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懂種植又懂經營的農業經理人、“腳底踩泥眼裡有光”的鄉村規劃師、尋找新實驗場所的藝術家……
田間地頭來了一批鄉村“新人”,帶活鄉村產業
在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有一些鄉村外來者,參與到了鄉村的發展進程中。他們或是集多項才能於一身的農業經理人,或是“腳底踩泥、眼裡有光”的規劃師,或是尋找寧靜棲息之所開展新實驗的藝術家。在廣闊天地裡,這些鄉村新人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術與力量,帶動產業活起來,助力現代農業發展。
農業經理人◆◆◆
低頭種地,抬頭觀市
農業經理人,一個在2019年由人社部發布的新職業,在很多人聽來甚感陌生。
伴隨著現代農業向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的發展進程,新出現的這一群體既要懂得科學種植技術,也要善於經營與管理,助力現代農業發展。自2019年開始,市農業農村委啟動農業經理人培養項目,截至目前,已有來自9個涉農區的260余名學員參與。上海太來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印是其中一位。
走在太來合作社的田頭,隻見460畝大棚裡種著一壟壟綠葉菜,目前有大葉蓬蒿和廣東菜心兩個品種。棚裡安裝了監測設備,可實時監控土壤情況及棚內溫濕度,確保蔬菜長勢良好。田間道路有專人定時打掃,干淨整潔。時間推回到2017年,退役軍人王印剛來到這裡時,田間地頭是另一番混亂的景象。彼時,太來合作社僅承擔田地轉包職能,並不參與農產品的銷售和服務環節。農戶根據自身意願選擇蔬菜品種,田頭無人管理,環境臟亂不說,還有人在棚內搭起窩棚,冬天燒煤炭取暖,帶來一定安全隱患。
“這樣的情況,是生產方式決定的。”王印從部隊復員后,曾在上海農產品批發市場從事了10年的管理工作。久而久之,生出了自己經營農業的想法。在他看來,散戶種植蔬菜缺乏規模,難以形成品牌效應和穩定的渠道。“農戶凌晨兩三點就要去批發市場賣菜,沒有足夠的精力放在生產上,而且賣菜掙得不算多,有時甚至虧本。”如何將農戶解放出來,回歸田頭?擔任太來合作社理事長后,王印決定借鑒國外先進的種植管理經驗,走種植規模化、蔬菜品牌化的路子。於是,合作社一改混雜的蔬菜品種,基於對市場需求的了解,提出田頭就種3樣菜,即大葉蓬蒿、青米莧和廣東菜心。
起初,農戶對這一做法不理解。“都種了好多年了,換品種,萬一賣不好怎麼辦?”已經習慣一畝三分地種植模式的農戶,提出種種質疑。為了打消他們的顧慮,合作社提供了兩種選擇,一種是保底價收購,另一種是農戶找其他渠道銷售,沒有賣出去的部分由合作社兜底。另外,農民也可選擇在田頭當工人,假如一年的收成低於工資,合作社將補上差價。這讓不少人吃了定心丸,菜田裡慢慢種上了綠葉菜。變化顯而易見。由於不用再操心銷售,農戶專注於田頭。通常,一對夫妻種植五六個品種的蔬菜,最多顧上3到5畝地,現在種植單一品種,可承擔不低於12畝的面積。當單個品種形成規模后,合作社也有了對接大客戶的底氣,逐步增強議價權。
“我們的眼睛不能光盯著種植,而是要將產業延伸至農產品加工,以及農產品市場服務業上,也就是‘三產融合’,以此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王印研究了日本的農業產值構成,發現隻有20%來自農業種植,剩下的大部分都來自產業鏈其他環節。第一產業種出農產品,第二產業進行加工,再與第三產業的服務對接,通過延伸產業鏈,就能形成“1+2+3=6”或“1×2×3=6”的效應,讓1份農業產值實現數倍增長。這正是上海農業的努力方向之一,也是農業經理人要思考的課題。依托農業用地的配套用房,太來合作社建起約700平方米的淨菜車間,帶動約30個當地新增就業崗位,同時與周邊11家合作社開展合作,放大輻射效應,帶動更多農戶的蔬菜銷售。從收益來看,將毛菜分揀做成小包裝后,毛利潤能達35%左右,又或者做混合蔬菜,保質期拉長,毛利潤可提高到50%至60%。
