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扇门,上海两个小区握手言和后"破墙"共建
因一扇边门的上锁,爱建小区和虹桥小区居民“吵”了近3年。最近几个月情况有了转机,历经五轮促膝会谈,两个小区居民打开了“心门”,握手言和。
10月18日下午,小区破墙工程正准备动土,却在仪式前半小时被叫停。“又有居民提出异议了。”虹桥小区业委会主任李昌善说,“我们商量了下,只要有一户居民还有想法,就先不急着破墙。”原先安排好的破墙仪式就此打住。之后的两周里,虹桥小区逐户上门征询居民建议,耐心解释破墙共建方案,一一打消居民的顾虑。
昨天(11月2日)上午,虹桥小区居民征询意见开箱。当天下午的“破墙”仪式如期举行。困扰居民3年之久的烦心事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不仅拆掉了边门,横亘在小区之间的墙也被打开,两个小区将携手共建、共享一个美丽的社区花园——“同心园”。
“这个社区故事,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好的注解。”虹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崔莉霞说。
矛盾
一道门锁了三年
安顺路上的爱建小区与虹桥小区毗邻而设,中间有一道边门。
“最初两个小区之间是通的,考虑到安全因素修了道围墙,但留了扇边门。”爱建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秀告诉记者,这扇边门联通着两个小区长达30年,是居民出行的捷径。爱建居民穿过这道门,可以直达地铁10号线和附近的菜场。
2020年因疫情防控需要,这道门上了锁,居民无法再从这里借道出行。“原来居民买菜、乘地铁步行可以节省10多分钟,现在要绕一大圈,爱建居民强烈要求开门。”可是,虹桥这边的居民不太情愿。“门关了之后,居民在这块区域打造了一个相对安静的儿童游乐场地,他们觉得把门打开不太安全。”虹桥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裔斐说。
自此,这道门便成了两个小区居民心头一桩烦心事。爱建居民忍不住,夜里偷偷把门锁撬开,虹桥居民发现后,立刻换锁。
这道边门锁了三年
这样的拉锯战持续了两年多,居民折腾到麻木。记者之前实地探访小区发现,这扇边门位于小区弄堂最里边。边门上的锁印看得出多次撬动的痕迹。在虹桥小区这边,设了不少儿童玩耍的器材;爱建小区这边,五六只流浪猫爱心屋靠墙一字排开。
“爱建居民看到我就拉着我诉苦:这扇门啥时能打开?”徐秀说,爱建和虹桥也曾尝试过沟通,但每次都是不欢而散。
破冰
彼此亮了“家底”
三年里,这扇边门成了居民的心头之患,门上的锁令两个小区居民彼此隔阂难交心。
虹桥街道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首提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在这里蔚然成风。今年8月,爱建的“70后”居民区书记徐秀和虹桥的“80后”书记裔斐碰了次头,她们决定一起过个党总支联合主题党日,把两个小区的党员请到一块商量,看看这道边门是否有解题的契机。
徐秀思量着:“既然要虹桥小区作出让步,那么我们爱建有什么便利能够提供给人家?”徐秀说这话,多少是有底气的,这些年爱建小区的建设卓有成效,美好生活服务站里的助老设施颇有特色,这都是可以拿出来的共享资源。
裔斐也持同样的看法:“看似更利好爱建居民,而我们虹桥居民也能从中获益,我们可以共享爱建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第一轮“破冰”颇有成效。当双方试着用“双赢”的思路去解题时,“打开边门”的方案有了接受度。“这件事应该做!可以做!”
