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专题>>曹杨新村街道《繁花七秩》

匠|“四世同堂在曹杨,两代居委干部接力奉献建设美好曹杨”

2021年12月08日11:41 |
小字号

口述人:

潘金华,1956年出生,曹杨一村居民,曾任曹杨社区居委干部。

徐露,潘金华的女儿,现任曹杨新村街道枫杨园居委干部。

口述实录:

“四世同堂在曹杨,两代居委干部接力奉献建设美好曹杨”

潘金华:因为我母亲她是劳动模范,1952年,她被分到了曹杨一村,敲锣打鼓的住进来的。家中姊妹5个,我最小,当时还没出生。我是1956年在曹杨出生的,所以说,我生在曹杨,长在曹杨,一直没有离开过曹杨。

女儿是1985年出生的,也在曹杨生活长大,现在在曹杨街道一居委会担任党务工作者,我们两代都是曹杨居委干部。孙女现在也居住在曹杨新村,在曹杨读小学,所以等于我们四代人都生活在曹杨新村。

最开始因为母亲生病在家需要人照顾,我就没出去找工作,在家里照顾母亲的一日三餐和打针吃药。几年以后,母亲去世了,我也就闲下来了。

2003年,居委会找到我,想要我去工作,周边小姐妹也知道我不喜欢打麻将、外出,就建议我去居委会工作。那个时候的主要工作是计划生育。2015年我58岁,开始准备退休,就这样结束了我长达13年的居委会工作。

去年的时候,我们曹杨一村开始改造签约了。我是我们那幢楼的楼组长,自己签完约后就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因为我看到我们的居委干部非常辛苦,可以说是没日没夜地在基地里,跑家串户,当时是国庆长假,大家一天都没休息,还有街道的机关干部。我自己也做过居委会工作,这当中的艰辛非常能够体会。我想,改造总是件好事,还是要让大家都来了解,真的把这件好事做成,让大家都得益。后来,我们一工区的签约很好,创造了街道成套改造签约的新速度。这也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当中,我也出了一份力,作为曹杨人,我觉得很开心,也很自豪。

曹杨一村成套改造施工

徐露:我在2012年的时候成为了曹杨7村的社工。那个时候,曹杨新村的社区工作刚刚开始转型,从之前的居委干部、阿姨逐渐转变成现在的社工。我是曹杨新村第一批青年社工,然后很自然的进了居委会。

一般母女俩在一个区域从事一样岗位的情况并不多,但在曹杨新村其实是蛮正常的一个现象。曹杨新村是第一个工人新村,有红色的基因在,很多家庭都传承了这种精神。我只是其中的一个。

我从小是生活在曹杨新村的,而且我们80后这一代是散养的一代,曹杨新村的每一条街道每一颗树基本上都有我的回忆在,回到曹杨新村做社工,就等于跟我们曹杨新村有了更深的牵绊。

作为我们社工来说,建设社区、服务居民是我们的基础工作。而对于居民而言,配合我们的工作就让我们觉得很欣慰了,但在工作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我们社区里的一些居民志愿者自发地真正地参与到志愿工作里面,包括风里雨里的每天在社区里执勤、参与垃圾分类、抗击疫情时值守等等。包括我妈妈退休之后,也一直在他们社区做志愿工作。

其实他们就是我们社区工作的中坚力量,因为我们居委会就几个人,光靠我们社区工作肯定也是搞不好的。他们这种质朴的行动、无私的奉献,其实就是诠释我们曹杨一种大爱的精神。

我妈妈退休之后有参加一对一帮扶的活动,帮助独居的孤寡老人。平时陪陪小区的老人家,照顾饮食、送他们去看医生等。之前有一个老人因为年纪太大,不能单独住在这里,就住到距曹杨新村很远的子女家里去了,我妈妈后来还跟几个阿姨一起专门去看他。

像我们社区也有很多老伙伴结对的,一些阿姨并不把这个事情当作是一个任务,而是把他们当做朋友。小时候,经常出现家里饭做好了,妈妈人不见了的情况,后来才知道妈妈到别人家照顾人去了。

有一年过年,妈妈特意邀请她结对的一个老人家到我们家来过年,那个阿姨她也非常不好意思,没有吃饭就走了,后来我妈妈就拿些菜就她家一起吃。这些在社区里都很常见,因为在我们看来社区是一个大家庭。其实,妈妈对我也有一定言传身教的作用,因为我现在是社区工作者,所以我更能明白当时妈妈的心情。

我觉得成为社区工作者,一方面可能是从小到大有这样一个红色氛围,再者就是妈妈的言传身教,看到妈妈怎么做这个工作的,进而对社区工作有一定了解。最后,其实也是对曹杨新村有一份特别深厚的感情,觉得如果能在这里工作,感觉就是在家工作一样。

曹杨新村这两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变好了,生活更舒适了,居民的归属感也更加强烈。未来,我们社区工作者也将更加努力,带领大家参加到社区建设当中,共同建设我们的新家园。

(责编:葛俊俊、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