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教育| 科技

過於依賴母親 如何避免把孩子養成“媽寶男”

2021年09月14日16:04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如何避免把孩子養成“媽寶男”

“媽寶男”是當下網絡流行詞語。根據知乎網友們的定義,“媽寶男”一般指在媽媽的溺愛下長大的男人。他們非常聽媽媽的話,什麼事情都要問媽媽的意見,表面看是孝順,實際卻是懦弱,沒有主見,缺少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也沒有責任心。

在網友列舉的幾種不能嫁的男人中,“媽寶男”與“出軌男”“家暴男”並列其中。由於“媽寶男”在婚姻中不會去體諒妻子,不會分擔家務,不懂得規劃生活,婚后仍然讓媽媽干涉自己小家庭的決策,例如經濟支出,育兒方式等,因而會導致婚姻關系出現嚴重問題。

“媽寶”的概念對於部分女性也同樣適用,有些被父母寵壞了的女孩,對媽媽過於依賴,不會獨立生活,沒有自主思想,也被叫作“媽寶女”。

“媽寶男”是否與原生家庭教育有關?哪些不良的養育方式容易造就男生形成“媽寶”的性格特點?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就此問題採訪了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陳祉妍。

“媽寶男”與兒童成長

陳祉妍說,“媽寶”的性格特點可以從兒童成長中找到原因。兒童會在成長中逐漸走出自我中心,越來越能夠換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也越來越能夠理解各種社會規范。

然而,心理的成長需要恰當的養育環境。健康的家庭結構與秩序是保護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要素。其中不可忽視的是父母之間親密的感情聯系。如果夫妻關系出現嚴重問題,女性可能會把對丈夫的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會把在丈夫那裡得不到滿足的情感需求轉向孩子。於是孩子被母親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而丈夫則位居其次。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仿佛擁有了特權,缺乏管教和引導,進而對社會規則的遵從和對自身局限性的認識都會出現偏差,成長也會出現問題。

陳祉妍解釋說,一個人在成長中,需要意識到自己是既有優點又有缺點的一個綜合體,是這個世界上的普通人,才能完成走向成熟的過程。但是邁向心理成熟的這一步,對於“媽寶男”來說會很困難。在家庭這個小環境裡,因為有母親的呵護,“媽寶男”會感覺如魚得水﹔但是當他步入社會時,就會感到困難重重。

什麼樣的家庭容易培養出“媽寶男”

“媽寶男”的形成與原生家庭有很大關系。最常見的情況是,夫妻感情存在問題,女方在工作、愛情、精神生活和孩子的關系之間出現失衡,把生活中的很大權重放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全部寄托。母親的角色壓過了女性的其他角色,女性的願望和感情不是通過自己的生活,而是通過孩子去實現和滿足。

此外,還有部分女性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把所有情感和期望都傾注在孩子身上,對孩子缺乏全面的認識,對孩子的發展干預過多。這類母親在潛意識裡或多或少都會希望孩子永遠依賴自己,因為她們依賴於從孩子和自己的親密關系中獲得滿足,會跟孩子在情感上有著強勁的綁定。當孩子過於依賴母親,便會失去成長和成熟的機會,也就不能夠真正獨立地去面對世界。

陳祉妍指出,家長對孩子寄予積極的期望,在很多方面給予孩子關心和幫助,重視與孩子有深厚的情感,這些都是正常的行為。但家長應該意識到,自己的生活不能因為孩子而失衡。生活裡不能隻有孩子,還需要有其他重要的人,比如自己的父母、親密的朋友等。即使是單親家庭,家長也應該意識到,孩子不是自己生活中唯一重要的人。

此外,家長還需要把自己的人生問題與孩子區分開來,不要用孩子取得的成就去彌補自己的人生遺憾,也不要用自己與孩子的關系,去彌補自己人生中的情感缺失。“比如,當婚姻關系出現問題時,家長需要做的是處理婚姻關系,或是修補自己的婚姻,或是結束一個不幸的婚姻,追求另外一段感情,而不是把自己沒有被滿足的情感需要轉嫁到孩子身上。家長需要首先認識到自己的人生哪裡出了問題,然后去面對和處理這些問題。即使沒有找到好的處理方式,也要清楚地認識到是哪部分出現了問題,不要假裝看不見,回避這些問題,然后試圖用孩子的成長以及自己和孩子的關系去填補自己人生其他方面的缺憾。”陳祉妍說。

