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向黨,上海這群大學生奔赴祖國最南端上“大思政課”
人民網上海7月18日電 “碧海連天遠,三沙盡是春”。三沙市是我國地理位置最南的地級市,轄兩百多萬平方公裡的藍色國土。日前,上海交大“青春向黨 逐夢海疆”實踐團奔赴祖國海疆,前往永興島、琛航島、趙述島等島礁,開展黨史學習、植樹淨灘、行業報告等系列主題活動,在祖國的最南端上演了一堂實踐育人“大思政課”。
南海講黨課 紅旗憶初心
實踐團師生來到西沙烈士陵園,向18位為收復西沙獻出生命的人民海軍烈士默哀﹔巡航參觀永樂島等島礁,親身領略南海島礁建設與壯美景觀﹔走訪三沙市政府駐地永興島,開展社區調研與駐島居民走訪,並開展淨灘環保活動。上海交大學指委秘書長侯士兵代表實踐團師生前往趙述島參與植樹活動。
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全林在永興島為實踐團師生上了一場特別的黨課。實踐團成員、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崔唯一認為,這堂祖國最南端的黨課學習別具意義,作為新時代青年黨員,她將懷揣新時代“擼起袖子加油干”的闖勁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拼勁,將個人“小我”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大我”。
海南省省委委書記沈曉明與身處“三沙1號”的實踐團師生直播連線。凱原法學院青年思政教師謝煥向沈曉明報告,“讓學生在山海之間親身感受南海建設的偉大歷程,親耳聆聽一代代三沙人保衛祖國、建設南海的動人故事,通過社會實踐這門行走的思政課,讓青年學生根植‘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信念,把青春和奉獻融入祖國的山河。”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博士生陳哲表示,“自己所在的科研團隊在南海島礁建設中貢獻卓著,作為其中一員倍感榮幸,將繼續扎根行業,實現興船報國的志向,為南海建設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交大造船人“圓夢三沙”
跨越山海,兩艘船模定格交大與三沙的“船海”情誼。在三沙市市委委書記張軍與侯士兵的見証下,何炎平老師將“天鯨號”挖泥船模型贈送給三沙市。同時,實踐團師生驚喜收到“三沙1號”船模,這也正是實踐團本次三沙之行所乘坐的郵輪。
“天鯨號”是“中國船舶設計大師”何炎平教授開發設計的、我國首艘自航絞吸挖泥船,為南海島礁的建設發揮關鍵作用。“希望每一條船都有新的進步,能夠不斷往前走。”這位扎根專業追逐海洋強國夢、深度參與三沙發展建設的交大造船人,為實踐團成員分享自己為強國使命投身“大海洋”的親身經歷。在永興島,何炎平教授講述了我國絞吸式挖泥船的發展歷程及其在南海島礁建設中的應用,為實踐團師生帶來了一場生動的行業報告。
實踐團成員、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博士生趙國成深受觸動,他表示,“未來要將自己的科研工作更加契合祖國南疆的發展需要,用行動致敬守礁戰士與駐島勇士。”實踐團成員、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博士生肖迪說:“我一定要發憤圖強,把這次所看、所聽、所思都細細沉澱下來,用專業所學為祖國建設持續奮斗!”
2019年初,上海交通大學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分別與海南省和三亞市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依托船舶與海洋工程等優勢學科,合作共建崖州灣深海科技研究院。同年8月,上海交通大學三亞崖州灣深海科技研究院正式成立,持續助力南海海洋研究。今年起,研究院將正式招收研究生。
從走向深藍到逐夢航天
實踐團一行奔赴南海之濱的文昌航天發射場,在交大校友的帶領下,近距離參訪指揮中心、火箭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和發射塔等建筑。師生們既感慨於航天精神和理想信念,也深刻領悟到大國重器背后的中國速度、中國智慧與中國實力。
目前,上海交大有近30位校友在文昌發射場工作,以青春托舉航天夢,與文昌發射場的建設、合練、首飛及重大任務一同成長,逐漸成為測發、測控、通信、勤保等各領域骨干。
文昌航天發射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祖國南大門”三沙、南極科考站等,目前,上海交大已形成以國防軍工、大國重器、大型裝備和鄉村振興等為核心的行業教育實踐基地群。每年邀請50余位校內外專家學者為學生開設專題行業報告會,講解行業前沿知識,每年組織200余支行業實踐團,到重大裝備、大型工程現場,通過企業參觀、校友訪談、行業發展講座等,培育學生專業認同感和行業報國情懷。
善用實踐育人的“大思政課”
據統計,上海交通大學共有910支實踐團、超過12000人次學生,在全國32個省級行政區域、超過200個市縣躬身實踐,踐行青春足跡,烙印青春信念。在革命老區、鄉村振興一線、科技工作一線等,同學們積累了實踐日志4000余篇、實踐剪影4000余張,實踐感悟超過30萬字。
據悉,在實踐設計中,上海交大繼續打造“大實踐”育人格局,以黨建為核心,以就業為牽引,圍繞學生成長成才特點,系統設計“黨建專項實踐”“就業引導實習實踐”“行業教育社會實踐”“通識實踐”四大板塊。引導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群體深度參與,打造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實踐育人價值引導鏈,有效引導青年學生將小我融入大我,將青春獻給祖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