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傳聲筒”隔牆探心靈 “600號畫廊”第三期展覽今起亮相

人民網上海3月3日電 還記得曾火出圈的“600號畫廊”嗎?對!就是那個宛平南路600號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專門為住院患者舉辦的作品展!今天起又上新了——“600號畫廊”第三期展覽在該中心6號樓一樓向公眾正式亮相。本次展覽策劃團隊將創新採用互動藝術展的方式讓藝術家與觀眾交流,讓畫展變成一個“傳聲筒”,促進患者藝術家與公眾之間一次雙向的精神交流。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新聞宣傳處二級調研員俞軍、上海市科協科普事業中心主任邵國華、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黨委書記謝斌出席了本次活動。畫展吸引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線上直播參與的民眾達 32萬。
據介紹,第三期畫展的參展藝術家為該中心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藝術家。他們所處環境相對封閉,與外界溝通較少,即便患者本人願意走出精神病院的圍牆與大眾溝通,實際操作時也會遭遇重重困難。這堵阻隔著患者與社會之間的“牆”,它不僅高,不僅堅硬,而且無影無形、無處不在。因此,主辦方希望用患者藝術家們的作品打造的互動藝術展能促成改變。
此次展覽有三個亮點:第一,精心准備了供觀眾閱讀的手冊,裡面有三位患者藝術家的生命故事﹔第二,主辦方將三位不能到場的病友藝術家的形象畫到了牆上,三個彩色人形圖案結合人物的性格和外貌特點,彩色花朵寓意內心深處的柔軟和豐盛﹔第三,展覽預留了大面積的體驗區和留言區。每一幅畫作周圍的白牆是體驗區,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觀展感受進行現場作畫,與患者藝術家們的作品產生聯動和“對話”。工作人員會把觀眾的留言收集整理后送給參展藝術家,而藝術家的反饋也會定期在留言區更新給觀眾。通過“傳聲筒”,達到雙向的精神交流。是不是很神奇?!
從第一期開始,“600號畫廊”的每件作品都是某種意義上的“自畫像”,是人與自我對話的展現。每一次的展出,觀眾不僅僅是欣賞者,也是促進精神心理健康去污名化的參與者和行動者。在這裡,你可以談論有關精神心理健康的一切。精神疾病需要被更多的人所了解,被社會所包容和接納,這是醫學人文發展的方向,也是畫展舉辦的重要意義所在。
“我們完全無需為這類疾病打上疾病以外的其他任何印記,尤其是負面的印記——Stigma。”據謝斌介紹,本次600號畫廊展出的作品出自於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閔行院區的三位長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藝術家的筆下。“今天展示的畫作,就是要讓全社會看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另一面’。他們當中也可以涌現出畫家、音樂家、作家甚至科學家。”
俞軍調研員在參觀畫作后感慨,“600號畫廊”正在突破語言、形體的局限,就像是一輛“心靈直通車”,駛進人們心中,傳遞更多心理健康的理念。如今,“宛平南路600號”正在成為心理健康的代名詞,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這不僅是醫院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更是上海這座城市溫暖的社會文化的體現。
曾幾何時,“宛平南路600號”成為了滬上的網紅概念。人人希望擁有一塊“600號月餅”,喝一杯“600號咖啡”,就連“600號畫廊”也成了人們打卡的必去之處。帶有“600號”元素的事物勢如破竹一般受到了大眾的喜愛……這些都表明,社會各界對心理疾病的認知度、接受度和包容度明顯提高了。
“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心理健康素養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最直接、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上海市科協科普事業中心主任邵國華表示。“‘600號畫廊’是非常優秀的心理健康科普。期待‘600號’的科普傳播不斷創新、薪火蔓延、賡續不絕,架起溝通人們心靈的‘彩虹橋’。”
從前兩期畫展中就感受到公眾朋友們對於藝術家的興趣要遠遠大於對畫作的興趣,於是就成了這次互動藝術展。畫作是院內藝術家的一個傾訴出口,旁邊是他們所起的標題以及他們想說的話。活動中,畫展策展志願者陳夢媛也和大家分享了辦展的心聲,“歡迎來自社會各界的朋友們在畫旁的牆上進行藝術再創作,或寫下你們想對他們說的話,成就一次互動,讓社會更了解精神障礙患者,常常幫助,總是安慰。”該中心臨床三科主任李冠軍帶來《從美麗人生看精神分裂症》現場講座,對精神分裂症進行科普,並全程直播。
現場參觀市民在互動區畫上了自己的“心語”,並在留言牆上寫下自己的感受:“加油,你們很棒,我們期待下一次的創作。”“‘600號畫廊’不虛此行,畫作很治愈,以后要常來看看。”“在這裡,我感到很溫暖,願畫廊能成為通往人們心裡的橋梁。” (賀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