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火災元凶竟是超標鋰電池!電池亂象頑疾怎治?
安全警鐘再次敲響:2月8日凌晨,普陀區宜川四村發生一起火災造成3人死亡,起火原因系放在臥室內的電動自行車用鋰電池故障引起。
類似悲劇,近年來頻頻發生。來自上海市消防救援總隊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全市共發生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786起,造成11人死亡、41人受傷。分析這些火災的原因,大多與電動自行車用的蓄電池有關。“尤其是鋰電池,因其自身特性,在室內發生爆燃時容易造成人員傷亡。”上海市消防救援總隊火調技術處工程師周明川說。
記者連日採訪了解到,電動自行車使用者的安全意識欠缺,致使違規充電行為大量存在,是造成災禍的重要原因。同時,電動自行車用鋰電池缺少強制性國家標准,一些電池的質量難以保証,加之車輛改裝、加裝電瓶等違法行為,進一步加劇了安全風險。
去年施行的《上海市非機動車安全管理條例》,從法律層面對電動自行車及蓄電池的生產、銷售,及安全充電等方面進行規范。然而,法規規定的禁止性內容要落到實處,仍有不少障礙需要清除。
面對電動自行車用鋰電池的安全威脅,該如何補上短板、根治頑疾?
為何冒險把電池帶上樓?火災小區充電樁不夠用
距離那場凌晨發生的大火已經過去兩天,在普陀區宜川四村,居民對於安全的憂慮仍在蔓延。
“(火災)是電瓶帶到房間裡充電搞起來的。”“(死者)那輛電瓶車還停在樓下,年紀蠻輕的。”“安全意識還是不夠啊!”……昨天上午10時30分許,記者在宜川四村西南門外,聽到幾位居民正在議論這起發生不久的悲劇。
走近事發樓棟,從外牆的表面就能清晰看到火焰從二樓蔓延到三樓、四樓的痕跡,遇難者居住的二樓,挂著一條彩條布遮蓋屋內狼藉。
樓下也圍著一群居民。顧先生就住在起火房屋的隔壁樓棟,他告訴記者:“我們小區有很多租客,送外賣、快遞的人挺多,把電瓶帶回家裡充的情況經常發生。”
記者看到,宜川四村至少有一個集中充電車棚,在南面靠近馬路的幾處非機動車停車位也設置了室外充電樁。採訪中,居民對於電動自行車蓄電池的安全風險或多或少都有了解,然而,小區內飛線充電、樓道充電的情況仍舊常見,這是為什麼?
事發小區裝有智能充電樁
在一些居民看來,部分人員對電動自行車電池隱患的認知還不到位,安全意識欠缺。此外,小區的電動自行車充電樁太少也是一個現實原因。騎著電動自行車經過的居民張大姐說:“停車棚經常沒有空位的,充電樁就裝了那麼幾個,根本不夠用。我是不會把電瓶拿回家充的,都是拉線下來充。現在線也不讓拉,我們怎麼辦?”
去年5月1日,《上海市非機動車安全管理條例》開始實施,明文禁止電動自行車在建筑物首層門廳、共用走道、樓梯間、樓道等共用部位,以及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車通道及其兩側影響通行的區域、人員密集場所的室內區域停放、充電。
對於這一規定,大多數居民都表示支持。“安全總歸是第一位的,現在活生生的例子發生了,大家應該更加配合管理才行。萬一再著火,這個后果誰能承擔?”居民桂阿姨剛買了一輛電動自行車,用來接送小孫女。她跟臨街一家商鋪講好,白天把車子放在店門口充。“我給店主10元一個月,充一次可以用三四天。”
8日發生在宜川四村的火災也與非法改裝有關。據上海消防救援部門披露,經初步辨識,引發火災的鋰電池輸出電壓超過60伏,屬於典型的超標電池。記者探訪時看到的罹難者仍停在樓棟外的電動自行車,有明顯的改裝痕跡。
多位小區居民指出這輛電動自行車即為其中一名罹難者所有
電池質量為何難安心?強制性國標缺失成症結
電動自行車不能進樓道、進室內充電,這個規定的背后,還暗含一個更深層的原因:目前一些電動自行車蓄電池的質量,還不能完全讓人放心。
據業內人士介紹,在電動自行車領域,由於輕便、能量高等原因,鋰電池比傳統的鉛酸電池更受市場青睞。但因為這種電池本身的穩定性較差、生產過程不規范、操作不當等因素,導致近年來電動自行車使用的電池中,發生事故的也大部分是它。
