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2021年全國最美家庭發布!26戶上海家庭上榜

2021年12月02日14:46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上海12月2日電 11月28日上午,2021年全國最美家庭揭曉。積極參與社區志願服務、一家先后有5人應征入伍的四代同堂軍人之家趙阿文家庭,改革開放以來公派留美取得博士學位后回國的第一對夫妻、回國后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的教授伉儷劉西拉家庭,開創村民學校工作室、自編教材下村宣講、培育了一支紅色宣講隊的顧海林家庭等26戶上海家庭獲評“全國最美家庭”。一起來看看這些優秀家庭吧!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浦東新區

趙阿文家庭

特點:軍人之家,熱心公益

88歲的趙阿文和妻子相伴至今走過了47個年頭。這個四代同堂的家庭有著40多口人,孩子們之間團結友愛,相互謙讓,和睦幸福。他積極支持家中晚輩參軍報國,家中先后有 3個兒子、1個孫子、1個孫女應征入伍,肩負起保家衛國的責任,他們家也被當地居民稱為“趙氏軍人之家”。作為一名老黨員,退休前曾是外洋捕撈大隊隊長的趙阿文在工作上愛崗敬業,退休后時刻用共產黨員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廉潔自律,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子孫后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兒子趙勤龍和兒媳張培仙積極參加社區志願者工作,用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服務社區居民,2020年度夫婦倆累計志願者時長1000多個小時。

張誠家庭

特點:援藏扶智,為國“站崗”

丈夫李擎昊是香山中學副校長,九三學社浦東區委委員、副秘書長。作為第九批援藏干部,也是第一位參加扶智扶貧工作的黨外干部,擔任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江孜縣教育局副局長兼江孜閔行中學校長一職,為期三年。妻子張誠是浦東公安分局民警,在自身工作異常忙碌的情況下,毅然支持丈夫援藏,獨自承擔起照顧家中老小及一切生活重任。李擎昊在藏工作期間,克服失眠等高原反應,擔負著教育援藏攻堅突擊隊員的重任,特別在學校管理、教育教學等方面搭建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連心橋”。妻子張誠放棄休息時間,積極投身公安一線。張誠一家“舍小家,顧大家”用行動克服各種困難,毅然選擇在滬藏兩地為祖國“站崗”!

張焱家庭

特點:支邊抗疫,熱心公益

張焱,浦東新區婦幼保健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她熱愛生命,二十余年救治病人無數。2018年主動報名援滇,克服困難,圓滿完成幫扶任務。她熱心公益,積極參與社區義診、志願活動、垃圾分類、資助貧困學生等。她熱愛家庭,與愛人相濡以沫,互敬互助。丈夫響應習總書記“一帶一路”戰略方針政策,被中農集團派往新加坡開拓東南亞市場。張焱承擔照顧年邁公婆和獨居體弱母親的重責,做好丈夫的有力后援。2020年新春,張焱首批報名到抗疫一線,並一直堅守在隔離病區。疫情期間,防疫物資短缺,張焱和愛人通過多方努力,高價購得防疫物資,捐贈給醫院、社區和湖北復工復產企業,為戰勝疫情貢獻一份力量。

殷有才家庭

特點:親情共育,唐氏成長

2001年1月,“唐氏”男寶殷昊出生,還伴有腎功能不全等多項並發症。經過家人的細心照顧,他不但活了下來,還在浦東輔讀學校老師悉心教導下、在親人們愛心呵護下,成長為優秀少年。小時候,外公殷有才隻要一有空就會抱著他教說話﹔外婆李金年常帶著他到社區中,培養他與人交往的能力﹔媽媽殷正芳陪伴他學街舞和鋼琴,還自主創業開設麥秋壽司店,為他的未來發展保駕護航。殷昊是全市首個心智障礙青年支持性就業基地“夢工坊咖啡”的明星咖啡師。疫情期間,他與小伙伴們定制千余杯愛心咖啡,送至社區及防控一線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手中。未來,殷正芳計劃幫助殷昊和小伙伴們一起就業,幫助特殊人士融入社會,同時也能讓更多特殊家庭看到希望。

