身材矮小、胸廓畸形合並脊柱側彎,該孕婦處境十分危險,孕期子宮增大,橫膈不斷抬高,肺活量會進一步降低,容易導致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同時,孕婦還患有另外一種妊娠並發症——子癇前期。這種疾病容易發生低蛋白血症、肺水腫、心臟衰竭等嚴重危及生命的並發症。
為了保障孕產婦生命安全,需要剖宮產終止妊娠。然而,孕婦隻有26周,超早產兒(<28周分娩的新生兒)並發症多,救治難度大,搶救費用高。更為棘手的是,如果本次妊娠新生兒搶救失敗,產婦再次妊娠成功的概率會更低,換句話說,這有可能是她做媽媽唯一的一次機會。
為了最大程度保障孕產婦和孩子的生命健康,肖喜榮邀請了上海援疆專家心內科姚志峰、呼吸科丁永杰、新生兒科項龍、急診陳華國等共同參與討論,骨干專家們聚在一起,為孕婦的孕期管理、圍術期管理及新生兒搶救等各環節制定了最嚴密的診療方案。
一周后,手術順利進行,盡管剖出的超早產兒體重隻有800克,身體隻有手掌那麼大,患有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混合型酸中毒,同時合並有早發敗血症,但經過70多天的日夜守護,這名寶寶最終化險為夷,母子平安。
肖喜榮介紹,作為喀什地區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之一,借助互聯網等工具,喀什二院一直致力於推廣危重孕產婦救治安全理念,不斷優化危重孕產婦遠程會診及轉診流程,當地危重孕產婦救治能力已經得到極大提升,“隨著三胎政策的放開,喀什地區分娩量較去年有所增加,高危孕產婦人數也有所上升,防大於治,因此我們現在很大一部分工作也是做好保健知識的宣教,給他們普及更多的預防知識,有很多病通過預防,早診斷、早治療,預后效果都是不錯的”。
保障孕產婦和兒童的健康,對於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有著重大意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項龍抵達喀什后,接診了一名來自葉城縣診斷感染性心內膜炎小患兒,“一直發熱,在當地醫院治療后沒什麼效果,心功能也不太好,我遠程會診后覺得需要轉診到喀什二院進一步檢查和治療。通過心臟超聲檢查發現小朋友並不僅是感染性心內膜炎,她是一例先天性心臟病、室間隔缺損的患兒,並已經出現先心病並發症:三尖瓣腱索斷裂,需要進行手術”。
新生兒科專家項龍(右一)為葉城縣孩子們做先天性心臟病篩查。
為了使患兒得到更好的治療,項龍請了后方醫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心血管內科、心臟外科、重症醫學科的主任多學科遠程會診,制定了詳細的治療方案:盡早手術。但喀什當地醫療條件不夠,需要轉診到上海進行手術。“當時孩子病情比較重,轉到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后先后經歷兩次手術,一次三尖瓣瓣膜置換術,另一次是安裝起搏器,最終救治成功。”
雖然在喀什地區一直都有各種類型的先天性心臟病篩查的項目,但不夠規范也缺乏體系。“醫學上對於先心病,提倡早期篩查和診斷、規范的隨訪和治療。有些類型的先心病,因沒有及時篩查出,錯過手術時機,到了一定年齡后,會出現多種並發症,危及生命。因此,先心病的規范化篩查非常有意義,這項工作得到了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大后方的大力支持,我們希望把兒中心的醫療資源對接給這裡患有先心病的孩子,使得有手術指征的,尤其是復雜和危重的先心病患兒就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
據了解,目前包括項龍在內的上海援疆兒科、心臟外科主任及喀什二院超聲科醫師組成的先心病篩查團隊,已完成喀什地區巴楚、葉城、澤普和莎車縣的幾百名孩子先心病篩查,其中部分孩子已在喀什二院心臟外科接受手術治療,還有部分孩子將轉診至上海接受手術治療。
由於喀什地區危重孕產婦較多,危重新生兒佔比很高。來喀什二院不久,項龍就為一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患兒進行動靜脈同步換血術治療。由於換血術要求高,稍有不慎便會引發出血、栓塞、休克、感染等並發症,危及生命,因此在當地開展極少。項龍和新生兒團隊制定了詳細的治療方案及應急預案,經過4小時的換血治療,終於成功救治了這名患兒。在項龍的帶教下,喀什二院新生兒科醫護團隊已可獨立開展新生兒換血術,這標志著喀什二院新生兒科已經成為地區具有較強救治能力的危重新生兒診治中心。
項龍由衷感到,這是一代又一代上海援疆醫生的成果。“上海對喀什二院新生兒科醫療援疆已經十年,我來的時候,前期的援疆醫生已經培養了一支非常優秀的團隊,危重新生兒和早產兒的救治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到產房接診早產兒甚至超早產兒,醫生們也不會驚慌,如何搶救、如何復蘇以及如何操作呼吸機等流程都已比較規范。”
項龍的工作離不開前人打下的基礎,而他自己也在為后來人添磚加瓦。手握“危重兒童和新生兒救治中心”建設的設計圖紙,項龍看得十分仔細,認真記錄下需要改動的細節。“一年半的時間很緊張,每當覺得很疲憊的時候,想到喀什地區危重新生兒和兒童的生命所系,就不敢有半點懈怠。”
也能看疑難危重患者了