第二轮座谈很快启动,这一次的主角是业委会成员,活动内容是参观加座谈。爱建的老人助餐点每周变换套餐,老人可以刷敬老卡,还能买到AI食堂的套餐。虹桥居民看了心生羡慕。而爱建居民到了虹桥,除了买菜方便,小区紧邻的文化活动中心、商业街也让人眼前一亮。
小区居民互访参观
这一圈兜下来,李昌善说了公道话:“我们虹桥居民看似牺牲大一点,但参观了爱建,不可否认他们比我们搞得好,虹桥倒成了‘洼地’。而门打开后,我们小区居民也能享用这些助餐点。”
横亘在两个小区之间的坚冰在一点点融化。“之前的几次见面都剑拔弩张的。彼此亮了‘家底’后,大家的心门打开了,担心什么、期待什么,通通摆在了台面上。”徐秀说。
今年9月启动了第三轮座谈,这一次除了党员、业委会成员,两个小区还各自叫了5位居民代表。“我们选的是71号楼、79号楼居民,他们离这扇门更近一点。”裔斐说。双方居民一轮轮互动后,吐槽的、说风凉话的越来越少,信任和共情潜滋暗长。意外我们不需要门了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居民居然把这个门取消了。”
“四叶草堂”项目设计师范浩阳是小区请来的第三方。项目组设计了一个“门”的方案,刚有了个雏形,却被否定。居民告诉范浩阳:“我们不需要门了!”这个大胆想法,两位书记也连呼“没想到”。
第三轮座谈的主题是“要不要打开这道门”。大家坐下来一开始讨论的焦点是,门打开之后如何进行后续管理。有人发问,谁来控制这扇门的开与关;有人担心,如果这扇门再锁住该怎么办。眼看要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无尽头争论,虹桥这边的李昌善亮出一个观点:“我们索性打开围墙,不要这道门了!”一呼百应,大家连连点头,“我们不设这道门了!”
爱建、虹桥小区居民一块座谈
所以,当四叶草堂的开门方案提交上来后,居民们投了否决票。他们跟设计师表明心迹:“我们已经等了两年,也不在乎再等一段时间,这个地方一定要好好规划和设计!”
当“去门”成了共识,居民们变得兴奋起来,因为讨论的空间变大了——破墙之后,两个小区之间将空出一块更大面积的公共区域。沟通主题也从“门要不要打开”,转变为“共建共治共享”。
在和居民沟通了几个回合后,范浩阳深有感触:在这个项目里,两个小区居民的意见成为项目的重要推手,他们则负责专业上的把关。“有时我们还没拿出方案,居民的想法就已经变了,我们赶紧追着他们的想法而设计相应方案。”
针对开门之后的公共区域,四叶草堂曾给出一个方案——建一个儿童乐园。“没想到也被否定了,居民还是觉得不安全。”范浩阳说,最后大家决定要造一个社区花园。
波折
破墙仪式被叫停
一切都朝着有利的方向在推进。居民们把微花园的名字都想好了,爱建居民起名“爱邻里花园”,虹桥居民起名“虹园”。
“大家各起各的名字,感觉不像一家人。”10月18日,第五轮座谈会在爱建美好生活服务站启动,20多位居民“夹花”围坐成一圈,李昌善用毛笔手书了“同心园”三个大字,这个名字获得大家的认可。
这一回发给居民的设计图,已经是经过多轮沟通后的成熟方案。“原来脏乱差的地方要变废为宝了。”爱建居民张海婴兴奋地说,同心园是我们一心想打造的共享空间。虹桥居民孙国华感叹道,这个方案把居民各方面的顾虑都考虑到了,居民都很期待。
一度要举行的破墙仪式喊停。
眼看方案就要通过了,原本举行的破墙仪式却被喊停。10月18日下午,施工队拿着工具准备动土,虹桥小区几位居民却在一边“吵”起来。“居民担心围墙拆掉后没有地方打牌,还有居民说不太了解这个改造方案。”前去协调的李昌善感到有些“无辜”:“他们不知道我们为此开了多少场会,以为都是拍脑袋决定的。”
此前,爱建和虹桥在小区宣传栏里均公布了改造方案,但不是所有居民都看到了这个方案。“虽然绝大多数居民都支持方案,但只要还有居民有疑虑,我们就要和他们解释清楚。”两位书记一致决定,暂停破墙仪式。裔斐认为,既然虹桥小区居民提出异议,接下来就逐户上门做意见征询。
按照相关法规,居民意见征询要有2/3的居民参与,3/4的居民同意。这几轮座谈下来,裔斐对此有充分的信心,但她还是感到了压力。“有居民不放心,我们就再排摸一遍居民诉求,彻底打消他们的疑虑。”
