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新手“本本族”不敢上路 找“陪駕”靠譜嗎

汽車陪駕服務雖已存在多年但不規范,亟需建立客戶評價機制和教練評分系統
新手“本本族”不敢上路,找“陪駕”靠譜嗎
■本報記者 鄔林樺 顧杰
新年剛換了份新工作,辦公地離家更遠了,“本本族”吳晨決定開車上下班,可想到自己6年前拿到駕照后就沒怎麼摸過方向盤,如今真要開車上路,心裡發怵。在朋友的介紹下,他找了一名陪駕教練,准備“回爐重造”。
從場景單一的駕校練習場到環境復雜的城市道路,不少新手和“本本族”一時難以適應,不敢獨自駕駛,陪駕服務由此誕生。尤其經歷疫情后,一些“本本族”從健康防護等角度考慮,轉而選擇自駕通勤,上海的陪駕需求也因此蓬勃。
記者採訪了解到,陪駕服務既有在網上接單的個體戶,也有教培企業拓展這一業務,雖已存在多年,但長期以來包括收費標准、陪駕流程及效果評價等一直未形成市場規范。此外,陪駕過程中若發生交通違法、交通事故等情況,如何劃分法律責任也存在爭議。
陪駕教什麼?
新手司機缺乏復雜道路的行駛技能和應急處置經驗。上海的路況復雜,對新手司機來說有個熟悉的過程
針對新手和“本本族”的陪駕服務是如何進行的、效果如何?日前,記者進行了體驗。
提前一天進行電話預約,第二天陪駕教練呂師傅開著車在約定地點接上記者。從外觀看,這是一輛滬牌私家車,不同的是,副駕駛座位下方加裝了一個剎車。“這一裝置與正規駕校的教學車配置一致,可用於隨時採取緊急制動,提升服務的安全性。”
確認了記者的駕照持有情況、駕駛經歷和服務訴求等信息后,呂教練讓記者坐上了駕駛座,他則全程坐在副駕駛座予以指導。“安全性是第一位的,今天我們主要是找找開車的感覺,多了解一些交通規則。”呂教練向記者介紹了擋位、油門、剎車和儀表等車輛裝置,指導記者調整好座位、后視鏡后,便囑咐記者開動起來。
由於出發地點道路狹窄,且車輛較多,呂教練提議記者開往車流較少的大路。當記者提出是否可以走高架時,他表示“需要多練幾次,熟悉路況后才能上高架”。
呂教練的本職工作是一名擁有10年駕培經驗的駕校教練。近期,公司推出陪駕業務,他和另兩位教練一邊兼顧駕校的課程,一邊提供陪駕服務。“目前來看,大家對陪駕的需求挺高的,我們剛推出這個業務,每周末都有客戶預約。我很看好陪駕市場的未來發展。”
結合多次陪駕的經驗,呂教練對不同類型客戶進行了“人物畫像”:“新手學員雖然經過駕校培訓,但缺乏復雜道路的駕駛技能和應急處置經驗﹔‘本本族’學員則長期未駕駛車輛,駕駛技能生疏也不敢貿然上路。”他總結說,上海的路況復雜,“對新手司機來說有個熟悉的過程”。
早高峰時段剛過,地面道路較為暢通,記者駕車時速能達到五六十公裡。在呂教練指導下,記者先后訓練了變道、轉彎、掉頭、靠邊停車等操作,尤其進行變道和轉彎時,他反復提醒記者“千萬要注意觀察后視鏡和周邊路況”。
什麼樣的路口不能轉彎、潮汐車道如何識別、何時能借公交專用道右轉……陪駕過程中,呂教練會回答記者提出的疑問,也會主動提醒各類交通法規、通行規定等“理論常識”。“陪駕教的不僅是實操技能,也會幫學員重拾理論知識,包括熟悉各類交通標志、警示交通違法行為等。”
兩個小時的陪駕課程結束,記者對上海的路況有了基本認知,但要獨自上路,恐怕還要進行更多練習。教練也表示,記者購買的只是體驗課,“所以訓練的都是基礎操作,要想達到更好的效果,還需進行多次和長時間訓練”。
錢花得值嗎?