黃浦區

李守白家庭

特點:德藝雙馨,熱心公益

李守白與妻子沈瑤攜手創立的“守白藝術”品牌,在上海乃至全國的原創藝術、文創產業、非遺傳承及策劃展覽等領域具有代表性,女兒李詩憶也成為了一名青年非遺傳承人。為慶祝建黨百年,李守白陸續創作20余幅主題作品,展現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國和上海的滄桑變遷和發展新貌。他還參與設計中國花博會的《盛世花開》巨型藝術裝置。他們全家熱心公益,諸多藝術作品入選上海首個抗疫主題大型展覽“召喚——上海市抗疫美術攝影主題展”。李守白經常會將一些創作無償捐贈給市慈善基金會進行愛心義拍,代表作“紅色文化”系列更是捐贈給中共一大會址、漁陽裡等上海優秀歷史保護單位。李守白家庭秉承“德藝雙馨,品德先行”家風家訓,描繪出最美家庭風採。

靜安區

許建文家庭

特點:勤儉持家,慷慨捐贈

20年來,許建文一家投身公益,總計捐贈近180萬元,而他們自己卻居住在升平小區的老公寓裡,房子還是二十年前的裝修,平時生活簡單而節儉,夫妻倆對這種簡單生活很知足。女兒在新西蘭定居,收入穩定,這讓他們能心無旁騖投入公益。2020年1月,疫情爆發,許建文第一時間委托華僑基金會向武漢捐贈2萬元,用於購買防疫物資﹔此后又向上海郵電醫院愛心醫療公益捐贈2萬元,向升平居委和廣大志願者捐贈防疫物品,保障一線工作人員以及轄區群眾人身安全和健康,有力地支持了社區疫情防控工作!2020年7月,又為助力雲南決勝脫貧攻堅收官之戰貢獻力量。社區裡因病致困的雙老家庭需要幫助,他們又立刻第一時間伸出援手。許建文家庭是大家心目中當之無愧的最美家庭。

朱麗家庭

特點:醫護之家,共同抗疫

“我最引以為傲自己是革命者的后代”,朱麗從小聽爺爺說曾祖父抗美援朝的英勇事跡,立志學習曾祖父保家為國,長大后入職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長征醫院)一線重症科室。2020年除夕,也是女兒一歲生日之際,朱麗與家人告別后踏上了征程,成為上海第一批馳援武漢的白衣戰士之一。由於表現突出,朱麗在武漢火神山醫院火線入黨。丈夫蘆家奇留守在滬照顧女兒,后將女兒托付給自己的父母后主動請纓到一線發熱門診,與在武漢的妻子“並肩”作戰。連續奮戰四個月后,朱麗凱旋歸來。夫妻倆決定給女兒補過一個生日,慶祝生活更幸福,國家更富強。

徐匯區

王宏霞家庭

特點:維護正義,保家衛國

王宏霞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群眾合法權益的人民法官,她情系社區,用行動拉近社區居民的心,得到了社區百姓的贊揚。先后被評為江西省瑞金市“十佳政法干警”、安徽省“涉軍維權工作先進個人”、徐匯區“區級機關優秀共產黨員”、武警上海總隊十佳最美軍嫂,榮立上海法院個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丈夫高君現任上海武警少校警官,入伍20年來,帶領部隊完成奧運火炬傳遞安保、宣城、蕪湖抗洪搶險、上海世博會、進博會安保等重大任務。多次獲得嘉獎及“優秀參謀”,並榮立個人三等功3次,為部隊建設和發展做出突出貢獻。他們注重傳承良好家風,尊老愛幼,女兒常說“我有個保家衛國的軍人爸爸,還有個維護公平正義的法官媽媽,我很幸福”。