共识
一起共建同心园
10月18日开始, 虹桥居委会发动党总支委员、支部书记、在职党员、楼组长、社工开始逐户听取意见,他们带上设计方案敲开居民的门,逐一听取大家的意见。
“我们力争做到‘存同消异’。”李昌善说,这一轮走下来,持反对意见的居民并不多,大家顾虑的都是安全问题。比如同心园改造,车棚被临时围住,居民担心改造期间没有地方停车和充电,居委会了解情况后,立马联系街道平安办,先保留车棚,当天晚上居民又能自如充电了。
有居民喜欢在楼下下棋、打牌,他们担心变成微花园后没地方娱乐了。裔斐上门跟他们说,小区79号有闲置活动室,待微更新结束就将启用。“今后你们可以到活动室下棋喝茶聊天,室内还有空调,不必担心没有地方娱乐。”
施工人员对“同心园”改造区域做安全围挡施工。
“一开始有62户居民明确表示不赞同,这一轮上门征询后,56家表示认同了,余下几家暂时持保留意见。”让裔斐高兴的是,上门做征询之后,破墙计划得到了更多居民的支持和理解。很多居民提出,同心园建好后需要定期维护,他们愿意报名做志愿者,一起来守护这个美丽的花园。还有居民提出,如果出现不文明遛狗行为,他愿意去维持秩序。“心相印、家相邻,大家的守护之心让我们更有信心也更有动力了。”
昨天(11月2日)上午,虹桥居委会征询意见开箱,84.7%的居民投下赞成票。居委会还贴心地发布“安民公告”,把大家担心事项的解决方案一项项列出来。
当天下午,小区破墙仪式如期举行。当看到围墙打开,居民们激动地拍照发朋友圈,“困扰三年之久的烦心事,终于圆满解决了!”
虹桥街道党工委书记戴涛表示,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首提地,两个小区的破墙案例富有启迪。基层民主协商需要精准引领的组织协同机制、自下而上的议题形成机制、集约高效的沟通表达机制、专业赋能的社会参与机制,通过参与式规划和共情式治理,最终实现从求同存异到求同化异,达到共建共治共享。
【记者手记】打开心门
因为一扇边门的开与关,两个小区居民曾互不相让。类似的矛盾纠纷相信在不少小区发生过,但这两个小区打破惯常思维,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原本只是开扇门的争论,变成了拆掉围墙不要门。居民们达成了更高维度的共识,直接变围墙为一个社区花园,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
两个小区坐落于虹桥街道,距离古北市民中心不到一公里,那里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首提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在这里蔚然成风。两个小区正是运用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通过五轮座谈的社区实践,汇聚大家的意见,逐步消除居民的顾虑,最后达成共识。
这个商量的过程,充满着意外和波折。眼看破墙动土了,却因几户居民的不同建议而暂停。居民区亦没有仓促上马,而是尊重每一位居民的意见,让他们充分表达各自的诉求。
“全过程人民民主”根在人民心坎上。正是因为一轮轮开诚布公的讨论,居民们打开了心门、产生了信任、有了共情、达成了共识,把一个堵点变为小区更新升级的契机,让所有居民从中获益。也正是在这一轮轮讨论的过程里,激发了社区居民更广泛的民主参与,让更多意见、观念得以交流碰撞,也在居民心里播下了一颗共享共建共治的种子。
小区是社会的细胞,是承载百姓生活感受的最主要载体,也是民意诉求最集中的地方,如何在众多民意之中寻求平衡之策,两个小区化干戈为玉帛的破墙共建之举,生动演绎了党建引领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题思路。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王海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