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上海援藏:比珠峰更高的是信仰

2021年08月20日11:40 | 來源:新民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上海援藏:比珠峰更高的是信仰

圖說:日喀則市人民醫院。本文照片均為 新民晚報記者陳夢澤 攝

趙堅醫生犧牲時,進藏僅16天。

今年2月25日,上海第九批援藏干部趙堅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表彰名單上,名字外的黑框,讓妻子淚如泉涌。

進藏第4天,趙堅就接下了第八批援藏干部留下的線索,為一位藏族小女孩的先天性心臟病奔波。誰能想到,治療方案最終確定時,噩耗也突然傳來——2019年7月30日,進藏后一直沒有好好休整的他,因強烈高反誘發疾病,搶救無效,因公殉職。

上海,平均海拔4米﹔西藏日喀則,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1千倍高度攀升,26年接力奔赴,有一群人,始終用奉獻詮釋信仰與忠誠。“100-1”沒有讓上海援藏干部退縮。他們也會擔心,他們相互激勵,他們更加明白,什麼是援藏精神。

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際,記者遠赴日喀則,走近那些“缺氧不缺精神”的上海援藏干部。

圖說:上海醫生援藏

一、“辮子”醫生

日喀則市人民醫院的手術台旁,制氧機接出兩根軟管,一根連著病人,另一根卻是給醫生用的。

援藏兩年多來,樂飛醫生已經習慣了做手術時,和躺在台上的病人同時吸氧。“有一次接急診,走快了沒拿氧氣管,結果正常情況下半小時可以完成的手術,愣是做了一個半小時,反應力判斷力都受到影響。從那以后,為了對病人負責,我們每次做手術都要吸氧。”說話間,淺綠色的軟管垂在樂飛的腦后,一動一晃,“當地人叫我們‘辮子醫生’。”

2019年7月,上海第九批援藏干部進藏。來自瑞金醫院的外科醫生樂飛,是上海市“組團式”醫療援藏工作隊副領隊,派任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副院長。

沒有進過藏的人,單憑文字描述,很難理解高原反應的那種痛苦:喘不過氣,心跳加速,口干舌燥,伴隨著頭疼欲裂,甚至惡心干嘔……

上海援藏醫生何大可剛上班第二天,就遇到一名膿毒症的瀕危患兒。小女孩隻有1歲多,當時她的父親已經同意放棄搶救,何大可堅持要再試一下。奮力搶救4小時后,孩子最終還是離開了。精疲力竭的何大可卻突發心律失常,不得不住院治療。

坐在記者面前時,口罩后的何大可面帶微笑,很難想象當初他血脈僨張的樣子。隻有當他講起那次搶救時,那始終充滿遺憾惋惜的語氣,才讓人感受到他的一絲執著。

“如果這裡有兒童ICU,可能結果就會不一樣。”這一點何大可反復提起。“所以我一直在推動這邊建立兒童重症監護病房,不行的話,至少也要有兒童重症監護系統。不過,現在還在努力。”

藏語裡,“安吉”是醫生的意思,“拉”表示尊敬。在日喀則,像趙堅、樂飛、何大可這樣,一批批有“辮子”的安吉拉們從上海遠道而來,宛如身披白袍的戰士,忘我救治病人,也將先進技術和治療理念留在當地。

樂飛告訴記者,他至今記得,進藏第4天,上海市“組團式”醫療援藏工作隊領隊、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萬興旺帶著他與趙堅,去看望當時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情形。

“我以前從沒見過那樣的房子,是用土堆成的,牆上還糊著牛糞。”在那座房子裡,父親尼瑪頓珠和女兒小卓瑪都患有心臟病。尼瑪頓珠曾經做過開胸手術,至今需要持續用藥。孩子這麼小,受得住嗎?小卓瑪的家人滿心擔憂。趙堅是上海市兒童醫院心內科主治醫師,他反復奔波,先后3次診療,為小卓瑪制定了最好的救治方案:通過腿部微創修復心臟瓣膜。

