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专题>>曹杨新村街道《繁花七秩》

《繁花七轶》序言

2021年12月08日10:23 |
小字号

曹杨新村始建于1951年5月,由时任市长陈毅亲自选址批准建造,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工人新村,至今已有七十年。它位于普陀区中部,东起武宁路、中山北路,南到中山北路、金沙江路,西迄杨柳青路、桃浦河,北至武宁路,辖区面积2.14平方公里,所辖20个居民委员会、63个居民小区,户籍人口8.6万人,常住人口10.6万人。

上海解放初期,为解决上海三百万职工住房困难问题,195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上海工人住宅建筑委员会,潘汉年副市长受陈毅市长委托,具体负责工人新村的建设工作。几经比较,工人新村的选址定位于中山北路以北,曹杨路以西地区,这里北接真如镇、南接大夏大学,中间散布十几个自然村落,其间沟渠纵横、禾绿稻黄、鸟语花香、环境优美,一片江南水乡景色,且与长宁、普陀、闸北等工厂区相距不远,是理想的工人居住区域。1951年9月,新村第一期工程正式动工,至1952年5月竣工。这就是曹杨一村,占地13.3公顷,共建成三开间二层楼房48幢、167个单元、1002户,建筑面积32,366平方米。经过审慎的讨论,市政府决定将此批房屋分配给普陀、江宁、长宁三区一部分住房困难的工人,而生产上有显著成绩者、生产上带头的优秀先进工作者有优先分配的权利。因此,有幸第一批入住新村的居民几乎全是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人,而“劳模村”的美誉就此留在了曹杨。1952年8月,新一轮的工人住宅建筑工程拉开了帷幕,至1953年7月,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的“二万户”工程竣工。新建的工房以曹杨一村为中心向周围幅射,形成曹杨二村至六村,总数高达4000户的住宅群落,从空中俯瞰呈五角星状。1958年至1977年,曹杨七村至九村相继建成,奠定了现在曹杨新村的规模。

曹杨新村就是一个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人新村发展历程的博物馆。一期工程建造的48幢二层楼砖墙结构的苏式建筑,集合了英、苏等国的先进设计理念,开创了当时房屋设计的先河。成熟的“工人住宅城市”的规划理念则来源于欧美“邻里单位”计划的影响,塑造了宜居社区的雏形。辖区内现有十余条公交线路及轨道交通十一号线通行,毗邻轨道交通三、四、十三号线。各项生活配套设施齐全,以兰溪路商业街为轴线、以曹杨商城为中心,各类便民商业服务网点遍布。社区内有中央、市、区属单位200余家,拥有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和科技等资源。环境质量位居全市前列,拥有公共绿地700余处,绿化覆盖率高达37%,是全市人居环境最优越的区域之一。1953年起,曹杨新村作为全国首批外事接待单位,先后接待了来自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首脑、政要、名人和旅游团队,共计约40万人次,曾被定为国家旅游观光年14条旅游专线之一。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中国街道之星”“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等荣誉,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上海市“十面红旗”之一。

70年来,曹杨新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稳步向前、跨越发展,描绘出了一幅工人新村蓬勃发展的美好画卷,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文明和谐、宜居生态的现代乐居新社区。

本书整理收录了70名学习、工作、生活在曹杨新村的居民、企业家、专家学者、老领导等的口述内容,希望通过宅、道、浜、匠、文、融、魂七个篇章,还原不同年代人们眼中的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更好地回望历史、立足当下、擘画未来,建设“美好曹杨 幸福家园”。

 

(责编:葛俊俊、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