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集中隔离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们用辛劳给市民带来健康祥和
欢度新年,抗疫一线的他们依旧忙碌
辞旧迎新之际,上海多措并举加固疫情防火墙,应对“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新冠疫情防控双重压力,全市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坚守岗位,用汗水和辛劳,为市民换来健康、祥和的元旦迎新。元旦期间,记者走访医疗机构、集中隔离点内的抗疫人员,记录一线见闻。
核酸检测窗口:假日值守保证市民便捷
“元旦期间要做个核酸检测,有的医院有时间段,这里的核酸检测24小时不停歇。”市民周先生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核酸检测点,轻松采样等待结果,“医护人员不容易,他们的付出换来市民的便捷。”元旦当日下午,华山医院核酸检测窗口依旧有人陆续来采样,直至晚上10时多,还迎来当日小高峰,“24小时采样了800余人,晚10时多的高峰段就有200余人。”值班护士仓佳婕告诉记者。
今年元旦,仓佳婕上中班,“对我们来说,两年抗疫经历已经成为常态。”不少护士姐妹因久站、重复动作患上了职业病——网球肘、腱鞘炎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她们也摸索出一套全副武装的“装备”,长期站立穿好弹力袜,戴好腰托和护膝,下了岗有时间就去做做理疗康复。
再苦再累没人说放弃,因为“防疫就是命令”。主管核酸检测的钱姿斐感慨这两年护士们的付出:2020年她参与援鄂,此后无论是突发采样、进博会保障还是日常工作,10人急诊采样小分队一直处在高强度工作状态中。“每次收到指令,几乎没有人请假,大家都知道这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一转眼已是半夜,来采样的人反而多了起来,仓佳婕规范的动作行云流水,但腿站得有点麻了,手也有点酸了,趁着采样间隙耸耸肩、小幅度扭扭腰,尽量不让自己身体长时间僵硬。“那么晚了,你们医院还有核酸检测,真的很周到!”来检测的孙女士挂完号采完样,为窗口里的仓佳婕竖起大拇指点了个赞。
隔离点精神卫生医生:送上漫长隔离中的一丝慰藉
与顾俊杰通话时,他身后传来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几乎未曾停歇。新年首日,这位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疾控精神卫生分中心心理危机干预办公室负责人正在区内位于茅台路的一处医学隔离点工作。
去年12月30日,他进驻该隔离酒店,“本轮我将在1月13日结束工作,算上此后的隔离期,恰好能赶上回家过春节。”他笑道,“这是第一次在隔离酒店过元旦,平平淡淡、忙忙碌碌,但也收获不少。”
两年前,顾俊杰作为上海市第9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前往武汉,在方舱医院为患者送去心理干预等帮助;如今,再次近距离与隔离人员打交道时,他别有感触,“当时面对的全都是确诊患者,现在偶尔有境外输入的阳性病例,大家的心态不同,但都会有一些苦楚、烦闷与疑惑。作为精神卫生领域的医务工作者,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予一些慰藉和帮助。”
去年12月31日晚10时许,接机场通知,一批隔离人员到达隔离点。顾俊杰与同事们立刻投入工作——入住客人身份信息核对记录、防疫用品与医疗物资清点发放、注意事项告知单填写转录……在忙碌的工作中,2022年到来了。下转◆2版
元旦凌晨1时许才睡下的他们,清晨7时又早早起床,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今天共有20位人员解除隔离,此后的居家观察、核酸检测等内容我们也要做好告知沟通。”顾俊杰说,看似琐碎的细节需要耐心和细心。“疫情发生后,长宁区快速成立了心理干预小组,为隔离点人员提供帮助。哪怕是短暂的核酸检测时间里,与他们共情地说上几句话,或许也会成为漫长隔离中的一丝慰藉。”
社卫中心医生:家门口的接种点为居民提供方便
元旦凌晨,虹口区欧阳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办公室主任沈嘉晖一大早就前往社区接种点,为周边居民接种疫苗。一位50多岁的居民有些不好意思地问:“我不知道怎么申请打疫苗,能不能帮帮我?”沈嘉晖立刻上前帮助他申请接种码,打完疫苗后,男子犹豫片刻,又开口问沈嘉晖:“我做了核酸检测,怎样才能看到报告?”她二话不说,耐心地教他如何通过健康云查询核酸检测结果,男子连声感谢。沈嘉晖摆摆手:“小事小事,新年快乐!”
截至下午4时,有近50名周边居民来接种疫苗,不少是家长陪同孩子来接种,家门口的接种点让他们感到很方便。“我们是全年无休,平常门诊不间断,节假日防疫工作也不能放松。”沈嘉晖说,1月15日,她还将进入隔离点工作。
疫情期间,病房医护的工作量也增加了不少。除了消毒、记录、参与疫苗接种等防疫工作外,不少患者因疫情不方便往返医院,住院时间延长,又没有家属陪护,难免情绪低落或烦躁,需要医护人员额外的关爱和疏导。欧阳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一位80多岁的奶奶,因脑梗后遗症需要康复,已经住院一个多月了。奶奶有语言障碍,病房医生王琨却能敏锐观察到她的喜怒哀乐,将家人做的饭定时送到她床边安慰她,还常和她玩拍手游戏逗她开心。
元旦当天,王琨和奶奶玩游戏时,送了她一枚大红色的平安符荷包,祝她新年快乐。“奶奶特别高兴,一直攥着荷包不肯放下来。”王琨笑道,“我们已经相处得像家人一样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