小卓瑪一家萬分欣喜。誰能料想,沒過幾天,趙堅就因為劇烈的高原反應殉職了。身邊同伴突然離開,震驚與悲傷之后,追思會上,大家做了一個共同的決定——把趙堅醫生未竟的事業繼續做下去,就從小卓瑪開始。那年10月,小卓瑪在上海成功得到救治。

“安吉拉!”前些天,樂飛和記者來到小卓瑪家中探望,小姑娘一見樂飛就露出燦爛的笑容,已經徹底擺脫先心病陰影的她能跑能跳,與健康孩子別無二致。

有一個細節,樂飛始終難忘。那是此前他帶著小卓瑪在上海參加慈善晚會,“當時現場擺著趙堅的照片,她一下子就認出了這個叔叔,其實孩子與趙堅隻見過3面。”當天,小卓瑪要走了樂飛的黨員徽章,開心地別在胸前,向大家炫耀。“年幼的她可能不知道這是什麼,她隻知道,那些幫助她的叔叔阿姨們,都別著這枚徽章——剛剛修復好的幼小心臟裡,已經埋下了這樣的種子。”

直到今天,樂飛和小卓瑪的父親,始終保持著密切溝通。每天早晨,樂飛收到的第一條微信總是來自尼瑪頓珠。“我就像他的家庭醫生,他每天給我發血壓計照片,我幫他精准調節用藥劑量。”聊天記錄裡,接近800張圖片,無聲見証著兩個男人間的一段友誼。

趙堅醫生犧牲兩年后,今年7月31日一早,尼瑪頓珠在朋友圈發了一張他在上海治療時的照片。他的漢語不好,這是一條沒有文字的朋友圈,但是樂飛看懂了,也在第一時間轉給了能看懂的所有人。

有犧牲,更有傳承。“援藏精神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接力。”樂飛這樣描述,“一個人和一個人的接力,一個團隊和一個團隊的接力,一批人和一批人的接力。”

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工作了18年的當地醫生王豆對此深有感觸。曾到上海進修過兩次的她,親身體驗了臨床專家手把手教導的“特殊待遇”,也經歷了醫院內鏡中心從無到有的變化。

有一回凌晨3時接到急診,她習慣性向“師傅”、上海“組團式”醫療援藏工作隊隊員張震求助。“其實她的水平已經達到了,隻不過心裡沒底。我告訴她,你放心地做,我這就過來。”趕到醫院的張震沒有進手術室,而是坐在樓下靜靜等待,王豆也沒有再聯系他。差不多接近6時,張震給她打了電話。

“王豆說,張老師,我以為你睡著了。”如張震預料的那樣,手術一切順利。“這樣特別好。”

8月15日,張震這批援藏醫生返回上海,但“組團式”醫療援藏依然繼續。“我和下一批進藏的醫生交接過了,需要帶什麼設備,這次攻克什麼難題。”張震說,“這是一茬接著一茬要干下去的事。”

今天的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在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的推動下,中國胸壁外科聯盟西藏地區聯盟、卒中中心、創傷中心先后揭牌。今年公布的2019年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國家監測考核結果中,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在全國排名上升了225名,在西藏自治區1+7“組團式”援藏醫院中名列第二。

圖說: 今年8月,精心設計的“雪域高原英雄筆”面世

二、創業“英雄”

一支鋼筆,兩個筆頭。一隻書寫漢字,一隻書寫藏文,漢藏文化元素的融合,可謂匠心獨運。

8月17日,在西藏拉薩的拉薩飯店。這款紀念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寓意“書寫中華民族共同體新篇章”的“雪域高原英雄筆”一經亮相,吸引了眾人目光。

