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100年前在上海,這個“重要法寶”有了偉大開端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姜泓冰
2022年07月25日17: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資料照片

7月23日,大暑。上海延安路高架與南北高架交匯的立交橋下,高樓環峙,蔥郁綠地擁抱著兩排石庫門建筑,清水灰磚,黑漆大門,配著紅磚鑲砌的方正門楣,有種超越時光的典雅從容。滿耳蟬聲,汗流浹背走到這裡,也會放慢腳步,肅然起敬。

老成都北路7弄30號,曾經的南成都路輔德裡625號。整整100年前的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裡閉幕。12位與會者代表全國195名黨員,審議通過9項議決案,除了第一部黨章,還有關於統一戰線的第一個專門文件。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正式提出“統一戰線”政策100年。“統一戰線”曾被譽為我們黨克敵制勝、執政興國的三大法寶之一。而上海,是這一重要法寶的偉大發端地與積極實踐地。

作為紀念,2022年7月23日,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和靜安區委舉辦了中共二大與統一戰線百年發展研討會。

7月23日,中共二大與統一戰線百年發展研討會現場。

梳理歷史,百年前那個偉大發端

我們耳熟能詳的“統一戰線”,究竟始於何時何處?

“黨的統一戰線開端於二大。”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中央統戰部原副秘書長張獻生說。

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產黨宣言》中就闡述了統一戰線思想。1920年,列寧提出民族與殖民地問題理論,要求無產階級政黨與資產階級民主派建立統一戰線。

1921年,在中共一大會議上,代表們曾對此展開廣泛討論,但黨的第一個綱領和第一個決議,明確反對和任何其它政黨聯合。在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黨支部書記、副館長尤瑋看來,“措辭異常堅決”,如“我們應始終站在完全獨立的立場上,隻維護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其他黨派建立任何關系”。

中共一大以后,如何將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年輕的共產黨人進行了艱辛探索,逐步認識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僅靠工人階級孤軍奮戰,難以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需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統戰基礎理論上海研究基地副秘書長肖存良介紹,1921年中共一大結束后,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即在上海與陳獨秀探討了國共合作的可能性問題,隨后在桂林與孫中山進行多次會談,提出國共合作建議。

1922年4月底,中共中央在廣州召開的黨團負責干部工作會議上,也就國共合作進行了長時間爭論。

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在上海發表《中國共產黨對於時局的主張》,公開提出與國民黨等革命派“共同建立一個民主主義的聯合戰線”。這是中共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公開提出願與國民黨建立聯合戰線。

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內景。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共二大在上海召開,正式通過了《關於“民主的聯合戰線”的議決案》,指出“我們共產黨應該出來聯合全國革新黨派,組織民主的聯合戰線”。在學術界看來,這一議決案,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正式提出了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政策,也成為黨的統一戰線政策的重要開端。

“黨的二大后,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重要歷史場景次第展開。”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嚴愛雲提到:中共二大舉行的一個月后,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開特別會議,提出勸說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1923年6月,在廣州召開的中共三大,以黨代會決議的形式決定“共產黨員應加入國民黨”實行黨內合作,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1924年1月,在中國共產黨幫助下,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

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內舉辦的“世紀回眸——中共二大與統一戰線繪畫展”。姜泓冰攝

百年回望,統一戰線的歷史鏈條與地標故事

在專家們看來,中共二大通過的《議決案》,體現了豐富的統戰思想和具體政策,具有重要的繼往開來意義:堅持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權。以中國共產黨為主體來聯合“全國革新黨派”,強調中國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地位﹔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團結資產階級民主派共同開展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為黨的中心工作服務。提出要為“打倒列強、除軍閥”這一中心任務開展工作﹔照顧同盟者利益。既“為無產階級利益而奮斗”,又照顧到“資產階級的利益”﹔建立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在全國各城市,集合工會、農民團體、商人團體、職教員聯合會、學生會、婦女參政同盟團體、律師公會、新聞記者團等,組織“民主主義大同盟”。

中共二大后,在中國革命歷程中,統一戰線凝聚起強大力量。“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先后通過建立和領導國民革命聯合戰線、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形成了改變革命力量對比、取得革命勝利的聯盟,實現了團結救國的目標。”重慶社會主義學院《統一戰線研究》執行主編林華山在發言中歷數道。