多年來,通過“以院包科”等形式,滬上多家三甲醫院與喀什二院攜手打造喀什二院心血管疾病診治中心、神經系統疾病診治中心、婦產科疾病診治中心等10個臨床醫學中心,通過以點帶面,全面提升當地的醫療技術水平,目前當地急危重症基本不出區,重病都能夠得到比較好的救治,而且效果較好。
今年上半年,喀什二院耳鼻喉科來了一名55歲維吾爾族女性,她的主訴為“左耳悶2年余,加重1個月”,一開始,接診醫生將其診斷為中耳炎,但進一步檢查后發現,她的左鼓室內有紅色的佔位,最終這名患者被確診為罕見的鼓室副神經節瘤,發生率不到十萬分之一。“鼓室副神經節瘤症狀和普通中耳炎很像,必須做好鑒別工作,否則手術時誤傷了血管,會導致術中大出血。”喀什二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的杜強醫生表示,這是喀什二院做的第二例鼓室體瘤切除術。巧合的是,該院第一例鼓室體瘤切除術也是由同一家醫院的援疆專家王武慶教授在2013年完成的。
同一種罕見病,九年的時間,見証了援疆醫生的真情接力,而讓人感動的不止於此。“十年前,時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副院長吳皓帶隊援疆,率先在南疆地區開展了新生兒聽力篩查和診斷工作,將喀什二院建設成為南疆地區聽力篩查和診斷中心。此后,王武慶、焦宇、倪玉蘇、陳澤宇各位主任來到喀什二院援疆,接替這項任務,做了大量的杰出工作。此次,我來到喀什二院,繼續推進這項工作。”杜強表示,自己申請了課題基金,專門為沒有通過聽力篩查或者診斷為中重度耳聾的孩子做免費的基因檢測,“如果是遺傳性耳聾,那麼我們可以避免這個家庭再生出第二個、第三個耳聾的孩子”。
在危重症患者的診治方面,現在喀什患者在當地就能享受來自上海的優質醫療服務。
今年6月,喀什二院心胸外科主任、仁濟醫院的楊文鋼醫生成功為一名70歲維吾爾族老人實施了冠狀動脈不停跳搭橋術。“傳統的冠脈搭橋手術,一般都在心臟停跳、體外循環的條件下進行,但這名老人年紀大,對於手術也比較抵觸,不停跳搭橋術簡化了手術流程,創傷小、出血少,術后並發症少,對醫生要求比較高,但對患者預后更好。”楊文鋼表示,到喀什以后,自己開展了多項新技術,包括首例急診Stanford A型主動脈夾層手術、首例PFO介入封堵術等,“看著自己親自‘傳幫帶’的醫生們逐漸獨自勝任了手術,看見業務培訓台下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看見下社區義診時當地群眾感動的淚水,我感到自豪和驕傲”。
除了派出臨床科室的骨干專家外,上海還派出了醫院管理人才,將先進的醫院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帶到新疆。上海市肺科醫院宣傳處孫輝援疆后,擔任喀什二院院長助理、醫務部主任,他以等級復評審為契機,梳理了醫院的各項規章制度、醫療服務流程以及醫療風險點的查漏補缺,“我來以后的工作重點就是推動喀什二院三甲復評審,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對於三甲醫院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和要求,肯定比以前更高,醫院的管理也要與時俱進的。通過以評促建、以評促改,幫助醫院各項工作持續向好”。
援疆專家孫輝(右)做客喀什人民廣播電台進行科普宣教。
同時,孫輝還十分重視宣傳工作,“當地老百姓健康方面的知識是比較缺乏的,因此針對一些地方病、慢性病,我們主動聯系了喀什人民廣播電台,邀請我們的專家教授在當地人上班的時間段做一些健康科普,這樣既能拓展當地老百姓的醫學健康知識面,進而提高他們的健康素養,也能提升醫院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此外,上海援疆醫療隊通過師徒帶教、傳幫帶、援疆項目培養等方式,讓先進醫療技術和臨床經驗在喀什落地生根。陶曉明是第十批第一輪援疆醫療隊的副領隊,回到上海后,他仍然心系喀什,“回來后常常跟我帶教的學生聯系,其中有兩個學生想考上海的醫學研究生,我就輔導他們專業上的內容,今年成功考上了復旦和同濟,我相信他們學成回喀什后一定會成為醫院科室的中堅力量”。
援疆專家陶曉明(右一)與學生們在上海再度相逢。
人才是一家醫院發展的基石,公開資料顯示,“十三五”以來,上海市委托上海健康醫學院為喀什地區定向培養醫學本科人才,上海健康醫學院院長吳韜(第八批上海援疆醫療隊領隊,曾任喀什二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十分重視這項工作,截至目前,已培養了124名醫學本科人才。同時,依托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以及同濟大學醫學院為喀什地區定向培養醫學研究生人才,目前已經培養了42名。上海援疆對口的喀什職業技術學院醫學系還開設並招收了高職臨床醫學和高職護理學的學生,在上海和喀什兩端構建了一個比較完善的“高職—本科—研究生”的系統衛生人才學歷教育培養體系。
過去的10年,喀什二院實現了自身的跨越式發展,背后聯結的是上海喀什一東一西兩座城市深厚的情誼。而未來的10年,喀什二院仍將一步一個腳印,繼續不斷向前。“大家齊心協力,最終獲益的,是當地的各族群眾。”周斌說。
(來源:上海援疆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