劉西拉家庭

特點:教授伉儷,奉獻教育

1957年,劉西拉考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1981年,國家選送留學生出國,在留美期間,獲得美國土木工程學會(ASCE)結構研究獎。妻子陳陳,上海交通大學電氣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8年前,任上海交通大學電氣工程一級學科負責人,上海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博士點負責人,中國電氣工程學會勵磁分專委會主任委員。上世紀80年代,夫婦倆拒絕了美國各大公司和實驗室的邀請,雙雙回國。他們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公派留美取得博士學位后回國的第一對夫妻,回國后雙雙進入上海交通大學任職。幾十年來,劉西拉夫婦獲得過不少來自國內外的獎項,但對於真正的榮譽,他們有自己的定義。在劉西拉看來,作為教師,最大的喜悅莫過於教育出一批能為民族強盛奉獻終身的學生。

長寧區

黃全龍家庭

特點:公安世家,情系社區

黃全龍是程家橋街道王滿泗橋居民區的一名普通黨員,也是虹橋中園小區的業委會主任,從公安系統退休后,他的工作熱情不減,勇擔社會責任。在疫情爆發時,黃全龍第一時間組織了一支黨員為主的“虹橋中園守護家園”志願者隊伍,帶領大家奮戰在防疫一線,妻子則做好賢內助,給予充分的溫暖和支持。在小區治理中,黃全龍作為業委會主任,本著“黨建引領,規范建設,破解難題”的精神,做好虹橋中園的“大家長”,在小區垃圾分類、鄰裡驛站建設等工作中出力、出智。在子女教育上,黃全龍言傳身教,將紅色家風傳遞給晚輩,時常告誡兒子,既然穿上了這身警服,就要擔起身上的責任。他們三代同堂,是一個溫馨、有愛、樂於奉獻、讓人羨慕的大家庭。

普陀區

張少伯家庭

特點:孝老愛親,睦鄰友好

華師大四附中熊瑾和先生張少伯相濡以沫32年。生活上,相敬如賓,同舟共濟﹔事業上,攜手比肩,同心協力,營造了融洽和諧的家庭氛圍。2003年7月,熊瑾夫婦來上海發展,那時兩人都快40歲,一切從頭開始,沒有戶口,簡陋狹窄的出租屋,生活工作雙重挑戰,他們攜手面對。他們注重孩子高遠追求、崇高境界的培養,不僅獲市區榮譽幾十次,還在大學期間從軍歷練,嘉獎多次。作為雙方家庭的老大,他們不忘孝敬贍養老人,營造溫馨的大家庭氛圍。十八年來,堅持每隔一兩天問候父母,逢年過節,更是送上滿滿的祝福與禮物。與鄰裡關系友善,和睦相處,發揮職業優勢,主動交流育兒體會,疏導心理問題。他們還積極參加社區、學校的各類“愛心”捐款捐物活動。

何穎家庭

特點:結對帶教,熱心公益

何穎退休前是上海鐵路局乘務員,師從勞模“小扁擔”創始人楊懷遠,先后獲得共和國鐵路楷模、全國勞模、五一勞動獎章、火車頭獎章、上海市勞模等榮譽稱號。他退休不褪色,始終堅持在社區發揮著光和熱。他與機關、學校青年團員和少先隊員結對,傳承紅色基因,幫助萬裡社區青少年成長成才。他任社區黨校和普陀老年宣講團講師,深入社區宣講時事政治。作為香泉居民區自治家園理事會理事,他為小區自治共治、“三駕馬車”(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的有效運轉獻計獻策,親力親為。妻子也是個熱心人,不僅主動陪護肝移植的同事,還幫其申請困難補助。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他的女兒在疫情期間主動取消了去北京的行程,參與所在單位的志願服務,良好的家風滋養著和諧幸福的家庭。

虹口區

董瑞家庭

特點:投身抗疫,接續傳愛

抗疫期間,董瑞在全力投身派出所疫情防控工作之余,向上海援鄂醫療隊捐贈一萬余元生活物資,並在相隔千裡的滬、漢兩地之間拉起一條傳遞愛的保障線。其建起“援漢愛心接力群”,凝聚警營內外各行各業的愛心人士255人,持續為上海援漢的11支醫療隊送去生活必需品和食品,先后共寄送物資9批、價值40余萬元,成為抗疫醫療隊的編外后援團。丈夫陳鋼在此期間出謀劃策,幫助解決了很多物資和運輸問題,並始終是妻子的堅強后盾。疫情趨穩后,董瑞與夢工坊咖啡吧的特殊店員們攜手舉辦數十場愛心活動。她於2020年榮立個人二等功、上海市見義有為(戰疫)先進、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優秀志願者,並入選2020年2月至7月“中國好人榜”。