溺愛的背后是恐懼

好的養育方式,是家長給予孩子健康的愛。

什麼是健康的愛呢?陳祉妍說,健康的愛就是愛和管教兼顧,對孩子既有關懷和照顧,也有管教和引導,兩方面缺一不可。

然而在現實中,有些家長難以平衡愛和管教的關系,或是對孩子過分溺愛,或是管教過於嚴厲。陳祉妍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隻滿足孩子的需要,而對孩子沒有管束和控制,其行為根源並非是對孩子愛得過分,而是出自某種恐懼。“比如,孩子小時候生過重病或者面臨過生命危險,於是家長降低了養育期望,覺得隻要孩子活著就好,開心就好,這其實是因為家長對過去的恐懼還沒有消化﹔還有的家長擔心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家長,出於內疚,或是對自己的懷疑,不敢做任何讓孩子不高興的事。”陳祉妍說,“出於類似的種種原因,我們有時會看到家長對孩子溺愛的表象,看到孩子很能折騰,一旦要求不被滿足,就會大發脾氣,而父母卻會容忍孩子亂發脾氣。這其實是因為父母內心感到恐懼,他們對自己的家長身份不自信,對自己能否教育好孩子有著擔憂和懷疑。”

與溺愛孩子的父母相反,還有一些父母對孩子管教過分嚴厲。陳祉妍分析,這些家長有的是自己的情緒控制有問題,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讓有些家長產生了挫敗感和憤怒感,而他們會通過管教孩子去釋放自己的這種負面情緒。有些父母則是因為內心對孩子懷有嫉妒、憤怒等負面情緒,但又不能直接表達出來,也不能自己消化掉,於是會借管教之名發泄出來。陳祉妍指出,嫉妒孩子,是父母經常會有的正常的心理現象,因為孩子擁有很多父母不曾擁有也不可能再擁有的東西,比如很多父母讓孩子學鋼琴而孩子不夠用功時,他們會批評孩子:“我小時候想學鋼琴,但沒有條件,你現在有條件還不好好珍惜。”這其實就是家長內心嫉妒孩子的情緒。

“所有的親密關系裡都有各種復雜的情緒,包括各種消極的情緒,這些都是正常現象。”陳祉妍說。

陳祉妍指出,愛和管教兼顧,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過分溺愛會讓孩子變得自私,以自我為中心,沒有愛別人的能力﹔而對孩子管教過於嚴厲,完全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判斷和意願,孩子在長大之后很可能變得沒有主見,缺乏責任心。

每個人都需要邁出獨立的一步

在現實生活中,“媽寶男”可能並不會用這個詞語來形容自己,但他們會意識到自己的親密關系和人際關系有問題,或者自己在某些方面過於幼稚。然而,隻要與母親保持緊密的關系,“媽寶男”就不會主動邁出獨立的一步。

在陳祉妍看來,“媽寶男”的成長需要幾個關鍵因素:首先是由於生活的變化而與媽媽的關系拉遠,這是“媽寶男”邁出獨立的重要一步﹔其次是“媽寶男”要開始承擔責任,要自己面對和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並且能夠去反思自己行為的后果,而不是情緒化地去處理問題,不加思考就做出反應﹔第三是保護性的因素,“媽寶男”在經歷挫折時,需要有家人和朋友的關心、支持和引導,為他提供情感支持,幫助他反思自己的行為,為他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讓他不至於在挫敗面前懷疑自我。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關於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世界,會經過很多層的蛻變。陳祉妍說,“媽寶男”保留著原生家庭中媽媽灌輸給他的世界觀,他對自己、家庭和世界的看法都是媽媽的版本。而當媽媽的版本遠離他,不再能影響他,他用媽媽的版本解釋不通這個世界的時候,他就會尋找新的版本。

其實這個過程不只是“媽寶男”需要經歷的,陳祉妍指出,每個人在青年時期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階段。每個人最初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是透過父母的眼睛,都帶有主觀偏差。而當一個人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力量,心理真正成熟之后,他便不再認同父母灌輸給自己的一切,他會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會發現新的看待世界的角度,會逐漸形成自己的人生觀,這就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

“媽寶男”需要擺脫的是母親的影響,但其實每個人都會受到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邁出獨立的一步,學會尊重事實,調整看待世界的角度,就會成為一個成熟的人。”陳祉妍說。(記者 夏瑾)

(責編:嚴遠、韓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