新手學員比較依賴教練,“本本族”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恐懼。情況因人而異,教練需要觀察后對症下藥
在一些市民看來,新手上路大可以讓親友指導,不必花錢找陪駕。但購買過陪駕服務的吳晨覺得,專業的陪駕教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找陪駕前,吳晨開過一次車,當時父親坐在副駕駛“指導”。“剛開出小區,看到馬路上的車流,心裡就發怵。我爸看我慌了,還說我膽子小。”那次經歷打消了吳晨讓父親當陪練的想法,“我爸很容易激動,我變道速度慢,他就一通亂罵,搞得我更緊張了”。
吳晨需要的是專業的陪駕教練。跟找親友陪駕不同,陪駕教練不僅更耐心,還提供副駕帶剎車的陪駕車輛,這讓他十分安心。吳晨的陪駕教練曹師傅有十多年駕齡,在進入駕校行業前,還開了五六年出租車。今年春節期間,吳晨與曹師傅約定陪駕服務,收費為150元/小時,練習項目包括窄路會車、變道、超車、上高架以及穿隧道等。
每天利用下班休息時間訓練兩小時,連續5天的陪駕訓練結束后,吳晨自覺已能從容地開車上路。這1000多元的投入,他表示很有必要。“我已經跟朋友推薦陪駕服務了,我覺得新手和‘本本族’都需要找陪駕。”
不同於駕校以應試為目的的教學方式,陪駕教學更多從實際駕駛需求出發。“我們公司特別安排了市內各種路段的行駛,包括坡路、高架、夜間等不同訓練課程,條件允許的話還設雨天的駕駛課。”陪駕經驗超過5年的教練何利平告訴記者,不僅要讓學員掌握駕駛技能,更要幫助學員克服心理難關,“新手學員比較依賴教練,而‘本本族’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恐懼。情況因人而異,需要我們觀察后對症下藥”。
誰在做陪駕?
光上海就有300多個商家提供服務,既有專業駕校和服務公司,也有個體戶,標准和資質還不明確
雖然有不少像吳晨這樣的“本本族”覺得陪駕服務值得購買,但記者調查發現,這一行業也存在不少問題,亟待解決。
實際上,汽車陪駕並非新興行業,十多年前上海就有一些駕校針對“本本族”推出陪駕業務。然而直至今日,陪駕行業仍未形成明確規范,從業者魚龍混雜的狀況也未得到根本改變。
記者在某電商平台搜索“陪駕”,發現光上海就有300多個商家提供服務,其中既有專業駕校和服務公司,也有資質不明的個體戶。收費標准各不相同,從幾十元到近200元一小時不等。記者咨詢發現,這些商家中,不乏陪駕教練用私家車充當教練車的情況,而且很多陪駕從業者沒有相應的教練資格。一位商家告訴記者,所謂陪駕公司,只是幾個朋友合伙開的,自帶一輛車就可以入伙,既當老板又當師傅。公司目前僅有四五輛車,均是改裝副剎的私家車。“這個行業大多如此,有些公司的陪駕車輛都是二手車。不同公司之間還經常介紹業務,一名師傅可以在幾家公司登記接生意。”有從業者對記者表示,“隻要技術過硬就行,証件不重要。”
相對而言,已推出陪駕業務的駕校,大多使用的是專門的教練車,也有專業的教練負責陪駕。陪駕一般以小時為單位,多數還規定最低學習課時為3小時或者4小時。
綜合多名業內人士的說法,陪駕行業處於“無主管單位、無統一標准、無准入門檻”的“三無”狀態。有業內人士表示,國家目前還沒有“汽車陪駕”這一職業的相關培訓標准和資格証,大多數提供陪練服務的人員僅持有駕照,因此很難確定教練究竟有無陪駕資質。鑒於不少陪練業務通過網絡渠道進行發布,有業內人士認為,汽車陪駕行業應該在線上建立完善的客戶評價機制和教練評分系統。“這是個突破口。”一家陪駕公司的經理表示。
受訪者也建議有關部門盡快出台相關政策,對陪駕行業予以規范。“例如,公司需要多少注冊資金、有多少駕駛人員、駕駛人員需要具備什麼資質、陪駕服務協議中應包括哪些條款,都應得到政策的規范和明確。”
責任該誰擔?
