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館長說場館——上海紅色場館系列訪談

守護好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專訪中共一大紀念館館長薛峰

王文娟  實習生鄭穎
2021年08月24日15:14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上海,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和初心始發地,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建黨100周年之際,這些見証和串聯起百年大黨光輝歷程的上海紅色場館,又以嶄新的面貌引領著人們來到百年征程的發端之地,探尋中國共產黨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感知初心使命,汲取前行力量。即日起,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人民網上海頻道、人民數字·上海聯合推出“館長說場館——上海紅色場館系列訪談”,打卡紅色地標,聆聽紅色場館背后的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的始發地。”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開幕。

中共一大紀念館外景。人民網 王文娟攝

在慶祝建黨百年之際,2021年6月3日,經過600多個日日夜夜的精心建設,中共一大紀念館以嶄新風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近日,人民網上海頻道推出“館長說場館——上海紅色場館系列訪談”,邀請中共一大紀念館館長薛峰,介紹中共一大紀念館的特色特點以及意義作用。

以初心使命貫穿全篇,展陳面積擴大了近4倍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中共一大會址瞻仰。總書記動情地說,毛澤東同志稱這裡是中國共產黨的“產床”,這個比喻很形象,我看這裡也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以初心使命貫穿全篇,將中國共產黨的創建放置到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大背景中,講好建黨故事,闡述建黨精神。”薛峰介紹,中共一大紀念館項目,將歷史的時間軸拓展成為歷史的坐標系,從形式、內容、結構和空間等方面,大大增強對建黨歷史的敘述能力,豐富建黨歷史的講述形式,凸顯建黨歷史的呈現力度。

中共一大紀念館。 人民網 王文娟攝

“宣誓言、刻初心、創未來”之地——這是中共一大紀念館項目所要承托起的新空間和新意義。

“建設后的中共一大紀念館展陳面積擴大了近4倍,全面修繕了一大會址,凸顯了宣誓大廳,設置了初心講堂,新建了報告廳,使得一大紀念館對建黨精神的彰顯水平又攀上了一個新的高度。”薛峰表示,中共一大會址是一處石庫門建筑,也是國家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原真性、唯一性的歷史建筑,是具有重要價值的紅色資源。由於參觀人流量日益增長,原來的展陳面積已經不能滿足需求,故決定新建展館,為人們提供更好的觀展體驗。

紀念館和會址隔街相望,交相輝映。“經過多方比選,最終選擇了位於太平湖畔的可利用區域,新展館建筑是南北向排列,這符合整個新天地的建筑肌理布局。一大紀念館不破壞原有的城市肌理,形成了一個開放型的、街區型的、還原式的紀念館。”薛峰說。

從時間軸拓展為坐標系,體現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歷程

中共一大紀念館全新基本陳列《偉大的開端——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陳列》,在主題內容、文物運用、空間形式三個方面都著力進行了跨越式提升。

薛峰表示,新館展陳基本框架清晰,准確把握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歷史邏輯、實踐邏輯、理論邏輯,通過序廳“歷史選擇 偉大起點”、第一部分“前仆后繼 救亡圖存”、第二部分“民眾覺醒 主義抉擇”、第三部分“早期組織 星火初燃”、第四部分“開天辟地 日出東方”、第五部分“砥礪前行 光輝歷程”和尾廳“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永遠奮斗”共7個板塊,生動體現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歷程,聚焦建黨初期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的革命實踐。

“主義的抉擇”展項。 人民網 王文娟攝

新館提供了更豐富、更完備、更充足的展陳空間。此次展覽系統梳理館藏文物,從館藏12萬件(套)文物和近年來從國際國內新征集的檔案史料中精挑細選612件文物展品。加上各類圖片、藝術展項等展品,展品總量1168件。

“在黨的創建史領域的紅色文物,可稱之為一次史無前例的集結展示。”薛峰介紹,從新文化運動,到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成立、中共一大會議及代表,乃至中共二大、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等建黨前后的珍貴文獻、照片、實物,甚至不少平日難得一見的小眾紅色文物,都一一被挖掘展示出來。

此外,展覽在配置文物的過程中,除充分展示國內已經披露的權威文獻資料外,也使用了不少近年來從俄羅斯、英國、法國、日本等國發現和征集的檔案史料。

講訴文物背后的故事,突出“黨的誕生地”主題

“如今的中共一大紀念館是一個更寬敞、更厚重、更豐富也更具現代感的空間,歷史現場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修繕。當上千件曾因空間限制而未能悉數展出的展品史料得以公之於眾,當數字化、智能化的展陳手段帶來全新的觀展體驗,人們有理由相信,在這裡,對中共建黨的風雨如磐,會有更加直觀、更為深切的體悟。” 薛峰表示,展陳精心設計30余處重點展項,20多項多媒體聲像,綜合採用文物實物、圖片圖表、動態視頻、油畫雕塑、實景還原等多種展示手段,設計過渡性色彩格調,突出紅色主基調,體現庄嚴神聖的效果氛圍,突出“黨的誕生地”主題。

同時,展覽注重挖掘文物展品與中國共產黨的創建歷史之間的深度關聯,精心設計文物配置,突出重點文物,並根據實際需要,適當運用專題式、組團式的配置方法,將文物融入到歷史場景中,運用鮮活的聲像資料,立體化講述文物背后的建黨故事。

展陳5大亮點展項分別是序廳“歷史選擇 偉大起點”、主義的抉擇、真理的味道、開天辟地大事變和光榮之城。

薛峰舉例說,館內一處名為“主義的抉擇”展項,館方將珍藏的百本發行於上世紀初的先進思想刊物,做成了一面通透立體的“主義牆”。這面牆前方的展櫃中,則單獨陳列著《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正是這本《新青年》雜志發表了李大釗所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1920年問世的《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 人民網 王文娟攝

比如 “真理的味道”,將館藏鎮館之寶《共產黨宣言》72種全部展出,與背景三折LED屏幕結合,形成三組互為呼應、又相對獨立的故事場景,演繹三個篇章。

比如展陳中的“光榮之城”的紅色巨型城市沙盤。該展項通過多媒體手段,將1921年至1933年間,上海城市部分區域的時空形態、歷史樣貌“堆疊”到一起,突破了某一個某一時某一點的歷史剖面,多維度反映了這個時段中共中央在上海的活動與發展。

“百年前,一批覺醒的先進知識分子將切身之痛、徹夜之憂轉化成改造社會的偉大行動,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這是最值得濃墨重彩書寫的篇章。”薛峰建議,參觀者可以靜靜地看,思考著看,多次來看。從救亡圖存的歷史一直看到新生活的當下,感受歷史,比對今昔,讓黨史學習教育更加深刻生動。

(責編:王文娟、韓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