楊浦區

王淑皎家庭

特點:熱心公益,家風傳承

王淑皎家庭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積極倡導好風尚、好家風、好品德,努力傳播正能量。王淑皎作為楊浦區公益媽媽的一員,堅持多年在社區中開展豐富多彩的親子公益活動,潛移默化地弘揚優良家風,傳承美德,樹立社區新風尚。疫情期間她沖鋒在前,第一時間報名參加社區值守,不論除夕還是休息日,總能看見她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小區各個角落﹔疫情時期,丈夫韓群作為醫療公司的高級培訓專家,夜以繼日為武漢一線醫院提供技術支持﹔兒子韓曉瞳在校品學兼優,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公益活動,參加美術及書法比賽屢次獲獎,並跟隨媽媽定期去新華醫院兒科,為住院的患兒們講故事。

徐衛東家庭

特點:紅色宣講,家風傳承

作為黨團員家庭,徐衛東一家秉持家國觀念,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熱心公益,始終把“向社會傳遞美好”作為生活理念。徐衛東作為“兩新”組織黨支部書記,是公益活動“走讀上海”的核心志願者,並探索創新民間的黨史教育,宣講我黨在上海的斗爭歷史,擔任了街道“四史”教育、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團講師。疫情爆發初期,口罩緊張,徐衛東夫婦多方聯系,購買了1.2萬元醫用外科口罩捐贈給醫院。受家庭影響,兒子徐梓聞從小熱心公益。從小學開始,利用暑假時間,去貴州荔波苗寨小學參與資助和支教活動﹔初中階段,徐梓聞和同學們對雲南龍陵開展了扶貧調研,並發揮特長輔導長寧區特殊學校的學生開展軟式曲棍球運動。

寶山區

沈驍偉家庭

特點:警護之家,共抗疫情

沈驍偉是寶山公安分局盛橋派出所責任區警長,妻子嚴艷是盛橋地段醫院預防保健科護士。2020年隨著疫情的塵囂日上,沈驍偉大年初二便在所內開展值班備勤工作,嚴艷也取消節假休息,提前上崗報到。1月27日,盛橋派出所轄區地段醫院通報,1名居民在居家期間不配合醫護人員上門測量體溫,沈驍偉到達現場時意外發現,現場的護士竟是自己的妻子。經過兩人的耐心勸說,居家隔離的居民終於開門接受了體溫測量,他意識到配合檢測才是真正不給大家添亂,並連聲向這兩位耐心、負責的醫護和民警致謝。測量結束后,沈驍偉與嚴艷互相叮囑一聲“注意安全”后,又急匆匆奔往各自的“戰場”,繼續守護我們的家園。

沈曙家庭

特點:助學幫困,孝老愛親

沈曙一家連續24年默默幫助山西省左權縣麻田鎮東安村的王曉霞順利完成大學學業,並幫助她的母親治療乳腺疾病。在24年的過程中,沈老夫婦一直和王曉霞父母保持書信來往,給予他們精神及生活上的幫助。他的兩個女兒時常給王曉霞郵寄學習材料,給予她學習上的引導。沈家有著良好的家風家訓家教,沈老在社區自治中發揮大作用,是熱心公益之家﹔家人幾乎每人都會一樣樂器,小輩都是學霸,是文化之家﹔作為老黨員熱愛學習,緊跟時事,還是學習之家﹔每周一至周三去市區照顧90多歲的老母親,還與本樓道獨居老人結對,更是孝老愛親之家。

