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在城市數字化轉型激流中“奮楫”,2022上海“智慧工匠”總決賽落幕

2022年11月12日17:22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上海11月12日電 (記者王文娟)11月11日,一場激情四射的競賽在上海華能大廈舉行。25名在城市數字化轉型相關技術領域的產業菁英和工匠,向現場專家評委和觀眾展示了全力建設“國際數字之都”的上海,在經濟、生活、治理三大領域呈現出的智慧與力量。

據悉,由上海市總工會、中共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工作委員會、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共同主辦的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智慧工匠”選樹、“領軍先鋒”評選活動已走入第七個年頭。這項代表上海智慧城市最高水准的競賽,如同一面鏡子,映射出上海在城市數字化轉型建設進入縱深化的關鍵時期,日益豐富的應用場景、數字技術發展的澎湃動能,以及正從“盆景”變為“森林”的數字化轉型成果。

最終,在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智慧工匠”選樹總決賽中,上海地鐵維護保障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奚笑冬、上海華力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圖形增強部部長魏芳、中國電信上海公司雲網運營部承載網運營室主任朱俊等10名候選人“殺出重圍”,獲得2022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智慧工匠”選樹總決賽一等獎,后續經過組委會審議、公示、信用審核等程序,將正式確定2022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智慧工匠”以及提名人選。上海市總工會副主席周奇、中共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工作委員會副書記張義出席決賽頒獎儀式。

“期待你們用自己的實踐,在上海面向未來的數字化轉型中,不斷培育數字新動能,在全社會廣泛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頒獎儀式上,上海市總工會副主席周奇希望,通過“智慧工匠”選樹活動,繼續激發城市數字化各領域從業人員的創新創造活力,進一步加強上海數字化轉型人才隊伍建設,推動更多競賽成果轉化為優秀解決方案和應用場景。

以高端人才引領先導產業

創新與人才,對於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牢牢把握發展先機至關重要。與往年相比,今年的決賽競爭愈發激烈。參加決賽的25位候選人,都是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建設的標杆型人物,其中既有專注信息技術和模式創新的大拿,又有致力於傳統行業通過數字化實現轉型提升的實踐者﹔既有國有企業的技術管理人員,又有體制外民營企業的創新創業技術人才。

李成濤

近幾年來,AI在創新藥方面的技術突破,吸引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回國創業。獲得一等獎的星希爾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CEO李成濤便是其中之一。

本科畢業於清華姚班,2019年博士畢業於麻省理工的李成濤,創辦僅三年左右的星希爾,自研的MI平台可快速准確描述分子和蛋白間的相互作用、精確計算目標藥物分子與特定靶標的結合自由能,突破經典計算模擬方法,上線一個月,已有20余家標杆客戶試用並推進合作。

作為中國高端制造業的搖籃和高地,上海就這樣吸引著紛至沓來的人才,實現高端產業引領功能,構建新型產業體系,掌握產業鏈核心環節、佔據了價值鏈高端地位。

以工匠精神擘畫全球卓越

何為工匠?工匠精神是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工匠這種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精神品質,也融入25名選手累累碩果中。

一座智慧城市需要穩固的數字底座,朱俊領銜研究的《融數注智城市全光雲網底座關鍵技術研究與規模應用》項目,通過五年的技術研發創新,為上海構筑出城市數智光底座。“我們今天能夠隨時隨地刷視頻、玩游戲,甚至迎接即將到來的‘元宇宙’,都因為上海已經擁有一張全球領先的全光雲網底座。“

朱俊

然而,六年前,當朱俊提出要打造這樣一張數字化的全光網底座時,被認為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都說太難了,但我堅信,這個方向是對的,最后五年磨一劍,打造了一張業內絕對領先的全光網。”如今,這張全光底座以海納百川的方式承載城市日常運轉所需的海量信息,為2500萬人、數百萬用戶提供與數字世界連接的“動脈血管”,亦是朱俊“創新、專注、堅持”工匠精神的深刻體現。

奚笑冬

同樣獲得一等獎的奚笑冬則三句話總結了自己理解的工匠精神:立得穩、守得住,方得始終。他牽頭完成的上海地鐵全自動駕駛系統,完全實現了地鐵設計的徹底轉型,最新開通的14、15、18號線,毫不夸張地說,是世界上智慧化程度最高的三條地鐵線路。

2035年,上海將建成全球領先的國際數字之都。為了這個目標,越來越多的數字化產業菁英,將他們的青春和汗水撒在了這座超級都市裡,以自己對極致、卓越的追求,推動上海在城市數字化轉型“高速路”上再次加速。

科技與溫情並存,讓城市更溫暖

2021年,上海提出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在將“生活數字化”置為重頭戲之一的同時,更提出要以轉型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

城市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作為一名智慧城市建設者,不僅要有高超的科研能力和技藝,還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

王杰軍

多年前,還是長征醫院腫瘤科主任的王杰軍遇到一名病患家屬,一見面,這位家屬便哭著請他為親人減輕腫瘤帶來的疼痛。經過他治療后,這位病人終於睡了幾個月來最安穩的一覺。

數十年的腫瘤治療中,這樣的病例,王杰軍經常會遇到。長期以來,在癌症治療過程中,醫療機構更注重療效,而忽視病人的疼痛,但對於病人來說,無痛度過最艱難的階段,可能是更需要的生命尊嚴。

讓腫瘤病人“無痛過年”,是王杰軍在全國推動了20多年的項目,而這種對病人的關懷,持續推動他“退而不休”,創辦上海鉑痛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推動癌痛管理領域的數字療法研發和推廣,並建立了第一家運用數字療法管理癌痛的的醫療服務平台。

作為一名醫學和人工智能的跨界學者,王杰軍獲得此次評選的二等獎。據他介紹,一種創新性數字醫療產品即將上市,它可以精准控制病患的疼痛閾值,有效緩解病灶帶來的疼痛感知。    

李夢笛

三等獎得主李夢笛的創業,同樣與人有關。

2010年從英國博士畢業之后,上海敬之網絡科技合伙人李夢笛在投行和創業之間選擇了后者,他想成為一個能為盡可能廣大人群,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特定人群、中小微企業解決后顧之憂的保險精算師,而工具是人工智能。

這是一種顛覆傳統保險精算的方式。盡管近10年來,人工智能算法呈現爆炸式的進展,但如何將技術融入創新,讓城市裡的更多人群可以以較低的價格實現較充足的風險保障,以及更為人性、便捷的服務,是李夢笛一直在探索的方向。

如今,每一張餓了麼訂單的背后都有敬之網絡的貢獻,無論是用戶的餐飲投訴,還是小哥等靈活用工人員的出行保障,都能夠通過系統在線迅速處理。

在城市中,科技與溫情是並存的,它在便利人們生活的同時,也為這座城市提供更多的溫暖,擁有這種溫情的城市數字化轉型建設者,為城市帶來的不僅是數字經濟的澎湃動力,更是人民生活中無時不在的涓涓細流。

附:獲獎名單

(責編:王文娟、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