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游長寧 | 叮鐺!長寧“鈴鐺博物館”對外開放

位於黃金城道91號的鈴鐺博物館內,收藏家葉堅華精挑細選的1000余個鈴鐺在這裡安下了家,一段人與鈴鐺的“傳奇”在此靜靜地綻放。
踏上青石台階,走過藤蔓掩映,曲徑通幽處,古色古香、靈氣乍現的鈴鐺博物館現於眼前。
走進博物館,迎上前來的,便是這1000余個鈴鐺的主人——葉堅華。沒有過多的客套和寒暄,葉堅華直入主題,向我們講述起他和這些鈴鐺的故事。
說起收藏鈴鐺,28年前的葉堅華只是“偶然而至”。
1994年初,葉堅華到美國出差,在參觀費城獨立戰爭紀念館時,看到館內陳列著刻有《獨立宣言》美國獨立戰爭紀念鐘。葉堅華對美國獨立戰爭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看到紀念館中有按獨立戰爭紀念鐘縮小后,制作成旅游紀念品出售的鈴鐺,便買下一個收藏紀念。而這個美國獨立鐘仿制紀念鈴鐺,既是他收藏的第一個鈴鐺,也打開了他的鈴鐺收藏之門。
從此,葉堅華不僅在鈴鐺收藏的道路上步履堅定,且將鈴鐺文化融入心中。
“《詩·周頌》中便有‘龍膝揚揚,和鈴央央’之句,表現軍旅之氣勢。中國古代每遇大祭祀,即‘鳴鈴以應雞人’。”提到鈴鐺的歷史,葉堅華滔滔不絕,“新石器時代中后期,黃河中下游流域開始已有銅鈴存在,一般被認為是某種祭祀中使用的器具。”
對於收藏的4200多個鈴鐺,葉堅華還根據其形狀、材質等的不同,將其分為銅制系列、擊打系列、葫蘆系列、冠帽系列、宗教系列、景泰藍系列、長柄銅系列、樂器系列等。
與葉堅華漫步在鈴鐺博物館,從他的手中接過一個個鈴鐺輕輕搖動,或清脆,或厚重,或明朗,或低沉,心緒也與這些鈴音“共振”起來。
搖動“駝馬鈴”,仿佛可以隨著鈴聲穿越千年,與古代沙漠商隊共同感受絲綢之路跋涉的艱辛﹔敲響乾隆年間鑄造的“鐵鐘”,似乎依然能夠聽到鐘主人何氏“保合家人丁平善”的虔誠祈福﹔神秘的泰米爾鈴的背后,則是古老印度教文化的“縮影”……
與鈴鐺,葉堅華或不期而遇,或幾經波折,或煙波渺渺大海撈針,或舟車輾轉千裡相贈。近幾年,他還利用3D打印技術,創新制作世界上首個3D打印的陶瓷鈴鐺。鈴鐺中蘊藏的造型學、美術學、音響學、文字學、冶煉學等,常常觸動葉堅華不斷去汲取相關知識。“許多鈴鐺都有它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傳奇故事。”葉堅華說,他尤其偏愛那些“有故事”的鈴鐺。
“傳說藥王孫思邈上山採藥,路上突遇一隻老虎。奇怪的是這隻老虎並沒有向他扑來,反而張大著嘴蹲在地上,以憂傷的眼神注視著藥王,似乎是在乞求什麼,並不停地輕輕擺動著腦袋。藥王緩緩地接近老虎,最終看見一塊碩大的動物骨頭深深地扎入了這頭老虎的咽喉。如何才能幫老虎解決痛苦且自己不受傷害呢?藥王靈機一動,取下扁擔上的銅環並將它撐住老虎的嘴,並將手從銅環中央穿過伸入老虎口中,迅速拔出骨頭並為傷口抹上藥膏。當孫思邈取走了虎口中的銅環后,老虎不住地點頭感謝。”這個故事被葉堅華講述得繪聲繪色,“從那以后,銅環被改造成一個手搖鈴,成為採藥行醫的標志。這就是‘虎撐’的由來。”
在葉堅華的收藏中,材質優良,造型不俗的鈴鐺不在少數,可在一個看似不起眼的鈴鐺前,葉堅華停了下來,他拿起這個灰白色的鈴鐺,為記者娓娓道來。
“這是一個英國二戰時期的古董紀念鈴鐺,是1939年用德國墜落戰機的部分機體制作而成的。鈴鐺頂端把手處刻有代表勝利的‘V’字樣,鈴身上有丘吉爾、斯大林、羅斯福三大偉人頭像。鈴邊刻印有:CAST WITH METAL FROM GERMAN AIRCRAFT DESTROYED OVER BRITAIN 1939-1945 RAF BENEVOLENT FUND。意思是:此鈴鐺是用德國戰機在英國領空墜毀后的殘骸制作,皇家空軍基金提供。”
葉堅華還從國外的古董市場收到過近30個清中期以后,由中國出口到國外去的景泰藍鈴鐺。其中一組銅胎畫琺琅鈴鐺造型優美,色彩清麗,是清朝末年出口海外的商品。“這也可能是我國出口海外最早的一批鈴鐺,我很幸運,可以令這些距今100年左右的琺琅鈴鐺回歸故裡。”
如今,葉堅華的鈴鐺收藏已經走進了第28個年頭了。在他的藏品中,有中國古代鈴鐺500個,中國近現代鈴鐺1500個,國外近現代鈴鐺2200個,合計有4200個,包含了3800多個不同的種類。
“收藏鈴鐺的過程,也是傳播鈴鐺文化的過程。鈴鐺的形狀特點是圓。圓,象征著勝利、團結、權力、祥和,中國歷代崇尚惟圓是大、惟圓是美。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希望鈴鐺文化能夠被更多人了解和認同。”這便是葉堅華最大的心願。
鈴鐺博物館
地址:黃金城道91號
開放時間:周一~周日,10:00~18:00
防疫提示
進入博物館須佩戴口罩,出示隨申碼及測量體溫。
(來源:上海長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