“實際上,電池既可能成為火源,也可以是起火后重要的助燃劑,其本身的安全和保護措施不容忽視。”周明川告訴記者,目前發生在上海的涉及電動自行車的火災,絕大部分禍源在鋰電池。“尤其是電池電芯內部故障(通常稱為電池熱失控)引起的火災,佔比很高。”周明川說,這類故障在充電和使用過程中都會發生,“熱失控后,鋰電池產生的熱量過大,在內部積聚后,就會發生爆燃等情況。”
而造成這類故障的原因,大多是劣質電池本身質量不過關,也有合格電池在保護線路的保護功能失效后出現過充起火現象。
鋰電池一旦爆燃起火更容易造成人員傷亡。“因為相較鉛酸電池,同體積的鋰電池密度更大,儲存能量更多,爆燃起火后,它的火焰呈噴射狀,火源溫度也更高,同時還會釋放大量有毒有害氣體,嚴重威脅生命安全。”周明川認為,提高鋰電池的質量是減少故障的關鍵。
造成這樣的局面,除了市場監管不到位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電動自行車用鋰電池的強制性國家標准仍未出台。
據周明川介紹,目前,電動自行車用鋰電池生產標准依據的是2019年施行的《電動自行車用鋰離子蓄電池國家標准》。但這是一個國家推薦性的標准,並不是一個強制性標准。“企業可以執行,也可以不執行。這裡面就存在很大的空間了”。
而同年出台的電動自行車新國標,盡管明確了電動自行車產品的“3C認証”(強制性產品認証制度),但這一標准適用於電動自行車整車認証,不包括針對蓄電池的專門認証。也就是說,一輛電動自行車買回來之后換一塊蓄電池,這塊電池可以不滿足強制性國標。“如果換了超標電池,與原先的車輛設置、電路和充電器等不匹配,就很容易發生過充起火的情況。”
“同樣是鋰電池,為什麼手機用的電池穩定性就好很多?有沒有強制性國家標准,效果就是不一樣。”業內人士指出,強制性國標的缺失,也造成劣質電池來路不明、難以溯源的情況。“一些沒有資質的小作坊,專門回收報廢電池重新加工、出售,發生事故也很難追查到源頭。”
要想提升鋰電池的質量安全,需要從生產源頭等環節把控,而相關部門需要強有力的電池強制標准才能按章辦事。盡快制定電動自行車用鋰電池的強制性國標,成為把控電池質量、切實加強源頭管理的關鍵。
非法改裝為何大量存在?使用者有需求,商家有利可圖
屢禁不止的電動自行車非法改裝行為,也進一步影響到電池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周明川指出,非法改裝后的電動車,不符合《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的技術標准和規范,有極大的安全隱患。“電動車電池輸入的電流和電壓是有一定額度的,非法改裝之后,就會改變電池的電流和電壓,容易引發火災。”
2019年4月實施的《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規定,電動自行車的車速最高不得超過25公裡/小時,蓄電池標稱電壓小於或等於48伏。然而,為滿足一些車主對續航和速度的需求,部分車店私自給車主提供改裝超標電池和解除限速等服務。
連日來,記者走訪市場發現,多家車行存在非法改裝行為,其中不乏知名品牌的授權店。在一家綠亮專賣店內,當記者問到有沒有大容量電池的車輛時,店家推薦了一款白色的電動車,“這個車的電池規定隻能使用48伏的,但是也可以改裝成60伏的電池。如果你需要,還可以安裝鉛酸電池,續航裡程能達到80公裡,上好牌后再來改裝一下就行”。
在武定西路一家車行,記者看到店門外有位師傅在“修理”一輛黑色的電動自行車。這輛車的構造已經有了一些改動,師傅在安裝電池的位置將一根黑色電線換成了一根紅色、一根綠色的電線,正給電線安裝白色的塑料充接口。從表面看,這兩個電線裸露在外,僅用黑色膠布纏繞了幾圈,遠不如原裝線結實、安全。
選擇改裝的車主中,有人為了出行或者通勤,也有借此謀生的騎手。而提供改裝的店家往往對安全隱患不以為然,聲稱“不會出問題,也沒人查”。
除了更換超標電池外,不少車店還會幫車主解除限速。按照新國標規定,電動車限速25公裡/小時。但一名車行老板告訴記者,所有的電動自行車出廠時最高時速隻能達到25公裡,但他們可以通過解碼的方式,將最高時速刷到60公裡左右。“買車就能免費刷速度,用解碼器就能解除限速,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解碼器”。
