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文化| 體育

這些青年演員用兩部大戲給滬劇"必修課"交答卷

2022年09月23日17:14 | 來源:東方網
小字號

原標題:滬劇“必修課”學得怎麼樣? 這些青年演員用兩部大戲交答卷

東方網記者王永娟9月22日報道:年輕演員唱滬劇骨子老戲,行不行?上海滬劇院2013級青年演員團用5天六場《庵堂相會》《陸雅臣賣娘子》、場場觀眾滿座,其中兩場屬於加演的成績,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滬劇《庵堂相會》《陸雅臣賣娘子》是兩部堪稱滬劇“教科書”級別的經典劇目,劇中不僅有上海早期城鄉社會的生活氣息和文脈記憶,還有“攙橋”“拷紅”“娘舅賦”“嘆五更”“求岳母”等膾炙人口的唱腔,經過幾代滬劇名家不斷打磨,已經成為滬劇演員的“必修課”。此次上海滬劇院策劃“文化溯源 傳承創新”——傳承經典滬劇項目,復排兩部經典劇目,並於9月中下旬在宛平劇院小劇場上演,作為上海滬劇院2013級青年演員團成立四周年的匯報展演。

作為老戲,演出時長都不短。《庵堂相會》有3個小時,《陸雅臣賣娘子》時長2小時45分鐘,但演出過程中,沒有一個觀眾中途離場,而且掌聲和叫好不斷。這讓兩部戲的復排導演舒悅心中鬆了一口氣。“我們當時就怕觀眾坐不住,沒想到他們都是從頭看到尾,而且不少人表示‘久違了’。”

“這兩部都是頗見功底的大戲,薈萃了十五個經典滬劇流派,涵蓋了幾代藝術家的表演精髓。當年邵濱孫、王盤聲老師等都希望能把這個戲傳下去。”舒悅表示,因為自己對這兩部戲都比較熟,就做了復排的導演。實際上,對這兩部戲的加工提煉從兩年前就開始了,“看看如何‘守正創新’,把老先生們的經典作品以現代的審美來進行演繹。”

於是,兩個劇目在今年7月正式進入復排,今年上海的夏天特別熱,但韓玉敏、沈仁偉、汪華忠、張杏聲、徐伯濤、王明道、王明達、王珊妹等老藝術家,不避酷暑,經常在排練廳內手把手向年輕演員傳授技藝,每一個唱腔,每一個咬字,都摳得仔仔細細。

滬劇表演藝術家韓玉敏和沈仁偉分別已經是90歲和85歲的高齡,但為了把經典傳承好,耄耋之年的他們成了排練廳的常客。“老戲比新戲難學,年輕人能學下來還是很不容易的。”韓玉敏他們言語中盡是對年輕演員的欣賞和疼愛,“有了老戲打底子,新戲一定能唱得好。”在沈仁偉眼裡,這些年輕人都很聰明,學東西快,演出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他們的努力、刻苦鑽研是分不開的。

年輕演員李秉儒在《庵堂相會》中飾演陳宰庭,此次排練他得到了沈仁偉的不少指點,“‘文派’唱腔本身有一些老腔老調,沈老師又在其中加入了自己唱腔,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挑戰,也是一個學習多種唱腔的機會”。

“這兩個戲之所以受觀眾歡迎,也是因為其流派紛呈。”舒悅表示,對於一個劇種來說,流派紛呈,顯示了其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也展示了劇種的開放和包容。但對於演員的學習來說,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有些流派的唱腔,已經無法接受老藝術家的親身指導,他們隻能聽錄音、看錄像,然后在排練廳內汗流浹背地排練。

此次上海滬劇院復排的兩個劇目都延續了八十年代的經典版本,在整理、挖掘、傳承的基礎上,保留了經典唱段、唱腔、念白,並結合當下審美品味,對部分唱段進行了重新編排。其中“娘舅賦”從原來的賦子板改為了三角板﹔“嘆五更”則集合了“文派”“解派”“邵派”“王派”“春派”的唱腔,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受。

而且,舒悅還結合了宛平劇院的劇場環境和條件,對演出做了更加符合劇院以及時代審美的改動,增加了沉浸式表演,比如搶景的時候,演員可以走下舞台進行表演,這不僅讓觀眾感到新鮮,演員自己也感覺很有意思。上海滬劇院青年演員團演員沈佳妮就認為,這種近距離的接觸,不僅能考驗演員的表現力,還能讓觀眾更真切地感受到滬劇藝術的魅力。

按照目前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要求,小劇場上座率要控制在50%,《庵堂相會》《陸雅臣賣娘子》兩部戲每一場票子都是早早出完,許多觀眾買不到票,呼吁加演,為此,上海滬劇院又將兩出戲各增加了一場。

“這是一個好開端。”舒悅表示,滬劇是上海的本土文化,作為滬劇人,要把滬劇藝術更好地傳承下去,讓其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載體,充分體現上海的文化自信。

親眼見証了年輕演員的刻苦專業,以及老藝術家們的認真負責,也讓上海滬劇院青年演員團團長吳爭光很受觸動,他表示,觀眾對演出的熱烈反應,是對青年團表現的認可和鼓勵。“但這還遠遠不夠,等這輪演出后,還要進行藝術研討,讓專家和老藝術家們繼續為年輕演員提建議、作指導,讓他們在滬劇表演藝術上繼續精進。”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