購買陪駕服務的用戶到底屬於學員還是駕駛員還未厘清,陪駕服務涉及的法律責任歸屬存在爭議
從用戶和從業者切身利益出發,更亟需規范和明確的是,如何保障行車途中的安全?陪駕過程中如發生交通事故或交通違法,責任如何歸屬?
記者注意到,一般陪駕服務可用客戶的自備車或機構提供的陪駕車輛(通常都帶有副剎車),但兩者的安全性能和相應的責任認定並不一致。一陪駕機構工作人員表示,如果客戶使用的是機構提供的車輛,若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由機構負責,“我們的車我們負責,不用顧客賠償”。
那麼,陪駕過程中發生交通違法怎麼辦?對方表示,如果是要記分的違法,“分數由顧客承擔”,但罰款則視具體情況有所區別,“如果教練指導了,你還違規,那你交罰款﹔若教練沒指導導致你違章,那罰款我們出”。也有陪駕機構向記者表示,帶教期間發生任何事故碰擦都跟學員無關,“如被交警當場攔下,分扣你的,罰款我們承擔”。為打消記者顧慮,這名工作人員還表示會和顧客簽署免責協議,“基本上不會有這種情況,一般我們師傅都會提前預判的”。
在一些法律界人士看來,誰該擔責的爭議,歸結起來是對用戶身份的爭議。購買陪駕服務的用戶,到底屬於學員還是駕駛員?“如果用戶被認定為駕駛員,表示他已經具有獨立駕駛車輛的資格,必須對自己的開車行為負責。反之,如果認定用戶只是一名機動車學員,出了交通事故要由教練員承擔責任。”
“發生交通事故后,應由事故發生時已申領駕駛証且實際支配控制機動車運行的駕駛人來承擔賠償責任和法律后果。”全國工商聯汽摩配商會副會長、上海市經建律師事務所主任應慧鵬認為,根據現行法律規定和相關法院判例,自申領駕駛証后,即被認為是“駕駛員”而非“學員”。“陪駕人坐在副駕駛為駕駛人提供行駛指導,駕駛人如未能提供証據証明陪駕人在陪駕服務過程中存在過錯的情形,且影響了其正常駕駛,事故發生后,陪駕人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這應該區別於‘駕校學員’在學習駕駛中有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或者造成交通事故的,由教練員承擔責任的情形。”
司法實踐中,陪駕服務涉及的法律責任歸屬也存在爭議。曾引起廣泛關注的“中國陪駕第一案”中,杭州公安交警部門就裁定,購買陪駕服務的鄭某因駕駛車況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機動車,並且操作不當致使車輛駛出右側路基翻車,應負事故的全部責任。在該案審理階段,法庭也認可公安部門作出的責任認定。
一名交通事故審理民警說,《道路交通安全法》並未對“陪駕學員”作出身份認定,對陪駕車出事故該如何處置也沒有相應規范。“我們作交通事故認定時,對事故各方的身份分三種,一是駕駛人、二是乘客、三是行人,所謂‘陪駕學員’應被認定為駕駛員,所以發生違法或事故,相應的責任認定與處罰也應按普通駕駛員對待。”
“希望職能部門盡快建立相關法律法規,對陪駕車輛、陪駕教練及陪駕公司進行規范。”採訪中,多數消費者和從業人士都認為陪駕服務有其積極的社會意義,建議交通主管部門盡快制定行業規范,落實監管,保障陪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