閔行區

許敏家庭

特點:航天伉儷,崗位建功

許敏夫婦相識於航天,也相愛於航天,兩人都是技術線上的“一把能手”。在工作中,兩人時刻銘記航天報國使命,踐行以國為重、無私奉獻的價值觀,相互支持理解,夫妻相攜,共同進步。無數榮譽和光彩的背后飽含著他們的彼此理解和雙方家庭多年的默默付出。由於兩人都承擔了多項航天產品的研制任務,工作中經常加班和出差,他們便商量好,一定要兼顧好工作和生活,親力親為抓好兒子的教育。雙方父母為了能讓子女安心工作,輪流到上海來幫忙照顧孩子。2015年開始,他們資助了2個雲南貧困兒童,經常帶著孩子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為孩子樹立人生的好榜樣。老人通情達理,夫婦倆相互體貼,兒子聰明乖巧,一家人其樂融融。

葉冬蘭家庭

特點:孝老愛親,熱心公益

葉冬蘭是家住閔行區新虹街道的一名外來媳婦,她從2006年開始十多年如一日全身心的照顧癱瘓在床的公婆,用自己的孝道贏得社區居民的好評,也改變了很多人對外來媳婦的偏見。作為活躍在社區的“熱心腸”,她於2011年組建了“愛心媽媽志願團”,得到諸多外來媳婦的積極加入,同時也帶著全家做公益。自2015年她創辦新虹晶晨青少年公益服務中心至今,愛心媽媽團從一開始的5個家庭壯大到150個家庭、323位志願者,志願服務總時長320390個小時。這些年她的公益事業扎根社區的同時,還遍及青海、貴州的多個貧困山區。在葉冬蘭的言傳身教下,一雙兒女也成為了她最堅實的后盾。

嘉定區

陳寬宏家庭

特點:宣講紅色故事,傳承良好家風

陳寬宏家庭是一個幸福相愛的十口之家,全家人愛黨敬黨、樂於奉獻,崇尚文明、互敬互愛。一家人秉持著“愛國愛黨、節儉家榮”的家風家訓,以德治家,譜寫了一曲文明健康的動人樂章。陳寬宏曾是中央辦公廳速記員,在“中南海”紅牆內工作生活十年之久,記錄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大量的講話。退休后他創辦“老陳故事匯”,為村民開講“中南海”的紅色故事,先后撰寫紅色故事40余個章節,涉及文字10萬多字,開設講座200余場,用實際行動詮釋“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的紅色信念。妻子封貴娣一直在背后全心全意支持他,陳老夫婦十分注重家風傳承,兒子兒媳和女兒女婿都自覺踐行老一輩艱苦朴素的優良傳統,並潛移默化地傳遞給下一代。

金山區

吳企忠家庭

特點:志願奉獻,孝老愛親

84歲高齡的吳企忠,是張堰鎮政府機關退休干部,2008年獲評全國“孝親敬老”之星。他銘記黨史黨恩,熱心公益。退休后的他婉拒高薪返聘,組建了老年志願者服務隊,每月到敬老院、陽光之家等為老人和特殊群體提供免費理發、量血壓等服務,有時更是提供上門服務。老伴患有髖骨關節壞死等疾病導致行動不便,高昂的醫藥費也給家庭增加了負擔,面對病痛和困難,他們用堅強和樂觀撐起了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柱”。老吳以“百善孝為先”的家風教育培養子女,子女在各自單位也是公認的先進模范﹔孫女則在小區居委會上班,繼承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近來,喜添一曾孫,四代同堂其樂融融。

鬆江區

李輝家庭

特點:崗位建功,奉獻社會

李輝工作之余創立上海首家法治教育工作室,出版全國首本疫情法治教育中學生讀本,錄制《雲間講“法”》12講登陸學習強國平台﹔《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獲得中組部審核,在浦東干部學院網絡平台,向全國領導干部開放﹔為婦女干部舉辦維權講座,為社工開設《民法典與社工服務》培訓等﹔主講中央電視台《法律講堂》,為全國人民以案說法。丈夫楊首峰為日本京都大學工學碩士,2009年載著生態中國建設情懷回國創業,在生態環境領域精耕細作,作為父親身正為范、引領好家風。在良好家風家教浸染下,孩子學習成績優異。李輝家庭和睦、共同進步,都有愛國熱情和家國情懷。全家人在疫情期間共同創作、錄制、剪輯抗疫公益節目,為社會奉獻家庭力量。

