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文化| 體育

疫情下鋼琴家和快遞小哥有了交集 用音樂表謝意

2022年06月13日13:59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一場疫情讓鋼琴家和快遞小哥有了交集,離滬前他們一起看外灘

音樂聲中感謝“陌生人的善意”

宋思衡說:“外灘是賈龍飛想去的地方,而上海音樂廳是我想帶他去的地方。如果有機會,未來想邀請他來聽一場我的音樂會。”

■本報記者 吳桐

6月9日上午,鋼琴家宋思衡開著車,帶著快遞小哥賈龍飛駛向外灘。24歲的賈龍飛是從鄭州來馳援上海的京東快遞員,在封控的上海,將宋思衡急需的降壓藥送到他手中。

一個多月前記者採訪賈龍飛,他說,“盡微薄之力,等上海不需要我了,再回家”。他還說自己有個小心願,離滬前,想去看一眼外灘。宋思衡看到報道后托記者轉達,解封后,他想帶賈龍飛去外灘轉轉,向他介紹這座城市,並為他演奏一曲,表達謝意。

兩個看似不會有交集的陌生人,就這樣有了聯系。

“這是海納百川的地方”

陽光下,宋思衡帶著賈龍飛走過和平飯店、海關大樓,一路講述這些歷史建筑背后的故事。站在黃浦江邊,他們一起眺望對岸陸家嘴高聳入雲的“三件套”。“這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地方,誰來了都能有一席之地。”宋思衡對賈龍飛說。

解封后,宋思衡還沒來得及理發,頭發遮住了耳朵和脖子。作為上海人,他曾無數次走過外灘,但這是解封后第一次,心境不同。第一次來外灘的賈龍飛走得很慢,“目不暇接”。城市漸漸復蘇,一路上遇到不少行人,一對新人正在觀景平台上拍婚紗照,期待著步入人生新旅。

賈龍飛是河南許昌人,一年前成為一名快遞員。4月15日,他從鄭州乘坐高鐵來滬,成為5000多名馳援上海的京東快遞員之一。

賈龍飛還記得第一天到上海,出了虹橋火車站坐上大巴,在空蕩蕩的上海穿行。想象中的繁華大都市,彼時有些落寞。當晚11點,他和同伴們住進了曹楊路附近的酒店。踏實睡了一覺后,次日早上6點起床集合,跟著上海的老師傅熟悉環境。有了電動車后,他正式開始送貨:穿著防護服,戴著N95口罩以及面罩,每日大約要送110—150單,主要是米面糧油等生活物資。

宋思衡留存著賈龍飛4月20日發給他的短信。當得知賈龍飛從鄭州來滬馳援,解封后還要回鄭州隔離,宋思衡有些擔心他的飲食起居。“我給他發了一個信息,‘辛苦了,上海人民感謝你們,有什麼事情需要解決隨時聯系’。既然人家來幫助我們,就不能讓他們陷入困境,對吧?”

看到宋思衡的短信,賈龍飛很感動。“他自己關在小區裡,還想著要幫助我。還有好多顧客一看號碼是鄭州的,都會問我,是不是從外地來支援上海的。他們會對我說謝謝,讓我注意防護。這讓我覺得不那麼孤獨了,因為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裡,流動著很多陌生人的善意。”

賈龍飛未曾想到,解封后,會有一位鋼琴家為他當向導。除了外灘,宋思衡還帶賈龍飛去了一個地方——有92年歷史的上海音樂廳。宋思衡說:“外灘是賈龍飛想去的地方,而上海音樂廳是我想帶他去的地方。如果有機會,未來想邀請他來聽一場我的音樂會。”

“音樂比語言更有力量”

除了降壓藥,音樂也是宋思衡的“藥”。出於自我療愈的目的,他開始動筆創作。2020年疫情中,他斷斷續續寫就了《疫情音樂日記》,當中的《宅》《散步》《獨處》《晚風》《春天裡的第一棵桃花樹》等樂曲記錄了疫情中各種細微情緒的變化。今年4月10日,封控在上海的宋思衡在直播中為兩萬多位網友在線演奏了《疫情音樂日記》中的曲目。“直播中我不太說話,我覺得這一刻,音樂比語言更有力量。”

在外灘27號,宋思衡坐到一架電鋼琴前,為賈龍飛演奏起一首自己創作、還未發表的作品《追憶》。這首曲子和《疫情音樂日記》風格一脈相承,簡單、干淨、克制,如同窗外靜靜流淌的黃浦江。賈龍飛在音樂聲中望向窗外,對岸是陽光下的東方明珠。“過去兩個多月就像一場夢,明天的日子也充滿挑戰,這首曲子恰好可以誠實地表達我現在的感受。無論怎樣,我們都要平靜、坦率地去面對。我想對賈龍飛說的話,也都在音樂裡了。”宋思衡說。

跟賈龍飛見完面,6月10日,宋思衡乘坐高鐵離滬前往珠海,為6月26日的音樂會做准備。賈龍飛也即將離開上海,和70多位同事一起回鄭州集中隔離。“這一趟,值。看過外灘,還有宋老師為我彈琴,也算是一個心願實現了,今年還有一個心願——脫單,能安排嗎?”賈龍飛笑著說。

宋思衡也笑了:“那得你自己努力了。”(來源:解放日報)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