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基层不怕杂与累,让数字治理散发民生温度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赴临汾路街道调研城市数字治理案例

人民网上海12月6日电 为强化有志于报考选调生的学生骨干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学习如何以数字赋能提升基层治理水平,12月1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青苗计划”调研一组学员一行,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长聘教轨助理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双聘研究员潘浩之老师的带领下,对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街道数字治理案例进行了实地调研。
上海市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认真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把治理数字化作为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以完善和用好城市运行数字体征、体系为重点,全面提高数字化水平。以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的“数字治理”为例,街道以 “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为牵引,构建起汇聚超千万条民生数据的“民情日志”和以主动治理为特色的“社区大脑”治理方案,努力绘就数字孪生无处不在,生命体征无所不知,智能监控无时不有,精准服务无处不享的治理新蓝图,解决社区管理中“人力所不能及、人力所无法及、人力所没有及”的实际问题,破解城市基层治理难题。此次临汾路街道数字治理调研是上海交通大学“青苗计划”针对志向选调事业的学生骨干组织的调研学习活动,在此次调研活动中,学员们对临汾路街道社区的数字治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不仅深化了学员们对数字化转型在基层治理的理解,更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为将来从事公共服务和基层治理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调研过程中,临汾路街道社区自治办公室主任陈黛静详细介绍了临汾路街道的发展基本情况以及社区治理基本背景,并强调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要求和目标。临汾路街道自治办苏金亮通过调动系统、现场演示,为学员们讲解了在以“民情日志”为基础的“数据驾驶舱”应用系统和以“社区大脑”为中枢的“一网统管”指挥平台的总体架构下,传感器布点、基础数据展示以及各类智慧化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建设情况。
学员们结合自身专业背景,从大数据技术与民生结合入手,和街道办事处相关人员在社区治理协同化、服务亲民化两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
依托物联网与云技术,提高社区协同治理的“深度”。针对学员提出的 “社区大脑”如何打通各类治理数据库的信息壁垒,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业务协同的问题,工作人员指出,上千个传感器构成的全域“感知神经”将各个社区、道路的情况汇集到数据中心,实现了“一屏观全域”的整体效果。“社区大脑”以民情数据为基础,率先开启街道社区数据治理模式,重塑了问题的发现和处置机制,解决了原有城市治理体系中多头治理、条块分割、合法推诿等问题,提升社区协同治理的“深度”,使社区治理的“群众跑腿、人找服务”的大水漫灌式治理向“数据跑腿、服务找人”的超前靶向治理模式转变,全面提高行政效率,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让数据洞察民生需求,增添基层治理的“温度”。工作人员以“精准高效”和“人文关怀”为关键词回答了学员“民情日志在安全应急管理和居民居家养老方面有哪些体现”的疑问。推进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为人民服务。以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驾马车为抓手,以“人”和“房”为基座,临汾路街道开展了“居民画像”“加装电梯”等服务业务。在推进基层治理管理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将冰冷的数据和有温度的人文关怀相结合,更快更好更准确地解决了社区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为基层治理增添了“温度”。基层治理之“器”是数字化、信息化,基层治理之“用”仍是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针对城市数字化转型与社区精细治理,学员们提出了三点主要感想:
第一,知行并进,以科技成果助力城市数字化治理。在参与调研的学生中,有多名志向前往祖国各地扎根基层建设的上海交通大学理工科本科生与研究生,他们分别来自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院系。通过调研,他们切实体会了到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对城市数字化治理的助力作用。在了解到数字技术在预警电瓶车室内充电风险的应用时,电气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孔心怡联想起参与的“适用于配电网柔性互联的新型电能路由器关键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的研究成果可为评估及缓解电动车充电对电网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助力城市电动车智能充电管理。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谭涛表示,非常欣喜地看到自己专业领域所学的物联网、数据挖掘知识应用于社区数字化治理,也更加希望将来能够结合自身专业背景从事选调生工作。
第二,扎根基层,让青春在基层实践中绽放。本次临汾路街道调研活动让学员们拥有了一次走出校园,走进基层的宝贵机会。通过调研,学员们深刻体会到了基层治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基层治理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基层工作需要做到不流于形式、不浮于表面,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中心,将前辈给予的教诲指导、同事传授的工作经验、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注重积累方式方法、获取实践经验,才能基层实现治理效率与群众满意度共同提升。在和任职于临汾路街道的选调生前辈交流后,学员朱凡、陈瑀表示,如果日后有幸加入选调生队伍,一定会发扬“泥腿子干部”的精神作风,多坐“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心头”,努力克服工作辛苦、条件艰苦、生活清苦的因素,做到与苦作伴、以苦为乐,无怨无悔,担好肩头责任,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递的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复杂实践中锻炼自我,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贡献青春,真正做到暖心暖人也暖情,努力落实好党和国家政策的“最后一公里”。
第三,学以致用,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实现自我价值。在调研中学员们注意到,虽然目前以临汾路街道为代表的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基层社区仍缺乏既懂政务又懂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大数据开发、应用人才支持不足,难以形成推动大数据建设的团队合力。参与本次调研的学员中有许多来自大数据应用开发相关专业的学生。物理与天文学院的苏楠表示,自己在调研中感受到了所学的新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广阔前景,希望未来能够在祖国基层运用所学知识助力社区治理“智慧化”发展。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的何一辰表示,自己十分渴望能够在毕业后前往基层,结合学科知识,运用新兴技术解决老人“出行难”、车主“停车难”、电动汽车“充电难”等一系列民生问题,祖国需要的地方实现自我价值。
学员们纷纷表示,临汾路街道在城市数字化治理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以及提出的系列智慧城市治理举措具备创新性、实用性、可复制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也对自己的未来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基层工作需要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作为有志于基层服务工作的上海交通大学学子,将不断提升各方面综合素质,为未来更好服务人民做好准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