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延安《解放日报》改版80周年学术研讨会昨日在线上举行
人民网上海4月24日电(马作鹏)4 月 23 日,“守正创新 继往开来——纪念延安《解放日报》改版 80 周年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行。
此次学术研讨会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解放日报社、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延安新闻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承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联盟联合主办,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基地承办。
延安《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在延安出版历时近六年时间,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1942年的改版工作使报纸达到了新的高度,对党报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典范,其守正创新的历史经验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金海燕、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方汉奇、解放日报总编辑陈颂清、延安大学副校长付峰、延安新闻纪念馆副馆长李英翠、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研讨会开幕式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党委书记张涛甫主持。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金海燕在致辞中表示,复旦大学一直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特别注重与兄弟院校和新闻传播业界的交流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方汉奇表示,延安《解放日报》成功改版,由“一张不完全的党报”变成“完全的党报”,报道内容侧重革命根据地抗日斗争以及群众生活。改版不仅是形式内容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办报理念的转变,从此确立了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的党报属性。
解放日报总编辑陈颂清在致辞中指出,上海《解放日报》与延安《解放日报》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从延安清凉山到上海汉口路、延安中路,《解放日报》和延安根脉相连。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对于中国当代的新闻事业,尤其是党委机关报的定型与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延安大学副校长付峰在致辞中表示,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所形成的党报理论对党的新闻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梳理历史发展逻辑从而理解当下,挖掘历史成功经验从而增长智慧,这赋予我们这次研讨会在特殊历史时间节点召开的重要意义。
延安新闻纪念馆副馆长李英翠认为,延安时期清凉山是新中国新闻广播、出版事业的发祥地,被称为“红色新闻山”。延安《解放日报》于1942年4月进行改版,以崭新的面貌问世,成为党和边区政府的喉舌、联系各根据地的纽带和桥梁,被称为“革命的鲁班石”“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在致辞中表示,历史经验证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和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者在继往中开来,在温故中知新的艰苦努力分不开的。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方表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基地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研究工作。近年来该团队瞄准打造“全国高校马新观教学示范基地、全国马新观理论研究基地、全国马新观教育咨询服务基地、全国高校部校共建推广应用基地”目标,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品牌建设、影响力建设,做到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三位一体。
该基地先后获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科研示范团队”“为人为师为学先进典型”和“钟扬式教学团队”等称号,“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在获得国家精品课基础上,又成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