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童声”被听见?这个儿童探索乐园将在杨浦滨江建成
11月20日是“世界儿童日”。儿童不仅是城市生活的参与者,也是未来城市的建设者。11月19日,在世界儿童日到来之际,来自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内江路第二小学、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复旦科技园小学的35名“小小规划师”来到杨浦滨江,开展考察活动。
杨浦滨江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景观资源、丰富的工业遗产与红色革命底蕴。当前,杨浦区正在充分发掘与运用这些资源,致力于将滨江生活秀带打造成一个集交通安全、环境生态、体能拓展、文化艺术等功能于一体的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示范区。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专业团队的规划设计,也需要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在杨浦大桥下方的大桥公园,一座面积约2400 平方米儿童探索乐园正在抓紧建设中,预计明年6月投入使用。
探索乐园以“全龄适应,儿童友好,特殊关怀”为出发点,设置了树皮、细沙、泡泡、互洞、疗愈等5个各具特色的活动区,分别代表了雨林、沙漠、冰川、洞穴以及田野,将为儿童营造丰富的游玩与视觉体验。
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对大桥公园开展实地勘探,并通过影像故事、地图游戏和设计体验等活动参与到杨浦滨江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的打造中。
孩子们受年龄所限,常规的问卷方式很难准确搜集到他们的想法。于是同济大学的师生借鉴国际经验,引入了影像发声、儿童友好认知地图等方法,让孩子们用自己擅长的方式“畅所欲言”。“你在这里玩耍是否舒适?”“是否有趣?”“是否安全?”在一张印有杨浦滨江景点、设施照片的全景图上,“小小规划师”根据自己的感受,分别给出笑脸、哭脸等评价。
令人意向不到的是,很多在成年人眼中的“网红打卡点”,在孩子们这里却有“颇多意见”。今年9岁的蔡尹哲小朋友刚走进绿之丘,就指着满满工业风的天花板问老师:“为什么它灰蒙蒙的,还那么粗糙?”于是,在滨江地图上,蔡尹哲毫不客气地给了绿之丘一个“难过脸”。“这样看起来很沉闷,我希望再绿一点、蓝一点,滨江能有更多贴近自然的色彩。”同样得到“难过脸”的还有杨树浦电厂。“每次经过它时,我都感觉它的墙面快要砸下来了,给我很不安全的感觉。”王麒霖告诉记者。
“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我们成人是不一样的,比如走在南京路上,我们看到的是风景,而1米不到的孩子看到的全是腿。因此儿童友好就得多站在孩子的视角。”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全龄友好社区中心主任于一凡介绍,绿之丘这个空间是对历史遗产的、工业遗产的保护。“对一个有一定文化审美的成人来说,绿之丘蕴藏着很多东西。对一个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老人来说,这里有很多历史追忆。但对孩子来说,他们希望颜色是明快的,材料是舒适的,这就是一个孩子的视角。”在于一凡看来,这两种需求没有高下之分,“在后续的滨江设计改造中,我们会尽可能地寻找一个平衡点,让各类人群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比如说增加一些布艺、竹子、绿植等更温暖的材料,来进行一些遮挡和空间修饰。”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进一步培养儿童参与、发现、表达、实践的能力,从而让每个儿童能充分发挥参与城市建设的权利。”区妇儿工委办公室主任、妇联副主席葛静虹表示,本次区妇儿工委办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合作开展的“小小规划师”活动就是希望孩子们通过观察、体验和畅想从而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共同参与建设。
未来,杨浦还将依托各校的友童参事会、友童记者站、儿童议事厅等载体,积极探索引入更多的专业资源,让孩子们在专业的支持下,学习方法、掌握方法,能够系统、科学、长效地来观察现象、进行思考、形成想法、发声表达,逐步从不了解问题、服从成人的被动阶段迈向儿童发起、并以主体身份邀请成人共同决策的主动参与。
(来源:上海杨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