日喀則,江孜縣,創客咖啡館。40歲的藏族婦女德吉坐在椅子上,有些局促和沉默。隻有小學文化的她,對漢語隻能聽不能說,需要靠翻譯才能與記者交流。

但當講起“雪域高原英雄筆”誕生背后“英雄惜英雄”的故事時,她的眼睛亮了,語速也快了,藏語中夾雜著漢語發音,聽得出“援藏干部”“上海”等字眼。

鋼筆的故事,就是德吉的故事,也是上海援藏干部想方設法帶領藏族青年創業的故事。

德吉的人生堪稱勵志。她從小家境貧寒,沒上過什麼學,曾是當地一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因為文化程度不高,找不到什麼正式工作,她四處打工,還給人當過保姆。

令人欽佩的是,生活沒有壓垮這位堅韌的女性。德吉用打工攢的錢,開始了艱難的創業。因為吃夠了沒文化的苦,她的創業都與文化有關。開書店、賣文具,錢還沒掙到多少,她就開始資助貧困學生,為大學生解決就業崗位。最艱難時,她不惜抵押房子,借錢發工資。

2020年6月19日。在上海援藏干部的幫助下,江孜縣成立了農牧民合作社協會、農牧民合作社指導服務中心和大學生創業指導服務中心,三塊牌子,一個辦公地址,當地人稱之為“兩中心一協會”。

“當時聽說這個消息,感到像烏雲裡看到了太陽。”正處於創業瓶頸的德吉上門求助,找到了負責人央吉。聽完了德吉的故事,尤其是聽說她自己創業艱難,卻先后給貧困學生捐款近37萬元時,央吉動容了。

33歲的央吉是江孜縣團委書記,特別重視青年創業的她,把自己的辦公地點也搬到了“兩中心一協會”,成了帶領大家創業的“頭雁”。2020年6月19日,是“兩中心一協會”成立的日子,也是央吉的生日。“定在這一天,是希望今后每個生日,都和創業者們一起度過。”

中心成立不久,上海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領隊、日喀則市委副書記孟文海前來調研。聽了德吉的故事,孟文海十分感動,他告訴大家,上海著名民族品牌英雄鋼筆的創始人中也有一位女性,同樣文化程度不高,但卻用努力奮斗闖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從英雄筆,聊到“英雄城”。眾所周知,1904年,英帝國主義侵略西藏,江孜人民浴血衛國,譜寫了一曲英勇悲壯的愛國主義贊歌,江孜從此以“英雄城”聞名中外。聊著聊著,對創業者的激勵,變成了對創業的頭腦風暴,一個“金點子”跳了出來——上海有英雄筆,江孜是英雄城,有沒有可能合作?

孟文海馬上牽線搭橋,促成了上海英雄金筆廠和江孜縣措吉百瑪文化有限公司的合作,后者就是德吉的創業公司。

點子好,要落地並不容易。央吉帶著德吉來到上海,與英雄金筆廠對接。藏文筆的筆尖是有講究的,要有傾斜度,而且寬度也不盡相同,僅學生用筆,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寬度都不一樣,如何設計頗費心思。

央吉和德吉都沒有這方面的專業背景。關鍵時候,又是援藏干部們幫忙,找到上海共康學校的藏文老師,前往英雄金筆廠協助藏文筆的筆尖設計。此后,在各方幫助下,央吉和德吉又請到西藏文化協會副會長丹增一同前往上海,參與設計研發。

一次次對接中,德吉感受到來自社會各界尤其是上海各方對她的無私幫助。“特別溫暖,特別感動。”德吉記得,第一次去英雄金筆廠時,她連英雄筆是什麼樣都不知道。她專門跑到南京路,想買一支英雄鋼筆研究一下。