作為一名農業經理人,王印認為鄉村產業振興還是要回歸農業本身,不僅低頭種地,也要抬頭看市場,根據市場趨勢和消費風向及時調整布局。“我們正啟動預制品加工項目,收購了一家位於小昆山的工廠。在那裡,菜品完成加工程序,送到客戶手中加熱即可食用。目前,已有企業向我們拋出數百萬元的單子。”
鄉村規劃師◆◆◆
改善風貌,調整產業
寶山沈楊村是上海“鋼管之鄉”。這裡出產的鋼管足以滿足蓋房子的各種需求,也為村庄帶來豐厚收入。這兩年,村子大刀闊斧調整產業,鋼管企業走了,一群專家來了,蹲守3個月后,沈楊村通過驗收,成為上海外環線內唯一的鄉村振興示范村。
2021年7月,上海啟動鄉村責任規劃師制度,向農村輸出一批“腳底踩泥、眼裡有光”的鄉村規劃師。沈楊村是他們“造夢”的空間之一。
“農村為什麼要規劃?我覺得現在這樣挺好。”在沈楊村第一次召開鄉村設計村民大會時,一位村民拋出疑問。沈楊村緊鄰顧村公園和上海大學,周邊配套完善,一條外環綠廊貫穿村落,每年花期還能帶來龐大人流。和上海許多偏僻村落比起來,沈楊村的發展優勢突出。
為了讓村子更好看,村干部聘請設計公司沿街豎起藝術圍牆,卻讓村民十分不滿,直言“堵得慌”。圍牆想要遮住的是凋敝的廠房、閑置的荒地、雜亂的違建,這恰恰暴露了沈楊村深層發展難題。轉型迫在眉睫。當收到沈楊村的邀請,在區域規劃上頗有經驗的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江浩波猶豫了:“我想了整整一周,到底要不要做鄉村規劃。”
這樣的擔心不無道理。鄉村不能推平重建,事多量大,規劃落地難﹔鄉村規劃評價體系不如城市規劃清晰,規劃思路難﹔鄉村不是城區,土地是集體資產,要動一磚一瓦得要和村民商量,村民溝通難﹔鄉村規劃資金渠道少,投入產出不成正比,規劃可持續難。更何況,整個改造隻有3個月時間。
不過,村干部們的決心還是打動了規劃師。2021年4月,江浩波帶領團隊進村。為了打破村民心裡的藩籬,團隊採用“陪伴式鄉建”,全施工周期裡駐地指導。團隊駐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拆牆。實地走訪時,團隊成員發現這些圍牆佔用了部分道路,一路蔓延到橋頭,阻擋了原本美麗的河道景觀。而在圍牆背后的“灰色空間”,成了村民租戶洗衣晾晒和藏污納垢的地方。拆牆后,“灰色空間”被打開,規劃師團隊把它們重新利用,結合村裡的花卉產業,撒上花種,改造為“花博樂園”﹔沿河步道重新設計,改造為濱河綠帶,與外環綠道串聯﹔拆除的圍牆紅磚,改造成座椅,供村民休憩。
“不駐村,不了解村民需求,規劃設計就很難落地。”沈楊村水系發達,同濟城規院主創規劃師陳超想把沿河荒地改為親水平台,讓村民們有散步的地方。這個方案獲得村民認可,但在施工過程中卻遭到一戶村民反對。原來,親水平台出入口正對這戶人家的大門,該戶村民覺得受影響。得知村民需求,陳超趕到現場一番查看,就地調整方案,將出入口向旁邊移動兩三米,難題迎刃而解。為了尊重村民的用水習慣,規劃師還保留了河邊水井,結合景觀布置改造成互動性壓水井,成為林蔭一景。
“‘陪伴式鄉建’不是隻做細節,規劃師們是帶著整體思路去操作的。”江浩波說,鄉村規劃需要統籌協調。整體思路指的是一張藍圖,也就是沈楊村全域國土空間梳理。鄉村地區的國土空間資源需要結合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進行動態調整,各類建設用地之間近遠期結合,實現鄉村地區土地管理的彈性與韌性,這時規劃就起到了關鍵作用。產業設計是鄉村規劃的關鍵。同濟城規院副主任規劃師孫萌介紹,沈楊村規劃圖上標注有不同色塊,對應綠地、文化、教育、產業等不同功能。得益於規劃師的鄉村規劃藍圖,沈楊村搭好了未來空間發展的基本骨架,引進的產業類型、農田與產業的搭配、民宅的選址都十分考究。村干部可以按照規劃要求和標准進行招商,去給藍圖“填色”。