青浦區

費亞雲家庭

特點:雙警家庭,相互扶持

費亞雲是青浦公安分局紀委副書記、監察室主任、副督察長。曾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嘉獎3次。妻子周敏蕾是青浦公安分局香花橋派出所戶籍民警。二人於1996、1997年先后加入公安隊伍,從相識到走進婚姻殿堂,一直並肩奉獻於公安事業。費亞雲一直奮戰在公安一線,加班加點是常事,今年3月份以來,為高質量完成政法隊伍教育整頓任務,他幾乎犧牲了所有的雙休和節假日。妻子周敏蕾兼顧家庭外,工作上也積極進取,曾獲嘉獎、上海市巾幗建功標兵等榮譽稱號。“雙警家庭”的浪漫,在於並肩作戰的牽挂,雖然工作繁忙、聚少離多,但相互理解、扶持,雖有艱辛,但初心不變,夫妻恩愛,用心經營著“小家”的溫馨和睦,用責任守護著“大家”的平安幸福。

奉賢區

顧海林家庭

特點:紅色宣講,熱心公益

顧海林一家鄰裡互助、熱心公益。顧海林先后開創村民學校工作室和老顧嘎訕胡平台,自編教材30余篇,下村宣講黨的政策知識,並培育了一支紅色宣講隊。妻子龔月芳與姐妹們自編自演文藝節目,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倆人主動參加疫情防控,感染了其他家庭一起加入,共克時艱。一雙子女、兩個小家庭也有著不同的故事:兒子顧偉年為公司培養了一批批業務骨干﹔孫女自立自強,成為了一名航空乘務員﹔女兒顧春妮組建了一個雙教師家庭,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女婿致力於傳統美術的傳承與創新,作品曾入選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外甥是一名多才多藝的好少年,曾榮獲國際少兒書畫大賽優勝獎。他們用對生活的熱愛影響著身邊人,書寫著“小家大愛”的動人故事。

崇明區

朱惠琴家庭

特點:退休夫婦,志願奉獻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這是家住新苑小區83號的朱惠琴夫婦的口頭禪。退休后,他倆始終保持一顆“為居民熱情服務的心”,積極參與社區公益活動。新海二村居民區第一個新苑睦鄰點在他家建立,朱惠琴也自願成為睦鄰點的衛生員、聯絡員。疫情面前,他們不顧自身安危,放棄與家人團聚,責無旁貸擔當著宣傳員、測溫員職責。今年,疫苗接種是一件大事,夫妻倆挨家挨戶宣傳免費接種條件、不厭其煩地幫助居民登記接種信息,並志願維護居民乘坐大巴車秩序,提醒居民帶好身份証等。先后榮獲新海鎮“生態文明家庭”“上海市優秀老年志願者”、2020年“海上最美家庭”等稱號。

市級機關

翟華家庭

特點:全家上陣,共同抗疫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發。翟華家庭兩位醫務工作者奮不顧身投入戰斗:翟華,作為醫院防疫工作組組長,帶領團隊全面落實疫情防控工作,守護醫院平安,保障有序復工﹔丈夫王維俊,作為上海第八批援鄂醫療隊員,仁濟“尖刀班”ECMO團隊隊長,帶領團隊赴武漢雷神山醫院負責開展ECMO工作﹔同時,翟華在滬組建康復團隊,遠程支援丈夫,夫妻二人合力幫助氣管切開的新冠患者重獲“新聲”(恢復發聲功能)﹔此外,翟華還帶領團隊圓滿完成上海市第一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康復工作,使患者達到康復目標,順利出院。期間,北大在讀的兒子翟潤天利用所學專長為父親編寫ECMO記錄程序,方便及時記錄與數據分析,默默支持父母的“逆行”。全家人用實際行動書寫著小家大愛的溫暖與感動。

(責編:龔莎、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