基本不會說漢語的她,硬著頭皮找到街邊的一位女民警求助,女民警非常熱情,連比劃帶猜,竟然弄懂了德吉的意思,帶著她一連跑了好幾家店,最終幫她買到了筆,完成了任務。

今年8月,精心設計的“雪域高原英雄筆”終於面世。70周年紀念的圖案,通過獨特的壓制方式精刻在筆頭上,凸顯紀念主題﹔筆帽採用吉祥結圖案,寓意西藏人民解放后生活吉祥如意﹔筆夾鐫刻五角星和青稞麥穗,頂端呈箭矢形,寓意舉國上下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在上海援藏聯絡組等各方努力下,這支“英雄們”攜手打造的“雪域高原英雄筆”成為大慶專用筆。

“這是億萬分之一的機會,卻落到了我的身上。”德吉一直用這句話表達自己的激動和感激。雖然直到今天,德吉還叫不出孟文海的名字,但她始終記得,那位花白頭發的領導對她的關心幫助,“就像是上天把他派到了我的身邊。”

德吉不止一次向記者回憶上海出差時,她和央吉從酒店24樓往下望的情形。從來沒有住過這麼高樓層的她一直感嘆:上海太大了。其實,上海面積可能還比不上日喀則下面的一個縣,但上海的繁華、上海人的胸襟,令她震撼。

“央吉對我開玩笑地說,今后你就要當大老板了。但我知道,不管未來能走多遠,我都不會忘記上海援藏的幫助,也不會忘記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上海援藏干部、江孜縣委常務副書記張毅告訴記者,后脫貧攻堅時代,如何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尤其是激發當地百姓的內生動力,從扶貧到扶智,一直是上海援藏干部思考的問題。

據張毅介紹,在援藏干部牽線搭橋下,除了德吉的措吉百瑪公司,今年7月底,創業基地孵化的多個項目如創客咖啡、鯤鵬廣告、塔匹園林等,都在上海與多家企業簽約達成了合作協議。

圖說:十輛上海捐贈的房車錯落排列在房車營地

三、珠峰小鎮

從日喀則定日縣城到扎西宗鄉,1個多小時的山路,不僅要跨越海拔5200多米的山口,還要經受“珠峰108道拐”的“催吐”考驗。

在加吾拉山口觀景台,可以看到108道拐的全貌——全是回頭彎,呈螺旋式整齊排列,老司機都會看得頭皮發麻。都說“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108道拐算是為這句話做了很好的注解。

8月初,記者前往扎西宗鄉採訪。一路上汽車在彎道上顛來倒去,讓人深刻體會到了什麼叫“器官在左、身體在右”。這樣的路,上海援藏干部兩三天就要走一次,隻因路的那頭有一座上海援建的“珠峰小鎮”。

初到“珠峰小鎮”,上海援藏干部、定日縣委常務副書記李肖輝作為“導游”,一開口說的竟然是“垃圾分類”,讓人不禁感嘆:上海人連援藏都自帶上海風。

李肖輝將記者帶到一處即將竣工的建筑前,告訴記者,這是“珠峰小鎮”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中轉處理項目。而在小鎮的另一端,一個污水處理廠也正在建設。

據李肖輝介紹,扎西宗鄉有7500多藏民定居,珠峰每年的游客也不斷攀升,已經突破12萬人,這都給生態環境帶來極大壓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於西藏來說,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這一切都需要把生態環保放在第一位。”

站在“珠峰小鎮”入口處,一條筆直的大道將小鎮一分為二,右邊是上海援建的小鎮主體,包括商業街廣場、登山體驗館、自駕游房車營地、酒店等,大多已經竣工開始內部裝修。

左邊則是當地村民自己修建的房屋、商鋪。李肖輝告訴記者,村民們起初對“珠峰小鎮”項目並不熱衷,等到建設初具規模后,才嗅到了其中的商機。於是在當地統一規劃下,大家蜂擁而上,日夜加班,進度反而趕到了援建項目的前頭。

