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教師該不該放寒暑假?不需要討論,需要“科普”

2021年07月07日14:12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高考結束了,中考結束了,普考開始了,暑假又要來了,教師的假期又被提上了網絡討論議題。

微博上關於“該不該取消教師寒暑假”的討論上了熱搜,兩天的時間近兩個億的閱讀量,表明這個話題真有不小的分歧度﹔知乎上關於“教師為什麼還有寒暑假”的討論,也年年有新的答案和討論。討論的核心內容,正如熱搜話題所言,就是一部分人認為教師享受寒暑假不公平,“從古至今,教師行業都非常受歡迎,工作穩定、超長帶薪假期,是公認的‘鐵飯碗’,很多人說,取消教師帶薪休假才公平。”

討論教師寒暑假並不是最近一年兩年出現的新事物,而是延續了多年的“鍵盤傳統”。但正是這個話題延續多年仍是社會討論的熱點,甚至其中還有許多對教師有非常偏激的攻擊性言論,更令人感到對當前教育生態的擔憂。

教師的寒暑假,本來並沒有討論的空間和價值。教師帶薪寒暑假是《教師法》規定的教師基本權利之一。該法第七條第四款規定,教師有“按時獲取工資酬,享有國家規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帶薪休假”的權利。法律規定是社會的最高行為准則,教師享有寒暑假是法定權利,其實已經鎖定了討論的空間,討論“該不該取消教師寒暑假”沒有意義。

但是,討論“為什麼要有寒暑假”“教師寒暑假都在干什麼”還是有科普意義的。“為什麼要有寒暑假”的問題不難回答,學習的規律在於有張有弛,高壓學習下孩子心理健康會受到嚴重影響。而在冬季和夏季的嚴酷氣候下,也不具備高效的學習條件。全世界都有寒暑假和相應的調節性假期,這是基於科學的認知而作出的符合教育規律的共同選擇。這是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而言。

老師為什麼要有寒暑假的問題,則需要與“老師寒暑假都在干什麼”的問題結合起來看。教師是一個特別需要持續學習的行業,“一本教材用幾年”這種認識是極為淺薄的,教師的教學要有進步,必須在教材、教學、教法、人文修養、溝通能力、科目業務、職業道德等各方面進行持續的學習和提高。由於日常教學任務繁重,事務繁多,許多學習培訓隻能安排在假期進行,除了自主的學習提高外,還有不少統一安排的學習培訓及一些事務性工作。在可見的假期天數裡,其實真正屬於教師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並不多,與其他單位相比,真正的假期不見得更多,部分崗位的教師可能會更少。

我個人是從其他行政事業單位調到學校的,真實感受就是,假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更不用提在教學期間不分白天黑夜和周末的工作。有了寒暑假,有了一點工作壓力上的緩沖,除了處理點家庭事務,還可以抽出時間進行學習和提高,以利於教學跟上時代步伐,在學生接觸海量信息的今天,盡量“不落后於學生”的認知。同時也要接觸社會,而不能真正成為“象牙塔”裡的擺件,接觸和思考社會問題,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一些學生的思想問題。換句話說,教師的寒暑假不僅僅是放假調整,而是因教育的需要進行的另一種形式的工作。

在熱搜話題裡,題主說:“老師們表示自己工作的辛苦程度是其他行業難以想象的,用假期彌補回來,心裡才剛好平衡。”這其實是題主的臆想,“平衡論”“彌補論”不是教師需要寒暑假的真相。

互聯網時代,一個個的網絡負面個案,在網絡的聚合效應之下,在暗示作用下被社會心理解讀為共性和普遍現象,並由此對當前教育事業和教育工作者產生質疑。而個別教育管理部門和教育機構對這種社會心理的迎合——比如有時不敢堅持正確的教育理念和做法——則會讓更多盡職盡責的教師的職業滿足感、榮譽感被不斷被磨滅,這對社會有百害而無一益。

類似於“教師該不該放寒暑假”的討論,每次都一地雞毛,最終雙方都進入情緒表達,支持者說“不願干就滾,有的是人想干”,反對者回懟“你行你來,首先你要有本事考進來”。雙方認知的撕裂,實是不易彌合,卻反映了當前教育生態的一個側面。教育者與社會部分人士在教育相關問題上的認知撕裂,當引起足夠重視。 

(責編:陳晨、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