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卫室一改造为何引来集体点赞?浦东塘桥这样“升级”小区出入口
一间门卫室,进出小区必经之地,这里的“焕然一新”正在给居民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浦东塘桥的峨海小区,原本的门卫室比较破旧,老百姓感受度有点差。“疫情前,不少居民喜欢聚在附近,倒个垃圾顺便聊聊家常。疫情期间,测体温、信息登记、查验健康码也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蓝东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孙红菱告诉记者,这个“主出入口”其实一直是小区的信息汇集地,现在经过一番改造,已经成了塘桥“50米视界”建设的一个试点。
说起门卫室的变化,居民刘明亚竖起大拇指,“进小区都要刷门禁卡,之前遇到卡刷不出来,还得专门跑一趟物业,现在小区门口的门卫室就能搞掂,最多半分钟,不要太方便哦!”
居民点赞的正是“50米视界”的一大创新:既保留门卫室原有的守关功能,又增添了咨询接待、便民服务、邻里共享等功能,与“家门口”服务站有效联动,切实延伸了为民服务链。
第一道防线,打造“安全守护的关口”
记者了解到,塘桥社区正在探索的“50米视界”建设,就是要把横向50米、纵深100米的“小区主出入口”打造成为“安全守护的关口” “社区服务的端口”和“文明示范的窗口”。目前,已完成2个小区的试点建设,接下来将加快推进3个小区的实施方案落地,最终按照“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原则,形成全覆盖的工作格局。
事实上,这次疫情让更多人认识到了“小区主出入口”对于社区安全防范和公共管理的重要价值,这是关键的“第一道防线”。
因此,塘桥建设“50米视界”的第一步,就是运用AI、5G、大数据等智能化手段,加大智慧小区和门卫智能化建设力度,依托街道城运分中心工作平台,全面接入视频监控、智能门禁、车闸道闸等物联感知设备,确保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的快速发现、及时处置、有效解决。同时,充分运用平台提示和短信提醒等功能,智能高效整合调动工作力量,加快推进社区平安建设,打造社区平安堡垒。
只有持续提升小区主出入口的安全防范能力,才能筑牢“小区门-楼栋门-自家门”的铜墙铁壁,织密织牢安全守护网。作为试点,峨海小区的门卫室已经全面接入了视频监控,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小区内的安全隐患。
第一延伸点,打造“社区服务的端口”
与此同时,塘桥也会把社区公共服务和社情民意的资源、平台和载体,集聚到作为家门口服务“第一延伸点”的“50米视界”,打造“社区服务的端口”。把暖心贴心、精准精细、便民利民的服务送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
记者在峨海小区的进出口看到,门卫室外已经设置了公告栏、政策窗、微心愿、回音壁、便民箱和互助通等,方便居民随手取、随口问、随时办。
总结抗疫的实际经验,如今社工、志愿者、物业保安、业委会、楼组长等5支服务队伍,每天早晚高峰时段都会在小区主出入口轮流值班,让老百姓感受到可见、可及、可得的服务。
第一风景线,打造“文明示范的窗口
“50米视界”还是“第一风景线”,要打造成为“文明示范的窗口”。孙红菱指着贴在门卫室门口的几个二维码说,“这是用来招募居民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只要用手机扫一扫,直接报名打卡,还能获得积分,大家的热情都很高。”
上海海关大楼的“第一敲钟人”魏云寺就加入了进来,他参与的是“护楼队”,充当起楼组的守门人,不仅会在楼组群里及时发布一些信息,还会在文明行为规范、楼组不堆物等方面带头示范。
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建设,塘桥正全面整合社区7支志愿服务队、29支志愿服务分队、270名志愿者,成立“三队三联盟”(护楼队、护绿队、护卫队;自治联盟、互助联盟、文化联盟),大力开展各类公益宣传和志愿服务活动,把宣传教育群众转化居民守护家园的自觉行为,有效提升居民文明素养和社区文明程度。
塘桥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打造“50米视界”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创新加强基层治理,提升社区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是一项需要以绣花功夫久久为功的基础性系统工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我们将坚持让群众在参与‘50米视界’中提升认可度,在认可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文汇报 作者:唐玮婕 发表于2020-07-23)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