上海援藏為什麼要建設這樣一座“珠峰小鎮”?李肖輝介紹,這與上海第九批援藏確立的“文旅先導、三產融合、鄉村振興、智慧賦能”工作思路有關。

李肖輝告訴記者,“珠峰小鎮”距離珠峰隻有49公裡,是通往珠峰、洛子峰和“世界十大景觀”之一的“珠峰東坡—嘎瑪溝”等旅游景區的必經之路,每年都有眾多的旅游觀光、登山探險和科學考察者經過,旅游資源優勢突出。

“珠峰天氣多變,如果不是專業登山者,一般游客如果錯過了一睹世界之巔真容的機會,可能隻能無奈離開。而‘珠峰小鎮’建成后,現代化的設施和住宿條件,將給游人多一個選擇。”

據李肖輝介紹,219國道建成后,與318國道一起,將上海援建的日喀則五縣連綴成環。“我們決定緊緊抓住這些以珠峰為核心的世界級旅游資源,打造‘環珠峰生態文化旅游圈’,全力帶動高原農牧業、民族手工業等特色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

“珠峰小鎮”是否真能留客?記者現場做了一番體驗。在小鎮上的平措康桑酒店,融合民族風和現代感的設計,一下抓住了人心。內部裝修簡潔而時尚,溫馨的地暖,舒適的席夢思,衛洗麗的馬桶,彌散式的供氧裝置,連鏡子都自帶“屏下”感應燈,可謂十分貼心。在房車營地,十輛上海地產集團捐贈的房車錯落排列,外觀各有主題,其中五輛以五岳命名,另五輛則以西藏五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雪山命名,體現出漢藏融合一家親的主題。

在珠峰小鎮環保車換乘點,記者與司機拉曲扎西聊了起來。說起“珠峰小鎮”,37歲的他充滿期待。“感謝援藏,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小鎮建好,收入肯定還會增加。”

拉曲扎西告訴記者,以前扎西宗鄉很窮,為了生活,他靠馬拉車帶人去大本營,一趟3小時,來回6小時,拉4個人,最多也就賺100塊錢。

“現在完全不一樣了。”拉曲扎西當上了環保車司機,每個月工資就有四五千。賺錢后,他在老街開了個店面賣雜貨,最多的時候,一天就有2000多塊進賬。“我家買了兩輛車,一輛小轎車,一輛130(貨車),忙不過來,還雇了個人看店。”

拉曲扎西說,現在村裡都在盼著“珠峰小鎮”建成。“那麼好的路,那麼干淨的鎮子,看著就舒心。”

“文旅先導”的指引下,上海援建的五縣都在挖掘自身優勢。在拉孜縣,上海援藏干部、拉孜縣委常務副書記譚銘將記者帶到318國道5000公裡處。

這裡也是小康示范村強公村所在。村文化廣場中央立著一塊由上海市第七批援藏拉孜小組援建的5000公裡紀念碑。自駕游客到此,紛紛停車打卡,其中不少是上海口音。

據譚銘介紹,上海援藏干部對強公村進行了水景水系、文化長廊、藏式連廊和綜合服務區建設,並修繕了56棟民房。村容村貌的改善,使這裡成為318國道上的特色旅游景點之一。

紀念碑周圍,不少村民們擺起小攤。村民旺姆笑著告訴記者,自己主要賣一些食品飲料和手工藝品,光這一塊的收入,每個月就有幾千塊進賬。

廣場上,一個名叫南加拉姆的女孩正帶著弟弟玩。在中國人民警察大學上大一的她告訴記者,以前村裡連路燈都沒有,一到晚上漆黑一片。“沒出去前沒感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再回到自己家鄉真有些不適應。”拉姆說,多虧了上海援藏,不但為村裡修房子修路,還修了大家最喜歡的廣場,讓這裡也成了“網紅打卡點”。

