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警方建涉詐網址“黑名單” 共筑安全防線遏制受害群體年輕化

受害群體呈現年輕化趨勢,離不開電信網絡詐騙高發這一大環境。“電信網絡詐騙團伙專業化程度高,暴露風險小,收益大。”在上海市公安局刑偵總隊九支隊接警處置大隊大隊長吳強看來,盡管公安機關的打擊力度不斷加大,但詐騙分子並沒有因此轉行或退隱,而是把窩點轉移至境外,極大提高警方的偵查難度和成本。
公民個人信息泄露,也是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多發的原因之一。“犯罪分子在開展詐騙之前就已掌握受害人個人信息,受害人對騙子卻一無所知。”吳強說,這容易造成受害人的恐慌,進而掉入詐騙分子精心設計的圈套。同時,大量實名電話卡、銀行卡的非法交易鏈條,也為詐騙團伙實施犯罪和逃避打擊提供了支持。此外,詐騙犯罪團伙的行騙手段不斷翻新,詐騙方式層出不窮。
面對這些挑戰,警方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的力度和決心不斷加大。今年1月至7月,上海電信網絡詐騙既遂案件數下降3%、破案數上升35.7%,直接挽回或避免經濟損失7.4億余元,有效遏制此類犯罪的高發勢頭。那麼,如何遏制電信網絡詐騙受害群體年輕化的勢頭?
被騙后,輔導員專門找過丁輝,安慰之余也問過他:學校不是經常組織宣傳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內容嗎?但丁輝認為,他接觸的反詐宣傳更多是一句句口號,“大家聽過就算了,不會真正去理解”。
上海某高校一名輔導員說,反詐教育是校園安全教育的重要內容,形式也很豐富,比如邀請民警舉辦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安全講座,組織社團演繹融合最新詐騙手法的話劇等,“但大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並不高”。反而是身邊同學被騙的真實案例,更能引起關注和重視。這名輔導員說,他將學生真實遭遇的詐騙案例,隱去個人信息后發到班級微信群,“大家的關注和討論積極很多”。
專業人士指出,在各類電信網絡詐騙防范宣傳活動中,被宣傳對象多為老年人。在防范宣傳和安全教育方面,要有針對性地提高年輕群體的參與度和接受度,提升他們對詐騙信息的甄別和屏蔽能力。
為適應年輕群體的需求,警方也不斷加強技術攻關和科技運用。今年3月,由公安部刑事偵查局組織開發的“國家反詐中心”App上線。當用戶收到疑似詐騙分子的來電、短信,或收到可疑網址、App下載鏈接時,這款應用可智能識別並預警。針對日益多發的網絡詐騙,上海警方已建立涉詐網址“黑名單”,屏蔽各類含有詐騙信息的網站,切斷詐騙路徑。同時緊盯詐騙犯罪動向,動態搭建預警數據模型,織密預警勸阻保護網,及時發現並勸阻潛在被害人。
“政府部門、學校、家庭和社會,應共同筑起一道安全防線。”專業人士稱,學校和家長要幫助未成年人、在校學生培養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識和甄別能力,相關部門要提升治理力度,規范網絡信息推送,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遏制電信網絡違法犯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