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社區食堂在鬆江全區“落地開花”成為居民們的“心頭好”

2021年09月03日15:20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社區食堂在鬆江全區“落地開花”成為居民們的“心頭好”

  提起“食堂”,很多人會回想起學生時代那個地位僅次於教室和寢室的地方,僅需十來塊錢,就能有葷有素吃到飽。現如今,食堂已經不再只是學生和上班族的專享福利。在鬆江,一家又一家社區食堂相繼開張,價格實惠、菜品豐富,受到了越來越多居民的歡迎。

  相比社會餐飲,社區食堂是具有公益屬性的餐飲服務項目,服務保障社區65周歲以上老年人的就餐需求是重點。對外開放的社區食堂有周邊小區居民這一固定客群,但也不限於這一客群,一些社區食堂的服務半徑不僅覆蓋了周邊好幾個社區,甚至因爆款產品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店”。截至去年底,鬆江全區已建成14個社區食堂和69個社區老年助餐點,日供餐能力達到了8500客。

  今年6月,岳陽街道、中山街道社區食堂相繼開張,開放式的明檔廚房、色香味俱佳的各式菜肴、洋氣又清新的裝修讓這兩家社區食堂一開張就“火”了。

  環境舒適 結算智能

  岳陽居民相約“網紅”社區食堂

  今年6月,作為岳陽街道重點實事工程之一,位於人民北路與榮樂中路交界處的岳陽社區食堂一開業就受到了市民熱捧,質優價廉、豐富多樣的菜品,加上干淨舒適的就餐環境,讓這裡一度成為周邊社區的“網紅”餐廳。

  早餐6:30—8:30,中餐10:30—12:30,晚餐16:30—18:30,考慮到周邊社區居民和企業員工的用餐需求,除周六周日供應早餐和午餐外,食堂在工作日均供應早中晚三餐。上午十點半,陸陸續續就有不少市民掐著點趕來用餐,食堂大廳不一會兒就熱鬧起來。市民們在取餐區有序排隊,隨著隊伍向前走,一路挑選自己愛吃的菜肴。豆漿、油條、花卷、包子,按照鬆江居民的口味,食堂早餐主要供應這類傳統點心。午餐和晚餐以本幫菜為主,大葷10元左右,小葷6元,蔬菜3元,米飯1元暢吃。岳陽社區食堂的經營方負責人倪成軍介紹,除了家常菜,食堂還專門設置了熟食點心間,會提供鬆江本地特色鹵味,如脆皮咸雞、挂汁老五香牛肉,還有條頭糕、鵝頭頸、鬆江米糕等傳統手工點心,十分受居民歡迎。

  取完餐就是結算區,那裡放置了兩台智能結算機。居民們隻要將手中的托盤放到設備的結算平台上,屏幕上就會立即顯示需要支付的金額和明細。原來,系統通過掃描碗碟形狀,就可以搜索到對應價格,加和后生成付款碼。居民可以選擇刷卡或者使用手機掃碼支付,最快隻需10秒鐘就可以完成結算流程。老年人持卡結算還可享受就餐補貼,65周歲以上的每天最高可享受2元補貼,80周歲以上的每天最高可享受4元補貼。

  “我們鼓勵大家使用無現金支付,一來是節省等待時間,二來是出於衛生考慮。”工作人員介紹道。不過在智能結算區旁邊,依然保留了傳統的現金結算區,主要是考慮不會使用移動支付的老年群體。岳陽居民老年人居多,社區食堂的運營從老年人的角度,做了不少調整,除了結算方式可選擇外,部分菜品的口感會偏軟糯一點。下一階段,社區食堂還將提供為老助餐服務,為不方便外出的老人送餐上門。

  完成結算后落座,超大的就餐區,既有10人座的圓桌,也有4人座的方桌,可同時容納300人。“我們幾個老姐妹今天是相約一起來的,4個人吃了六十幾塊錢,這個價格外面飯店肯定不夠。”她們面前放著洋蔥牛肉、茭白肉絲等四五個菜,主食點了肉饅頭,據說也是這裡的名點。食堂介紹,試運營后會承接宴會項目,這些大桌就是為此准備的,今后市民有舉辦家宴的需求時,又多了一個選擇。

  合理膳食 守護健康

  中山街道社區食堂便民惠民

  同樣,位於中山幸福裡的中山街道社區食堂也剛正式營業不久,受到了中山街道居民的歡迎。社區食堂位於幸福裡大樓一層,每天供應早中晚三餐。

  聽說社區食堂營業了,天虹三村居民江先生第一時間來就餐:“太方便了,我從家步行5分鐘便可達到食堂,這裡環境很好,菜燒得也比較清淡,味道不錯,價格也不高,很適合我們老年人。”