圖說:援藏26年,西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四、援藏精神

上海到西藏日喀則,是真正的萬裡之遙。

那裡發生的一切,與我有關嗎?為什麼一波又一波的援藏干部,不計一切奔向那裡?生活在繁華的超大城市上海,呼吸著充足而濕潤的空氣,很少有人會去思考這個問題。

在珠峰腳下,記者和上海援藏干部、定日縣建設局副局長張志華說起這個話題,他很激動。在張志華看來,援藏背后是深厚的家國情懷。“藏族同胞們在這裡定居,某種程度上說,就是為國家守牢了邊疆,守住了國土。邊疆無憂,才有大城市的繁華。”

張志華承認,剛進藏時,趙堅的犧牲對自己的沖擊是巨大的。“難免會想,他是在日喀則,定日的海拔還要高得多,我能扛得住嗎?”但真正開展起工作,經歷了地震、泥石流等生死考驗,缺氧、高反似乎變得很平常。

“有次在吃早飯,房子一下就搖了起來,3位援藏干部一下子跑到院子裡,過了半天,才看到當地的廚師慢悠悠地走出來。”張志華告訴記者,當地人都說“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掉”,這是當地人的樂觀,也說明這塊土地上生存的不易。

據說,當年第一批援藏干部進藏時,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1995年11月,亞東、定日全縣及江孜縣的部分鄉鎮遭受近百年未遇的特大雪災,厚一米多的積雪讓全縣交通斷絕、通信癱瘓、供電中斷。

當時,上海援藏干部、亞東縣縣長張兆田和縣委副書記鐘杰帶領一支工作隊,每人身背幾十斤重的干糧飲料和防身武器,在積雪中徒步4天,穿越了幾十處雪崩危險區域,行走72公裡,趕到全縣災情最嚴重的康布鄉,送醫送藥,指揮抗災。

援藏干部在雪地裡走到后來,餓得實在走不動,有很長一段路都是爬過去的。當地干部群眾感動地說:“張縣長是康布鄉歷史上第一個用雙腿從雪地裡走過來的縣長。”

援藏26年,西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有些苦始終不會變。援藏干部李肖輝告訴記者,進藏后,大家都成了“藥罐子”,每天要吃六七種藥,安眠藥是每天吃的最后一種。因為睡眠不好,體重也一再降低,很多人一下子瘦了20多斤。

但在上海援藏人才干部領隊、日喀則市委副書記孟文海看來,吃苦只是過程,不是目的,關鍵還是要干事創業。“既然來了,就要做出點事來,讓西藏因你而發生改變。”

剛到西藏時,孟文海遭遇的危險其實一點不下於趙堅醫生。當時,因為第八批援藏干部已經在藏延遲工作1個多月,為了加緊工作交接,孟文海幾乎沒有休整。進藏第二天,忙完一天工作后,他感到身體非常不適,一看手指甲上多了一塊斑,后來知道那就是“紫紺”,說明毛細血管破裂了。回到房間量了一下血氧飽和度,隻有47,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

趙堅醫生犧牲后,孟文海召集全體援藏干部悼念,同時號召大家開展“援藏為什麼、在藏干什麼、離藏留什麼”的思考和討論,向“老西藏精神”“兩路精神”汲取力量,感悟“比珠峰更高的信仰”。

當時,第九批援藏干部中,來自楊浦區市東醫院的張舟醫生,也成為激勵大家的榜樣。因為他是第二次援藏。

世界屋脊,一去已是艱難,何況二上高原,為何會有這樣的選擇?張舟告訴記者,二次進藏,使命不同。近年來,他參與了上海市東醫院的管理工作和等級評定事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希望能給當地的醫療管理帶來改變。

到達當地后,張舟對援建的拉孜縣人民醫院整體運營、財務管理、人員結構、醫療技術、科研能力等進行了全面調研和優化提升。去年9月,拉孜醫院成功創建二級甲等綜合醫院。這是了不起的成就。

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26年來,援藏干部們把足跡和感動寫滿雪域高原。他們每一個人的身上,都閃耀著“比高原更高”的援藏精神。

新民晚報記者 潘高峰 楊潔

(責編:嚴遠、韓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