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专题>>曹杨新村街道《繁花七秩》

匠|“幸福入住工人新村”

2021年12月08日11:16 |
小字号

口述人:

杨富珍,1932年7月生,1946年进入中纺一厂(后改为“国棉一厂”)工作,1948年11月入党,1952年6月搬入曹杨新村(一村)。她所在的生产小组从1953年起连续43年保持模范集体称号,被命名为“杨富珍小组”,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

口述实录:

“幸福入住工人新村”

我于1932年出生于上海南汇的农村。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生病过世了。14岁的时候,我到了中纺一厂,也就是后来的国棉一厂当童工,每天“六进六出” 不见阳光,常吃发霉的土谷米、六谷粉。生病了,也只能躺在床上吃些咸菜粥汤保命,生活非常艰苦。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有时候还要被监工打。我对万恶的旧社会真是恨得不得了。

1948年11月,厂里有个大姐找到我,希望我为党组织工作。虽然我知道这个工作很危险,但想到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为我们这些穷苦百姓做主的,我马上就答应了。于是,才16岁的我,成为了地下“小交通”,我冒着生命危险,把传单从外面夹带进厂里,发给工友们。后来一直到1948年11月,我光荣地成了一名党员。

1951年4月,我按照周恩来总理说的“要让全国人民穿上衣服”的指示,带领支部班组,开展了“心贴布、布贴心”的竞赛活动,受创了“六个巧干,六个仔细”的操作法。后来我们纺织班组从1953年起连续43年保持模范集体称号,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杨富珍小组”。

杨富珍在教工友快速打结

在搬入曹杨新村以前,我寄宿在姑妈家里,是在余姚路忻康里附近的旧式里弄,一家好几口人挤在一个屋子里,我只能在阁楼上搭一个简单的床铺,睡在那里。因为房子紧邻着一条臭水浜,居住环境可以说是非常地恶劣。特别有时候下大雨,水漫进屋子里,我就要和家里大人一起整夜地往外舀水。有的工友的住房条件更艰苦,住在棚户里,七八个平方的地方,要住六七个人,连躺倒的地方都不够。那真是苦得不得了。

1952年,曹杨新村造好了。因为我是厂里先进,住房条件又差,所以,厂里把分配到的名额给了我一个。那一天我至今不会忘记,那是52年的6月29日,我手捧着市政府颁发的居住证,在工友们巧夺打鼓的欢送声中,住进了曹杨新村。当天,市里还组织了入住仪式,潘汉年副市长等领导还专门来参加这个仪式,在仪式上讲了话,告诉我们将来还会造更多这样的工人新村。

走进曹杨新村的人们都是高高兴兴的

旧社会过得是点油灯、烧洋蜡、睡“滚地龙”的日子,大家都盼着能用上电。搬进曹杨新村后,一排排红瓦黄墙的两层小楼呈扇形排列,非常漂亮。家里头顶的白炽灯照亮着簇新的红漆地板,比起以前的棚户生活,简直是两个世界。

杨富珍、裔式娟参加曹杨新村建村60周年庆祝活动

在搬入曹杨新村后的一年,我的大儿子就出生了。后来又有了两个小孩。最多时,我们家里住了7口人,虽然现在看来,住房条件也不算太好,比较拥挤,生活条件也远远比不了现在,但比之前住在棚户区真是大大地改善了。

那时候,工人新村里的各种配套设施很齐全。买东西特别方便,有菜市场和商店。上班也方便,门口就是公交车站。有一辆63路正好可以直接到我工作的国棉一厂,还有一辆94路,到曹家渡哪里。小孩子上学读书也有配套的幼儿园和学校。随着后来曹杨新村的其他几个新村陆续建成后,曹杨成为普陀区最热闹的地区之一。

(责编:葛俊俊、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