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大江东|上海,怎样令人自豪、倾心、向往——热议高品质生活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曹玲娟
2022年03月10日10:09 |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小字号

【全国两会“上海声音”系列报道之六】

3月9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本报发出“声音”: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推动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跃升,使在这座城市的人引以为豪、来过的人为之倾心、没来过的人充满向往”。正在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上海,一方面在着力促进重大战略任务落地落实,另一方面也在着力塑造体现高品质生活的“城市表情”,更好引领城市未来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城市决策者,每每谈及百姓高品质生活,总是充满责任担当,也总是在理性中,透出感性的温度。

上海那些摩肩接踵、不断刷新高度的楼宇,都有会当凌绝顶之势。不过,从城市软实力角度来看,上海更加着力的,是攀登高品质生活的山峰。

上海的高楼,一览众山小。

“高品质生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的关键词,也是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热议话题之一。近年来,上海民生改善持续迈出实质步伐,一幅幅实践图景与两会现场的建言献策两厢呼应,绘就一篇浓墨重彩、挥洒自如的“高品质生活”上海长卷。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

两会开幕前夕,上海当年最大旧房拆除重建项目竣工,静安区彭三小区第五期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启动回搬,居民摸号选房,现场紧张之余,又有按捺不住的喜悦。原址换新房,一应俱全的独用厨卫、电梯和公共停车位……终于告别了持续60余年的“共用”时代。

而普陀区始建于1951年的曹杨新村——上海最早建成的工人新村,在70岁之际青春再现——曹杨一村完成全面改造,煤卫全部独立,新建大门复刻了当年老大门设计,红色五角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全国两会热议离不开民生,今年尤为不同。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站上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是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上海,责无旁贷奋力回答的重要时代命题。

而高品质生活,更体现了为政之道民生为本。

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曾峻指出,提升生活品质是一个从低水平到高水平、从不均衡到均衡的长期过程,永无止境。上海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上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更要谱写好后小康时代的美好生活新篇章。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绮深有感触,“人民的幸福感来自生活环境的安全,更在于吃饱穿暖、衣食无忧,首先确保每个人的基本需求,真正增进民生福祉。”

在上海,确保基本民生需求,就要看看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旧改。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再开工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且看上海成绩单:去年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90.1万平方米,涉及4.5万户居民,超额完成全年70万平方米年度目标。今年,上海将完成中心城区所有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这座超大城市,将能腾出手来,集中更多精力与资源,进行更为细致的城市更新与打磨。

2022年,上海瞄准10方面30项2022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包括新增社区老年助餐场所、打造“市民艺术夜校”服务点等。

养老服务、幼儿托育、早餐工程、健身步道……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一件件看似琐碎的日常小事,却关乎市民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与追求。

哪怕是一条路的席地而坐——

南京路步行街

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一年游客的数量超过1.5亿人次。2020年9月,南京路步行街正式打通东拓段,人们可以一路逛到外滩江边。全新改造后的步行街整日“人从众”,却依旧保持着可“席地而坐”的路面保洁标准,这背后,有着厚达50页的精细化作业手册,与更高层次的精细化城市管理思路。

美好生活的生动图景,擘画高品质生活的深刻内涵。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两会期间,在沪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建议统筹布局长三角城市群优质水资源,推动长三角优质饮用水水源走廊战略规划落地,以一定的工程投入,实现优质水资源的联动,让长三角喝上“放心水”。

早在2018年至2020年间,围绕区域污染防治,长三角三省一市政协每年开展联动民主监督活动,政协委员们围绕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出意见建议,喝上“放心水”成为聚焦点之一。为助力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委员几乎跑遍长三角所有城市,在一次次沟通协商中逐步形成共识,谋得良策。

上海还传出消息:作为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主动脉”,百公里外环绿道“十四五”末将打通146个断点,还将布局约40座“环城驿”,使城市与环城生态空间融合,贯通后将有条件开展环上海中心城马拉松或自行车赛。

浦江郊野公园

打通、开放,成为上海民生项目建设关键词,把最好的城市资源,捧托给城市的主人——

一江一河,上海最美丽的水系“项链”——继黄浦江45公里滨江公共岸线贯通,去年底,苏州河42公里公共岸线基本贯通。地处苏州河长宁段的华政滨河步道打通,“一带十点”处处有风景,苏州河畔最大历史建筑群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上海展览中心的围墙打开了。建馆60多年来,这里举行过许多重大政务、外事活动,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数十位外国国家元首、地区政要。今年9月,上海展览中心拆除“围栏”,完成改建的部分室外空间,直接向公众开放。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两会现场,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周锋呼吁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努力跟更多动植物做朋友”。他建议,在高密度城区建设小维度生境花园,为生物迁徙提供“踏脚石”,并在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更多地体现生物多样性保护要素。

“新时代,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容忽视。”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长宁萍聚工作室党支部书记朱国萍关注为老服务的资源投入问题,她建议,在老旧小区改造和新小区开发同时,将为老服务提前规划考虑在内,打造“养老驿站”、社区“嵌入式”小而美的微型养老综合服务体等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家门口”基础的生活、健康、文体、公共事业等服务,让老年人在步行15分钟内乐享美好生活。

“饮水安全乃国计民生重中之重,要让市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健康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熊猫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采购经理李丰建议,上海应接轨全球最新饮用水水质标准,在国内率先完成直饮水建设和改造工程。

文化软实力,关乎世界与未来

两会现场,全国人大代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谈到上音复排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全校超七成师生参与演出。音乐和党课结合,音乐与采风结合,实现“多赢”。

“上音歌剧院既是学术高地,也是产教融合试验田。”廖昌永说,“为国家培养技能与素质兼备的音乐人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文化软实力建设,是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追求。

上海努力建设发展各类文化设施,夯实文化基础、做实文化载体。剧场、美术馆、群文馆、博物馆、图书馆;节庆活动、剧团发展、文学创作、影视拍摄、院线经营……在世界范围内看,上海已属文化密度高的文化大都市。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上海已拥有备案博物馆、美术馆近250家,平均不到10万人就有一座场馆,文物美术藏品超过230万件/套,每年举办展览约2000场,接待观众可达2000万人次,已经形成领先全国、比肩全球城市的发展优势。

2010年第一次来上海的美国人陆高安,他形容,“越来越多各具特色的文博美术场馆落成,上海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如今已是世界级文化艺术中心!”

“十四五”时期,上海明确提出,要建设“更具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目标。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的长聘教授,在陆高安看来,中国对自己的文化更加自信,上海也在寻找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上海文化如何输出,如何在全球传播,上海文化代表什么,向世界展现怎样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特色,这座城市正在思考……”

2022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上影集团编剧王丽萍带着两份提案参会,其中有份《加快培育塑造新型邻里关系》的提案。她说:“作为编剧,我们关注平凡中国人的生活,传递中国人的温暖,就是希望让真善美通行全世界。”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全国人大代表、东方国际集团东方国际创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她建议,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来创新方法,搭建更多更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平台。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