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社會| 法治

誰在選擇高端養老?海歸博士與獨居老人的“二次人生”

2021年09月26日14:54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誰在選擇高端養老?海歸博士與獨居老人的“二次人生”

“我明天搬家了。”收拾好行李,老陳給遠在國外的兒子打了個電話。在75歲這一年,他為自己做了一個選擇,搬離居住了幾十年的市區老房,到上海郊區的養老社區開啟“二次人生”。

9月25日,位於上海青浦一家度假村式養老社區澳朵花園迎來開園日。首批100多位住客中大部分來自上海,近30%長者曾在海外工作和生活過,但也有15%是本地老人選擇將市區房子出租或賣掉,換取在養老社區的新生活。

海歸博士:回國買房,不如住進養老社區

周叔叔是20世紀80年代公費留學的大學生,在美國完成博士學位后順利找到工作,拿到“綠卡”。兩年前,周叔叔的孩子也在國外組建了自己的家庭,他和老伴便計劃著回國養老。

“中國人有落葉歸根的觀念。我們年輕時在海外學習打拼,現在年紀大了,就想回到自己的故鄉。”回到上海以后,夫妻倆把位於市區的房子賣掉,成為養老社區的首批住客。

“來之前我和老伴說好,如果進來是白色的牆、垂垂老矣的長者,我們就不住。”然而養老社區讓他們的觀念發生了改變。“比起養老院,這裡更像是一個花園小區,或者度假村。”社區位於澱山湖畔,綠化率近40%,20棟公寓樓在水景和花園間錯落分布,每座公寓門口還有一個長滿了植物的小花園。

親友們不理解他們為何要把房子賣掉,到郊區“租”一個房子,然而周叔叔有自己的理解。“在上海是否一定要擁有一套房產?我覺得其實不需要。”回國以后,老房子的環境和設施並不好。“如果要在上海置換一套新房,好一點的房子動輒上千萬,還不如住進養老社區,享受三四十年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畢竟,錢要投資在自己的快樂上,而不是在資產上。”

大學老師:出租市區房子,搬到郊區養老

李教授退休前在大學裡教化學。年近7旬的夫妻倆住在徐匯區一套不到60平方米的房子裡,平時燒飯買菜等家務做不動了,要請保姆照料,一個月保姆費6000多元,還要包吃住。老兩口腿腳不方便,外出經常靠打車,每月的花銷不少。

“我們夫妻倆都是老師,積蓄不多,但在徐匯有兩套小房子。”李教授算了一筆賬,如果夫妻倆在養老社區辦一個兩房一廳的15年會籍卡,大約150萬元,折算后相當於每月租金8000元,入住后加上每月3000元餐費和9800元服務費,兩個人一個月的花銷為2萬元。

而他把兩套房子出租出去,一個月租金差不多1.6萬元。“我們把房子出租,再補一點退休金,就能在養老社區住上一套110平方米的兩房一廳,每天有管家提供24小時服務,品嘗酒店大廚做的菜品,享受各種俱樂部設施。”

更重要的是,住進養老社區后,原來的生活方式將完全改變。社區管家中很多人都是從酒店轉行,出行都有人陪伴身邊。在這裡,老人可以參加各種社團,在健身房“舉鐵”, 到海外當“交換生”,在各種俱樂部裡學習新技能……“老年的生活有了更多可能性。”

獨居老人:“最后一站”,想自己選擇

老陳第一次在養老社區遇到馬克,兩人一見如故。老陳的孩子在澳洲定居,而眼前這個土生土長的澳洲人卻離開故土,將他所在的聯實集團旗下養老項目帶到了上海。

退休后的老陳一直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幾十年來攢下了100多萬。老陳對於養老社區既向往又謹慎,由於住得離項目不遠,他便在施工期間常常“暗訪”工地。他很喜歡這個花園式的養老社區,但孩子們不理解,為何要花半生積蓄只是租個房子,什麼都留不下來。

這次“搬家”,老人決定自己做主。“這裡很可能是我的‘最后一站’了。”搬進來這天,老陳對馬克說,“希望你們做到承諾,我不打算再搬家了。”

這樣的話,馬克過去也聽到過。“人的年紀大了,身體會遲緩,但心不會。”馬克說,在澳洲很多老人會把自己居住多年的公寓賣了,住進養老社區,每天享受陽光與沙灘。但是在中國,老人退休以后往往要幫兒女帶孫子,直到孫子讀小學了,他們才開始享受自己的生活。

“對於活力老人來說,60歲以后的這二三十年時光是很寶貴的,可惜很多老人等到80歲了,身體大不如前了,才想到享受晚年生活。像陳叔叔一樣,很多老人是把人生中最后的時光托付給了我們。”懷著這樣的想法,馬克和團隊在經營養老社區時也就多了一份敬畏心。

最近,馬克搬到了離養老社區步行15分鐘的地方居住,每天和社區的住客打交道。“和以前做酒店經營很不同,酒店的客人每天來來往往,但是養老社區的長者卻在朝夕相處中成了朋友。”

來上海已有三年,他一直在觀察當地長者對於養老社區的接受度,以及中西方養老觀念的融合。“觀念的轉變需要很長時間。在澳洲,10年前的老人也沒有完全接受這種生活方式。”他希望把養老社區做得更“度假村化”,讓老人的孩子們更願意來養老社區度假,和老人一起享受社區設施,共度時光。

(責編:嚴遠、韓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