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共識 幾十名上海鄉村產業振興"頭雁"走進大學

幾十名上海鄉村產業振興“頭雁”走進大學,大咖授課讓他們有了新思考新共識
“年輕人做農業,不能隻關注賣菜”
■本報記者 吳越
“杭州培訓之行,定能收獲滿滿。”很少發朋友圈的涂德露更新了動態。作為上海市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培訓班學員,他與其他幾十名學員一起前往浙江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學習。
涂德露1989年出生於安徽,現任上海安碩蔬果專業合作社、上海金碩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與老一輩從事農業生產經驗豐富的農場主不同,除了在寶山的蔬菜基地忙活,一年之中,他有相當一部分時間是在各處參加培訓和活動。
“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涂德露堅信,年輕人做農業不能隻關注怎麼“賣菜”,埋頭苦干,還要懷著開放的心態不斷學習、拓寬眼界。這也成為新一代青年農場主的共識。
栽跟頭不氣餒
2010年前,涂德露從未想過自己會走上父親走過的路。當時,學金融的他大學畢業正在找工作,在上海干了30年蔬菜生產的父親突然問他,“把蔬菜合作社交給你來做,你願意嗎?”父親雖然生產經驗豐富,卻不會使用數字化軟件,在綠色農業現代化的大環境下,越來越吃力。沒有激烈的思想斗爭,還是“一張白紙”的涂德露同意了。
剛接手時,涂德露信心滿滿,卻很快栽了跟頭。那時,他看到其他合作社依靠定點配送拓寬了蔬菜銷售渠道,便也想做蔬菜生產配送,在還沒找到客戶的情況下投入資金購買了貨車。后來雖有了客源,卻因為本身對行情不夠了解,盲目答應了對方多品類、一月一定價的要求,導致虧損。“頭三年把經營想得太簡單,走了彎路,后來才意識到還有很多要學習。”
痛定思痛,涂德露重整旗鼓,投入大量精力在蔬菜批發市場了解蔬菜定價與市場行情波動的規律。最終,他為合作社找到了合適的發展方向——做好綠葉菜小品種的特色開發,篩選出在夏季高溫天種植的薺菜以及口感優質的其他綠葉菜品種,加強田間管理,確保“夏淡”“冬淡”綠葉菜供給不間斷、品質不下降。
2018年,他來到羅店鎮毛家弄村成立了安碩蔬果專業合作社。出資50萬元,將幾間破舊瓦房按照蔬菜標准化生產經營需要,改造建設成為全套辦公管理場所。現如今,佔地面積約260畝的合作社內有蔬菜大棚400個,年產量約3000噸。
擁抱新技術
在寶山區20來家蔬菜合作社中,掌門人為“80后”“90后”青年的並不多,但他們有個共同點:善於學習並擁抱新技術。 下轉2版(上接第1版)一方面親力親為,學習新型農機操作、考取相關職業証書﹔另一方面緊跟行業專家步伐,種優質菜、提升農場現代化管理水平。
安碩合作社成立僅一年后,便成功注冊了“食季安蔬”牌商標,成功創建了上海市蔬菜標准園,通過了農產品GAP認証。之后,合作社還引入了水肥一體化、生物活水機、智能溫室等現代化設施設備。
眼下,合作社還在積極申報上海市蔬菜生產“機器換人”示范基地。“目前無論是起壟還是播種,我們都已實現了‘機器換人’。”涂德露特別提到,自動播種不僅提升了效率,還節省了種子消耗。“以往人工播種,難免會有種子落到排水溝裡,菜苗生長時容易出現堵水情況,現在這一問題也不用再擔心了。”
一直在路上
從事農場經營的過程中,涂德露得到了許多寶貴學習機會,參加了上海市第二期青年農場主培訓班、上海市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2022年還入選了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培育項目。“強大的師資幫助我們在生產技術、財務、營銷等實務方面得到提升,各行各業的大咖授課也讓我們進一步開闊眼界,對農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有了思考。與其他區的同行交流后,同樣受益匪淺。”
這兩年,安碩合作社的休閑採摘項目頗受歡迎。涂德露坦言,關於農旅結合項目如何發展,一直是自己和“同學們”討論的重點。採摘項目,近郊蔬果園做的都不少,競爭之下,還是看誰的品質好、性價比有優勢。綜合考慮后,安碩決定以小番茄為主打,同時加入人氣頗高的水果玉米品類,旺季時一個周末就能達到4萬多元的銷售額。
2023年,毛家弄村作為寶山區唯一一個市級鄉村振興示范創建村,將打造農業科技集成應用、集中展示、集體研發的產學研基地。這一消息也讓涂德露為之振奮。“趁著鄉村振興東風,合作社也將深化種質創新、智能生產,努力做好‘一棵菜’的文章。”涂德露說。
(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