雖然這兩年沈楊村面臨產業調整“陣痛期”,2021年更是騰退了80畝低效工業用地,村裡收入大幅減少,不過新產業也在有條不紊地進駐。低效工業用地騰退之后,村裡把農用地還給村民,環境變好了。調整后的商業用地引進了卡丁車、花卉基地、水上餐廳、康養中心等高附加值產業項目。
記者從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獲悉,首批鄉村責任規劃師共42位,將重點支持第三批和第四批示范村建設,成為上海鄉村建設的先鋒隊和探路者。
藝術家◆◆◆
講好故事,打響品牌
冬日清晨,一棵枝丫光禿的桃樹站立著。樹下,成片的“矮腳青”向著遠處綿延,陽光隔著薄霧柔和地洒在葉片上,似乎在給予它們抗擊寒霜的力量……浦東新區新南村一棵棵頗為平常的青菜,在王峰的鏡頭下增添了許多故事感。
上海的鄉村近年來吸引了不少藝術家。他們遠離城市喧囂尋找清雅的環境,或是選擇不一樣的地方開展“藝術實驗”。當藝術與鄉土相遇,碰撞出許多意想不到的成果。
“村裡有很多老年人,他們看到我都覺得奇怪,因為村子裡很多年沒有異鄉人定居了。”2019年,在廣告圈摸爬滾打多年后,熱愛漫畫和藝術創作的王峰辭職,從市區搬到田間地頭,在新南村安了家。
中國有三大水蜜桃產區:奉化、陽山、龍泉驛。當他初來新南村嘗到剛從枝頭摘下的水蜜桃時,第一想法是“這裡的桃子與三大產區的相比,毫不遜色”。他將挑選好的優質水蜜桃分享給住在市區的朋友后,反饋意想不到的好。進入冬季,水蜜桃早已下市,他又盯上了種植面積3萬多畝的矮腳青。在所有蔬菜裡,矮腳青可以稱得上是異類。秋天下種,冬季才大顯身手。經歷嚴寒風霜后,入口更香甜軟糯。
不過,王峰注意到,由於售賣速度不夠快,產品浪費現象比較嚴重。並且,因缺乏產品分級,不論好壞都是統價。“在不少人的印象裡,上海似乎沒有農村。相應地,上海郊區的品牌農產品也容易被忽略。”曾在廣告策劃以及創意行業浸淫多年的他,開始打起矮腳青的“主意”。了解矮腳青的歷史后,王峰以“矮腳先生”為名,為矮腳青寫了自傳,結合新場桃源特色,讓青菜成了“一棵交了桃花運的菜”。在矮腳青專屬禮盒上,有漫畫功底的他繪制了圖案,並寫上了“來自新場,桃樹下生長”。
原本,村民將青菜統價賣給菜販,一斤大約1.5元。王峰會挑選出優質產品,以2元的價格收購,經篩選、包裝,以及物流,確保當天採發、當天到達消費者的餐桌,讓消費者吃上最新鮮的蔬菜。“從利潤上看,目前還只是給農戶帶來一定的收益。若想整體提升,需要有實力企業參與到產品的包裝和銷售中來。目前,我更希望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把它們的知名度打響。”
最近,王峰在線上發布了團建招募活動。報名的網友不僅可以參觀新場古鎮和相隔不遠的新南村,還能親手制作桃花酥。王峰為桃花酥量身定制了一個“桃花酥走桃花運”的故事。這個故事融合了新場地區的桃文化以及當地獨特的郵政編碼“201314”。
天氣暖和時,新南村活躍著被王峰召集來的城裡人。他們的活動地是王峰打造的“大地秀場”,這是個簡易的木制舞台,搭在農田裡,天空、村居、麥浪就是舞台的天然裝飾。在這裡設下的“村上野宴”,把飲食和傳統文化結合,根據“二十四節氣”變化,奉上古鎮的時令菜,比如在白露節氣,就提供當地傳統菜色“十樣白”。
曾有朋友同王峰開玩笑:“你是不是去鄉下‘躺平’?”在王峰看來,自己不過是換了個賽道“飆車”。這些立足本土的文化活動,成為新南村向外宣傳的一個窗口。“要讓農村活起來,內容很關鍵。文化藝術提供了一個選擇路徑,不需要大拆大建,低成本也能助力鄉村振興。”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束涵/戚穎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