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刘真:30岁成为克隆猴技术的“世界冠军”

王文娟 实习生武菲菲
2021年12月28日09:18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在中国诞生!这是全球科学界最引人瞩目的成就之一。

“美国有一个实验室在这个领域做得非常好,大家都认为,如果克隆猴被突破,那一定是他们解决的。但是,却被我们克隆成功了。”刘真回忆,2018年,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团队成员与自己完成克隆猴项目的那份自豪与兴奋。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组组长 刘真

这一年,刘真仅30岁,他成为了生命科学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然而,时间回到2010年,刘真也只是一名十分普通的大学生,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思考着下一步该怎样走?

“喜欢在自己的国家专心致志搞科研”

1988年,刘真出生于山东潍坊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父母靠务农为生。“小时候,母亲就对我说,一定要好好读书”刘真说:“那时候农村孩子的选择很少,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2006年,刘真考入山东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那年,同学们各奔东西,刘真也面临着选择,是考研还是就业?

“我分析下来,自己平时喜欢钻研思考,考研可能比较适合我。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是当时国内研究生命科学最好的地方,于是,我就报考了上海生科院神经所。”

2010年,刘真如愿来到了上海,加入孙强老师带领的灵长类研究平台,开始了对灵长类动物的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还在读博士的刘真以第一作者发表了MECP2自闭症转基因猴模型的工作,为自闭症的发病机制研究和干预手段研究提供了更加高等的理想动物模型,获评当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刘真介绍,做脑科学研究的大部分实验室是以小鼠作为模型,虽然小鼠也是哺乳动物,但就大脑来说,跟人类相差还是很大。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研发周期特别长,失败率也是最高的,因为很多药物都是基于小鼠模型研发的。

“是否我们有了更加高等的灵长类模型,就会加速我们对于药物的研发进程,提高我们的成功率呢?”就自闭症而言,刘真说:“猴子有很多认知行为跟人很像。有了更好的模型,也许就能够对这个疾病的理解更加深刻,就能更深入研究发病原因,从而进行干预和治疗。”

挑战世界性难题,为国家抢夺首发权

1996年,克隆羊“多莉”诞生,此后二十几年间陆续克隆出其他动物,却一直没有实验室可以成功克隆出灵长类动物。2003年,《科学》期刊上更有文章断言:灵长类动物不可能克隆成功。

而刘真所在的非人灵长类研究团队就是要挑战这种“不可能”。

“我们所的定位一直是要做全世界最顶级的脑科学研究所,大家都在用小鼠的时候,我们就希望至少在灵长类动物方面多布局,能够取得一些突破和引领。”刘真说:“2012年,蒲慕明院士已经开始布局这件事,我也参与其中。”

“2017年的那个夏天,我们就要成功了!”刘真回忆,“经过五年时间的准备和测试,第一批克隆猴已经怀孕,就快要生了,我们的期望值已经达到了最高点,如果成功了,这个意义可想而知。”

然而,两只克隆猴生下来之后,一只仅活了20多小时,一只仅活了七八天。“我们精心呵护,最后猴子也没能成活。”刘真谈起那个夏天最接近成功的那一刻,不免惋惜。

可是,整个团队并没有在失望中知难而退,他们马上分析原因,继续夜以继日奋战。因为他们明白国外也有实验室当时也在全力攻克这个难题。“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要为自己的国家抢夺首发权。”

“当时我们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在按照计划推进,蒲慕明院士和孙强老师一直给我们打气,这次没成功没关系,我们已经找到问题的关键,只要不气馁,早晚会成功的。” 2017年年底,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诞生在神经所的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

克隆猴“中中”和“华华”

2018年1月25日,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登上生命科学领域顶尖期刊《细胞》封面,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家成功突破了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

“接下来如何继续在世界上领跑?”

而当成功的这一刻真的到来时,刘真却只兴奋了一天。他们团队接着就在思考,“为什么是我们先成功了?接下来如何继续在世界上领跑?”

“首先要敢于冒险。研究生入学的时候,蒲慕明院士就给我们讲,做科研,一定要敢于冒险,不要迷信权威。克隆猴是一直以来没被解决的问题,甚至曾被断言不可能解决。”刘真说:“蒲老师的鼓励给了我们信心,让我们敢于去‘啃’这块‘硬骨头’。事实证明,我们最后确实做到了。”

“光有勇气还不够,更要踏踏实实,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从开始到最终成功,刘真和团队花了五年多时间,在经历很多失败后,仍然坚持下去。

“我们的目标不只是一步领先,而是要步步领先。”刘真说,可是这谈何容易,特别是在文章发表之后,研究成果与数据已经与世界共享,研究机构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继续保持领先也会更难,“但我们有这个信心和能力。”

人才不必问出处,“守护好科研的文化土壤”

刘真正是“破格”成长起来的本土科学家。

按照规定,国内博士后至少读两年才能“出站”,而晋升研究员,一般还需要5年副研究员经历。刘真在博士后期间做出了世界领先的克隆猴成果,神经所为他提前办理博士后出站手续,并破格聘他为研究员、研究组长,给予他与国外引进人才同等的待遇与支持条件。

2019年,神经所成为独立法人机构——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如今,年仅33岁的刘真担任该中心研究组长已三年了。

刘真与克隆猴“中中”

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组织人事处的陈爱兵介绍,“中心对青年人才,尤其国内本土培养的青年人才一直非常重视,人才不必问出处,本土人才照样能做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科研成果,刘真可以起到示范作用。”

正如神经所成立之初,蒲慕明所长提出“在未来的成长期里,最重要的一个工作,是建立一流的科学文化。”这一富有远见的理念对神经所集聚优秀人才和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现在的脑智卓越中心继承了神经所的文化基因,“我们的人才工作不只是创新工作机制,更在于长期守护我们的文化土壤,让所有人相信,这里是做严谨学术的地方,是理想的事业发展平台”

刘真不无感慨:“在我们中心,有很好的服务支撑体系,也有比较灵活的机制,我们只管安心做好科研,其他的事不用自己操心,这也是克隆猴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王文娟、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