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红色经典进课堂 “党史百年:馆长学者三人谈”还原“李侠”原型

2021年09月14日17:55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上海9月14日电 (王文娟)“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1958年,孙道临主演的《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上映,这部红色经典影响几代人,这句台词曾经感动无数观众;近两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又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迄今已演出了近300场,巡演过30多个城市,却依然“一票难求”。为什么红色经典魅力永存?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地下电台诞生在上海?电台在城市地下斗争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3日,上海市委党校创新党史学习教育形式,以“上海城市地下斗争中的共产党员”为主题举办“党史百年:馆长学者三人谈”系列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以《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主人公李侠的原型之一李白烈士为典型案例和切入点,分析和认识上海城市地下争斗的复杂性,学习和领悟伟大建党精神。

现场,上海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教授赵大朋,李白烈士故居名誉馆长吴德胜,上海市青联常委、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兰芬”的扮演者朱洁静三人对谈,以不同视角还原李白人物形象,与第126期领导干部进修班、第22期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讲述上海城市地下斗争的复杂状态。

上海有着丰富地下斗争的历史,见证了党的地下斗争的各个历史时期,涉及到党的地下斗争的各个领域、各种方式。“电台非常符上海地下斗争的隐蔽性和特殊性的特征。”赵大朋介绍,192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地下电台。当时,整个斗争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全中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利用电台开展工作是革命斗争的迫切需求。“在中央特科李强等同志的努力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从几乎一穷二白,到1929年实现了第一部电台在上海诞生,开启了党在上海地下电台的历史。”

李白为什么选择黄渡路这里作为秘密电台?当时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子?“1937年10月10号,李白孤身一人来到上海,第一个地点在现在的黄陂路,后来转移到长乐路,在上海近12年,秘密电台设置过6个点,位于虹口区黄渡路107弄15号是最后一个点,也是李白和裘慧英在上海解放前的最后三年生活工作和被捕的地方。”吴德胜说,当时,黄渡路这个点离国民党的警备司令部直线距离只有200米,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整个弄堂里大部分都是国民党军官,冒着风险忘我工作。“收报员苏采青曾跟我回忆李白,说上海台这位同志发报态度又好、手势非常熟练,党中央电台的报务员非常希望收听上海台的信号。”

李白到上海的两年后,上海党组织为了更好地掩护李白的身份,决定派纺织厂女工、共产党员裘慧英,以夫妻名义配合他工作。朱洁静演绎的“兰芬”是以裘慧英为原型,她谈到,“当时选‘兰芬’,导演说相信我会和这个角色共同成长。当我走进裘慧英,被裘慧英和李白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七十年前,他们也许跟我们是同龄人,三十多岁,都是那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青年人,裘慧英和李白的故事仿佛在我们身上重合了,有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

“李白是什么时候牺牲的?他和裘慧英见最后一面是什么情况?”吴德胜说:“1949年5月7号那天上午,裘慧英抱着4岁的儿子在蓬莱路居民的阳台上对着看守所的小窗口呼唤静安,静安。李白听到妻子在呼唤,他的双腿已经被老虎凳折断,站不起来的,他关在一起的狱友把他托起来,对着小窗口看到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儿子看到爸爸:‘爸爸,爸爸,你快来抱我,’李白说:‘孩子,乖,爸爸很快会抱你的’。李白默默地对视着自己的妻子,过了几分钟后说:‘你以后不要来看我了。天快亮了,我所希望的等于看到了,我一生的奋斗快要实现了,今后我无论生死,你们和全国人民一定会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当天晚上,李白、秦鸿钧、张困斋等12位革命被押往浦东戚家庙执行了枪决。李白牺牲时年仅39岁,离上海解放仅仅还有20天。

以小切入展示复杂的时代背景,通过“李侠”这个典型的人物,揭示了或者诠释了上海地下斗争的复杂性。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梅丽红表示,上海市委党校积极创新党史学习的方式方法,把红色文化和上海红色资源引进课堂,“馆长学者三人谈”活动是一次探索尝试,今后还将进一步积累经验,不断提升。她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很重要的原因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坚持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诚,希望党员干部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做出这个时代不负党和人民的新的成绩。

(责编:王文娟、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