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专题>>曹杨新村街道《繁花七秩》

匠|“曹杨新村不只局限于一个‘村’的概念,它更代表着一种精神”

2021年12月08日11:29 |
小字号

口述人:

朱爱琴,上海市劳模、上海市人大代表。1996年在产业结构大调整中,通过上海市人事局招聘到曹杨新村街道任居民区书记。退休后,继续担任曹杨街道薪火书记工作室的驻室书记,肩负起书记队伍“传、帮、带”的任务。

口述实录:

“曹杨新村不只局限于一个‘村’的概念,它更代表着一种精神”

1988年,我嫁到曹杨四村,当时一家四口挤在20多平米的小房子里,厨房、卫生间和另外两户人家共用。此后一住就是30年,也与曹杨结下了不解之缘。

其实,能入住曹杨新村其实是件让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曹杨新村是工人新村、劳模新村,当时只有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才能在此安家落户。可以说,住在曹杨新村就代表了一种荣誉。

不仅如此,在五几年的时候,曹杨新村学校、医院、菜场、花园甚至公共澡堂等配套设施就已经十分齐全。在上海市民普遍还在使用手拎马桶、煤球炉的年代,曹杨新村已经用上了抽水马桶和煤气灶。

虽然随着时代发展,曹杨新村的住房结构逐渐不利于现代化生活。但后来,普陀区在上海率先进行改革,35户“老虎灶”全部实行租赁承包,很快又迎来了曹杨四村非成套改造的好消息,全体搬迁、拿补贴租房…再次搬回来的时候,我家已经有了独立的厨卫、干净的淋浴房。那是第二次强烈地感受到,改革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好了。

我也尽自己的所能,参与到曹杨新村的建设当中。1996年在产业结构大调整中,我通过上海市人事局招聘到普陀区曹杨街道五村二委任党支部书记,在社区一做就是整整25年。

为了更好的服务劳模新村的居民,从一开始,我就把曹杨新村当成了自己的家去打造建设,恪守匠人之心,用心做事。

做书记的第二年,那些曾经是居委干部收入重要来源的违建、非法经营都按照要求被拆除、关停,我顶着压力带着居委干部和民工在一年内拆除违建56间,关闭非法经营20家。

1998年,对于社区管理,我们居民区是率先提出“三位一体”的工作管理机制。1999年,当时的上海市副市长韩正视查杏梅园小区,对我们社区管理模式给予了肯定,现在也已为全市所推广;同年,在我两次向人大提交议案向上级呼吁下,将杏梅园隔壁一片荒废了10年的空地,建起了今天所见红墙绿树、环境优美的公寓大楼;那年的5月,建立了老年日托所、医疗卫生服务站等“一站式综合服务站”。

2007年,我们改造停车棚解决曹杨四村桐柏园民民出行难停车难问题;2008年的万户乐居工程,我以人大代表身份提交了曹杨四村84户合用户非成套房改造建议,经过三个月的改造工作,解决了居民实际困难,切实改善了民生问题,这也是曹杨最早的成套改造。我一直说,对于居委干部而言,居民的事无大小,我们这些管理人员,需要用一份匠心和责任为当地居民创造美好生活。

曹杨四村桐柏园成套改造

后来,我又带领居委会团队创新“三五五百”工作方法,通过“三会制度”,推动党组织引领下的居民自治创新的制度;采用“五色分类法”,将我们服务对象也就是居民分为五类,这“五色”,分别是“红、黄、绿、蓝、紫”五类:红色为帮扶群体;黄色为关注群体;绿色为资源群体;蓝色为放心群体;紫色是人户分离群体,从而提升精细化管理。“五位一体”,把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社区单位、社区民警五方面汇集了更多资源和力量,解决了很多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

杏梅园分色走访服务记录册

党的十八大后,社会管理变成了社会“治理”,我们的社区工作也不再是简单地走走居民、解决一些邻居间的小矛盾,而是要注重用“1+3+X”治理模式来化解物业纠纷矛盾,创新平台载体和活动形式让居民走出小家、建设“大家”。在此过程中,我们积极发挥居民在自治家园建设中的作用,成立“百灵鸟”志愿者服务队,服务队现在已经发展为拥有400多名志愿者的百灵鸟志愿服务驿站。此外,我们还推出了“互联网+志愿服务站+微信公众号=志愿服务零距离”的新模式。

多年来,我们的工作卓有成效,先后获得“上海市劳模集体、获得全国奖项5个市、区等64项荣誉称号。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无论党总支,还是居委会,在居民中间树立较高的威信,深得居民的爱戴,我个人也两次被评为上海市劳模。这并不是说我个人做得有多好,因为我的荣誉是属于大家和我的团队,我只是社区先进的一个代表,也是各界领导对我们社区工作的重视和工作肯定。

曹杨新村已不再局限是一个“村”的概念,而是一种精神,伴随着诞生之日起就扎根于此的劳模精神,孕育了这片红色土壤独有的区域文化,它不仅有辉煌的过去,更有美好的未来。

(责编:葛俊俊、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