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東方七日談︱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城市善治的“不二法門”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姜泓冰
2021年12月29日08:22 |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小字號

這一周,寒潮來襲,天寒地凍。

但也有不少讓人心裡熱乎的事兒。比如上海普陀區曹楊一村,很多老居民笑逐顏開接收驗看改造過的老房子,啟動內部裝修。這座匯集眾多勞動模范、曾有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外賓到訪的新中國第一個工人新村,轉過年將迎來70周年“村慶”。那些使用面積僅20余平米、“廚衛合用”的蝸居,將徹底與居民作別。

作為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筑,被列入“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的曹楊一村,是上海海派文化、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需要留住的城市記憶。同樣重要的是,“把居民的個性化需求落實到每一張圖紙上”,舊房改造貼心考慮了各種需求,“一房一策”,居民自選﹔原本特有的公共晾晒場、乘涼聚會地被保留,且更加敞亮舒適。

在這個位於市中心的“村”周邊,河水清澈、草木蔥蘢,環繞分布著公園、醫院和購物中心。無論游園、就醫或是購物,居民步行時間都在15分鐘以內。

有意思的是,距此不遠的大渡河路,曾有座“地標式建筑”——巨型“煤氣包”。上周,它被開工拆除,“煤氣罐”時代過去。當年亞州規模最大的干式氣櫃退出,騰籠換鳥,勢在必然,將轉換成一座大型體育公園。

這也是市中心人均體育場地不足的上海,今年又一深得民心之舉。加快建設家門口的體育場地,舍得把市中心的好地段、城郊接合部的老廠房、高架下和河邊的空地騰出來,用於體育建設,滿足市民就近健身的需求。

再往上海東邊看。世紀大道是浦東陸家嘴景觀大道,人行道上最近增加了許多座椅……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上海新建和提升改造的公共空間休憩座椅達9508處,讓人“坐得下來”的小目標,讓大上海更有人情味。

12月25日,解放日報相關報道

年終盤點,足見上海城市面貌近些年發生巨大變化。有新建重大工程、重大項目,更多是微更新、微調整,年復一年“釘釘子”,邊做邊改,日益精准,聚沙成塔,積久為功。社區、道路、河流,不起眼的角落,整潔、好看、舒適、溫暖,不少地方成了“網紅”打卡地。點點滴滴,聚合成一座超大城市的高顏值、暖表情,呈現了讓人安心的城市治理效能。

歲末的上海,除了謀劃明年開局,還連續舉行兩場與城市治理相關的會議——城市管理精細化工作現場推進會和街鎮基層干部代表座談會。市委書記李強指出,上海要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抓住智能化這個“牛鼻子”,打牢基層基礎這個根基,以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和卓越心,在城市管理精細化的工作實踐中精心勾畫、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繡出更高的城市品質和品位。要打造更多城市新空間,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

15分鐘生活圈,一江一河公共空間貫通,家門口好學校,社區衛生、文化、健身等設施全覆蓋……積跬步成千裡,凝成連綿的城市驚艷。

天下難事必始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在持之以恆的中長跑中,不懈不怠,就在於科學穩妥、精准施策、真抓實干、上下一心不走樣。更好塑造溫暖動人的城市表情,更好深化治理數字化探索,更好提供制度供給保障,更好擴大市民參與,才能讓上海這座城市持續彰顯美的追求、高的顏值、暖的表情,更好展現善治效能、創造美好生活。

建設“人民城市”,其實更多靠的是“微更新”“微調整”,調勻呼吸與步調,綿長用力,做深做實一個個細節細部,以敬畏之心,維護人民利益,保護好與城市一道成長起來的老建筑、工業遺存以及老樹大樹等,將百姓身邊事當成頭等大事,一茬接著一茬干,才能贏得民心。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