  方便、健康,是許多老年居民的需求,對於一些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基礎性疾病的老年人,更加關注社區食堂菜品的營養搭配。今年70歲的居民李阿姨就患有糖尿病,平日在家做菜時特別注意,來到食堂發現,這裡的菜品搭配豐富,她可盡情選擇,口味也比較清淡,讓她十分滿意。

  據食堂負責人孫林強介紹,考慮到來社區食堂就餐的大部分為上了年紀的居民,易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基礎性疾病,中山街道社區食堂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每天的膳食搭配不少於12種,每周攝入不少於25種食材,盡量避免含有過多飽和脂肪酸、膽固醇及高鈉的食物,確保膳食搭配營養均衡。孫林強透露,接下來,食堂還會進一步開展調研,根據居民需求增加菜肴的品種。

  一些年輕居民聽說有了社區食堂,也紛紛來體驗。同樣是替代日常做飯需求,社區食堂比外賣又多了一定的社交功能。“隔壁鄰居、社區熟人、公司同事,三五個人相聚食堂用餐聊天,比吃外賣要熱鬧多了。”住在附近的居民盧女士帶著五歲的女兒來食堂吃午飯,她表示,以后中午不用自己開火了,社區食堂就是自家飯堂。

  “吃得放心”是居民們選擇社區食堂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食堂所有工作人員持証上崗,而且嚴把採購關和加工關,所有原材料都從具備資質的品牌供應商處採購。每餐、每樣食品都由專人負責留樣48小時,餐廳內配備了消毒設備,嚴格落實餐具清洗消毒制度,食堂所開展的食品安全相關指標檢測結果也完全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做優為老助餐服務

  讓老人享受“舌尖上”的幸福

  社區食堂為何一開張就“火”?滿足老年人就餐需求是首要因素。截至去年底,鬆江區60歲以上戶籍老人達到了20.1萬,佔戶籍人口總數的29.8%,老年人的助餐服務需求凸顯。為了緩解社區長者用餐難問題,鬆江區聚焦“食”的建設,重點打造社區長者食堂,構建布局均衡的老年助餐服務體系,確保助餐服務供客能力達到65歲以上戶籍老年人的5%,為老年人創造更高品質的幸福生活。

  在社區食堂裡,能看到不少獨自前來就餐的老人,端著菜盤找個清靜角落,一個人享受美食﹔也有老夫妻倆一起來吃飯,多選幾個菜,吃不完打包帶走,將晚餐一並解決。他們在選完菜品后,隻需拿出敬老卡一刷,很快就能完成結算,並且能享受優惠。這是鬆江區開展智慧為老助餐建設的成果之一,通過為老助餐管理平台,實現敬老卡全區一卡通刷、一卡通吃、一卡通算。現在,全區有將近8500名老人進入結算系統,平均每天有2500多名老人享受助餐服務。而在部分條件成熟的社區長者食堂,鬆江還試點了自助稱量結算、自動營養分析、刷臉結算、機器人收盤等智能用餐場景,提升社區老年助餐服務的多樣性和便利性。目前,九裡亭街道社區長者食堂已經完成部分場景建設,泖港鎮黃橋社區長者食堂正在建設之中。

  目前,鬆江鼓勵各街鎮大力開展老年助餐場所建設,明確每個街鎮需建設1—2個供餐能力在150客/餐以上的社區長者食堂,建成后交由第三方專業機構運營。增加和穩定客流還需從服務入手,社區食堂的客群以老年人為主,因此各項服務往往需要符合老年人的生活習慣。比如,在服務好社會人群的基礎上開發老年餐菜單和老年營養食譜,制定適合老年人口味的套餐,開發非就餐時段的功能等。“一些老年人曾向食堂反映自己有高血壓、高血糖等疾病,需要吃得清淡一些,因此我們在每日的菜單制定上也會有意考慮這一方面,保証食堂供應的菜品能夠照顧到各類群體。”方鬆社區食堂負責人表示,食堂還不斷完善助餐配送功能,依托社區為老服務組織、志願者等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務,就是希望做好各方面的細節,讓社區食堂能夠實現“微利但可持續”運營。

  為了提升為老助餐的社會參與度,鬆江還將支持有資質、有信譽、有愛心的社會餐飲企業在服務場所設置“老年餐桌”,為老年人提供價格優惠、品種多樣的老年餐。同時,大力推進養老機構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融合發展,鼓勵養老機構“破圍牆、增功能”,發揮養老機構的溢出效應,向周邊社區老年人開放食堂,並提供上門送餐服務。

  社區食堂事關民生,承載著社區老人、附近上班族的現實需求。鬆江區委副書記、區長李謙表示,鬆江將進一步增加社區食堂數量,提升日供餐能力,豐富菜品,做成家裡面的味道,進一步提高配送能力,滿足群眾需求。預計到今年底,鬆江將再建成8個社區食堂,到2022年底再建成3個,爭取全區社區食堂總數達到25個。

(責編:嚴遠、韓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