中共河北省委統戰部研究室主任史寶強則將統一戰線發展的百年歷程,用歷史地標來概括——“從石庫門到天安門”,統一戰線的戰績從無到有、從弱小到強大、從策略戰略到制度安排:統一戰線政策提出地上海,國民革命聯合戰線見証地之一廣州,工農民主聯合戰線發祥地井岡山,第一個國家形態統一戰線政權建立地瑞金,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軔地瓦窯堡,“統一戰線是法寶”的提出地和中央統戰部的誕生地延安,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前期統戰工作的前哨陣地重慶,西柏坡時期統戰工作的指揮中心所在地河北平山李家庄……“一座座裡程碑,赫然矗立在統一戰線百年征途,展示統一戰線波瀾壯闊的發展歷史,彰顯重要法寶的作用。”

統一戰線重要實踐地,從說不盡的“上海故事”走向未來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初心始發地、偉大建黨精神孕育地,同時也是統一戰線理論的正式提出地和重要實踐地。在統一戰線工作的百年歷史長鏈上,有著豐富而生動的“上海故事”。

上海大學黨委書記成旦紅講起1922年成立的老上海大學的故事。這是中共二大以后,黨的統一戰線政策一個富有成效的創新實踐,在中國革命史和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1922年8月,位於上海閘北的東南專科師范學校發生驅逐校長事件,於右任接任校長之后,商請李大釗協助辦學,李大釗推薦了鄧中夏與瞿秋白,上海大學迅速引進不少共產黨員任教。在國共雙方共同經營下,上海大學以“養成建國人才,促進文化事業”為宗旨,成為著名的“赤色的大學”。雖然辦校時間僅5年,但據不完全統計,1924年上海地區中共黨員有50人,在上海大學工作和學習的就有31人。1926年,中共上大特別支部有黨員130人,是全上海黨員最多的支部。一大批進步民主人士在這裡培育產生,比如后來成為民革先賢的邵力子、張治中,民盟先賢的楊明軒、陳望道、胡愈之,民建先賢的施存統,民進先賢的鄭振鐸、周建人,農工先賢的嚴信民,以及后來成為台灣共產黨領導人之一的台盟先賢謝雪紅等,形成了“文有上大,武有黃埔”的局面。據統計,1至6期黃埔軍校學員裡,每一期都有上大學生。

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內,關於上海大學的介紹。姜泓冰攝

在上海,大革命時期,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黨改組,創設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領導建立工人群眾統一戰線,領導左翼文化運動,掀起抗日救亡運動高潮﹔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廣泛團結上海各界人士,大力支援新四軍﹔解放戰爭時期,黨在上海開辟第二條戰線,設立中共代表團上海辦事處,上海成為民主人士活動中心。中華職教社、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人民救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等先后誕生於上海,中國民主建國會、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總部機關曾設在上海,中國民主同盟以上海為重要活動中心,上海成為多黨合作重鎮,一大批優秀的黨外代表人士從這裡走出。

上海學習實踐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部分成果匯編。

以史為鑒,開創未來。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陳通在講話中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滬工作期間,對統戰工作傾注大量心血和精力,為上海做好統戰工作指明了方向。上海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大統戰工作機制。2007年9月,上海率先成立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聯席會議制度。2018年機構改革后,上海把黨外知識分子、民族和宗教、民營經濟、海外統戰和僑務、黨外代表人士等7個專項議事協調機制納入上海統一戰線工作領導小組框架,將民族宗教、僑辦、僑聯、參事室、文史館等歸口市委統戰部領導,從體制上保障統戰工作的統一性。上海還探索形成“市委出題、黨派調研、政府研處、部門落實”的工作機制,凝聚共識、優化決策。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市委先后組織召開60多次黨外人士座談會,為上海落實國家戰略建諍言、獻良策﹔建立黨外知識分子領軍人物牽頭的“工作室”,成立新的社會階層代表人士實踐鍛煉基地……

今年1月7日,中共上海市委舉行專題協商座談會,就市委重點工作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意見建議。

2021年5月,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交響音樂會在上音歌劇院舉行。

“堅持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重要歷史經驗,也是黨引領未來的重要法寶。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上海統一戰線將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推進上海統戰工作高質量發展,讓統一戰線重要法寶更加璀璨奪目、熠熠生輝。”陳通說。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提供)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