記者在一家電商平台上搜索發現,有不少商家售賣電動車解碼器,價格在68元至180元不等。這些商家還會發送視頻教程,手把手教顧客解除出廠限速。
業內人士指出,電動自行車非法改裝大量存在,一方面是使用者有需求,另一方面是商家有利可圖。這類店鋪數量較多,日常監管亟待加強。
記者就此採訪了上海市市場監管局。該局新聞宣傳處有關人員通過郵件回復記者:針對電動自行車非法改裝行為,2021年度,全市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共出動執法人員12626人次,檢查商戶6196戶次、生產企業11家次﹔立案208件,結案142件﹔沒收各類不合格物品36件,其中車用充電器1台、鋰離子電池組3組與電池充電器32個。該局已將電動自行車用蓄電池列入《上海市重點產品質量監控目錄》,並定期組織開展質量監督抽查。近兩年,共抽查18批次,發現不合格3批次,不合格產品均已移送所在地市場監管部門依法處理。
安全充電場所缺口大?智能充電櫃提供新思路
安全警鐘一再敲響,電動自行車蓄電池安全引起了更多人關注,有關部門治理力度在不斷加強。
在上海,為既有小區新增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已連續3年被列入上海為民辦實事項目。記者從市房管局獲悉,去年計劃完成500個建設任務,實際完成561個,超額完成年度任務﹔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4800多個既有小區新增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約佔全市1.3萬余個小區的37%。
這些舉措,進一步緩解了電動自行車無安全充電場所的問題。但同時也要看到,尤其是中心城區的老舊小區,安全充電場所仍存在較大缺口。
有居民在店鋪門口解決充電問題
對於這一情況,這兩年開始出現的智能充、換電櫃,也許能補上一些缺口。在徐匯區中山新村小區,一個形似快遞寄存庫的電動自行車電瓶智能充電櫃,被越來越多的居民接受。“小區空間有限,已有的兩個集中充電點無法滿足居民需求。引進這款智能充電櫃,作為集中充電管理的有效補充,能為居民提供安全、智能、便捷的電瓶車充電方案。”社區工作人員說。
“這些智能充、換電櫃,為電動自行車充電安全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業內人士認為,如果能規范電動自行車鋰電池的規格標准,那麼這種體積小、安全性高的充、換電櫃,可以在更多的路邊停車位,以及商場、醫院等公共場所和機構推廣,“就跟快遞櫃一樣,使用起來既方便又安心。”
記者採訪發現,在推動電動自行車安全規范充電過程中,也有“意外”發生。在一些已經建成集中充電設施的小區,出現了居民使用意願不高的現象。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一方面是部分市民追求便利,不習慣將車停放到車棚,嫌麻煩﹔另一方面,也有經濟方面的考慮,“家裡用電便宜,智能充電可能貴一些”。這種情況進一步加劇了風險隱患。“去年的一起電動自行車火災,充電車棚就在居民家門口,居民還住在一樓,車棚距離家門口就七八米,他還是把車推回家裡充電,然后發生了火災。”周明川表示,切實增強車主的安全意識非常重要。
電動自行車的使用者除普通市民外,快遞、外賣騎手也是數量龐大的一類群體。業內人士指出,快遞、外賣平台應承擔起安全主體責任,既要監督騎手使用合規車輛,也要配置相應的充換電設施,完善各項安全保障措施,更要切實提升騎手的法治和安全意識。
“消除電動自行車電池安全隱患,是一個涉及頂層設計、法律保障和落地實施等不同層面的系統工程,需要有關部門切實做好管理,更需要用心做好保障。”業內人士指出,確保電池質量需要從源頭“治本”,而要解決電動自行車安全充電問題,則需要更多社會共治方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