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美食| 健康

人人稱贊的“南翔饅頭”,名稱是怎麼由來的?

2021年09月30日10:48 | 來源:東方網
小字號
原標題:人人稱贊的“南翔饅頭”,名稱是怎麼由來的?

自古,南翔就有“銀南翔”和“小小南翔賽蘇城”的美譽,更是南翔小籠饅頭的發源地。說起“南翔小籠”,它有什麼特點?又是誰發明的?

由上海市婦女聯合會指導,上海市三八紅旗手聯誼會主辦的“與巾幗大咖同頻文化盛宴”第三站9月29日走進了有著1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鎮“南翔老街”。記者整理了一波“南翔小籠知多少”,帶你品小籠饅頭的前世今生。

問“南翔小籠”名稱的由來?

答:南翔是發源地,小籠所用的面粉是不經過發酵,而是手工揉搓而成,所以俗稱“緊酵饅頭”﹔南翔小籠吃起來滿口湯汁,故有“湯包”之稱﹔因為它是用小籠蒸的,人稱“小籠”、“小籠包”或者“小籠饅頭”﹔還有人因為它的肉餡特別大,稱它為“大肉饅頭”或“大饅頭”﹔清末,小籠傳進上海灘,為區別於其他地方的饅頭,專業稱“翔式饅頭”,市民即直呼“南翔饅頭”。

問:南翔饅頭的特點是什麼?

答:皮薄、餡豐、汁多、味鮮、形美。

問:小籠饅頭是什麼時候發明的?發明者又是誰呢?

答:南翔小籠,是南翔鎮的傳統特產,系日華軒店主黃明賢所創。日華軒是清同治年間開設,1871年父故子接,他和點心師陳和共同研發出南翔小籠饅頭。

問:黃明賢和陳和的改革創新體現在哪裡?

答:首先,把一兩一隻的大饅頭改做一兩十隻的小饅頭﹔其次,面粉不發酵,改成用清水和面,要揉得起勁發軔﹔做出來的面皮薄,呈半透明狀,有彈性﹔第三,肉餡要精肥適度,拌入用母雞熬煮的肉皮凍,每隻小籠饅頭餡重約三錢,做到餡豐、汁多、味鮮﹔最后,要求外形美觀如荸薺,有十幾道襉紋。它的收口處則宛如鯽魚張開的嘴唇,精巧玲瓏的造型、生動、美觀而舒心,彰顯了精湛的手工工藝。

問:城隍廟裡的南翔饅頭店的前生是什麼?

答:光緒廿六年(公元1900年}黃明賢的徒弟,吳翔升帶著貼心的趙秋榮師傅來上海老城廂,在城隍廟內開了一家專門制作經營小籠饅頭的店,取名“長興樓”,當時盛況空前,出現供不應求搶購踩踏的狀況,成為市民百姓歡迎的美點。

問:南翔小籠和哪些歷史名人有著不解之緣?

答:清末,耆宿王韜、變法改良的梁啟超、國民黨元老於佑任、革命家秋瑾、陳其美、女作家張愛玲、國際友人羅素、蕭伯納和卓別林等對南翔小籠贊譽有加﹔張愛玲稱它為“靈秀之物”。羅素吃著小籠包,不由翹起大拇指。蕭伯納覺得很別致,稱它們像一件件小工藝品,並說:“中西方的美食應該多交流呀!”卓別林和高黛來到城隍廟吃南翔小籠,不料湯汁猛地噴出來,濺到坐在對面的高黛臉上,在場者見狀,都哈哈大笑,一時成為街頭巷尾的笑談資料。至於秋瑾利用小籠智解革命危機,陳其美急救長興樓老板的義舉,均成為南翔小籠史上的佳話。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加拿大前總督雷蒙·約蒂·納蒂莘、笑星周柏春、歌星莫文蔚、球星姚明等都對小籠情有獨鐘。

問:解放后南翔小籠的發展又是如何的?

答:解放后,隨著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南翔小籠迅速遍及全國大中城市,甚至走進了人民大會堂,擺上國宴的餐桌,招待外國元首和國賓,成了中外國際交往,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美食大使”。

問:改革開放后,南翔小籠在世界餐飲舞台上有著怎麼的精彩表現?

答:改革開放后,隨著速凍食品的興起,南翔小籠已從手工制作走向流水線批量生產。不僅走進了千家萬戶,還打入了國際市場。從1981年起,遠銷中國港澳、日本和東南亞等地。近年來在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凡有上海人的地方,基本上都有南翔饅頭店。南翔小籠在獨立掌握知識產權的前提下,大踏步地走上世界餐飲舞台。

(責編:嚴遠、韓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