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首日,徐家匯書院正式亮相!十年磨一劍,打造海派文化新地標

新年首日,備受關注的徐家匯書院暨徐匯區圖書館新館正式開館,首批讀者走進了位於徐家匯源核心區域的這座“市民第二書房”,以書香開啟新年新氣象。
十年磨一劍傳承海派文化
與市民讀者們闊別三年的徐匯區圖書館,建館已經66周年。由於疫情等原因,徐家匯書院比原定時間稍晚一周正式亮相,但相較過去十年的籌備,最后一刻的等待也讓人們有了更強烈的期待。
記者從徐匯區文旅局了解到,為了打造這處與海派之源相匹配的公共文化空間,徐匯區先后投入近十年規劃、籌備和建設。2019年,徐匯區圖書館宣布“暫別”閉館,將完善功能布局以滿足市民更為多元的閱讀需求。2021年,徐匯區決定將區圖書館新址遷至徐家匯源景區核心地帶,緊鄰教堂廣場、與徐家匯藏書樓遙相呼應的徐家匯書院就此立項。
150余年前,今天徐家匯書院所在地正是中國第一家博物院“徐家匯博物院”原址。現在上海自然博物館裡珍藏的許多珍貴標本都來自於此。這份雋永的文脈傳承了三個世紀,又再度注入徐家匯書院,也成為這座“歲月圖書館”的海派基因。
而今,新落成的徐家匯書院總面積達18650平方米,分為地下兩層、地上三層,設有近800個閱覽座席,是一座開放、創新、融合,集文獻閱讀、展覽講座、藝術鑒賞、文創集市、旅游導覽等服務為一體的復合型圖書館。
書院建筑上醒目的“徐家匯書院”五個大字,來自於“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徐光啟的手跡,而書院的英文名“ZIKAWEI”,則出自上海方言中“徐家匯”音譯的威妥瑪式拼音法,這一英文表述亦可在諸多與徐家匯相關的歷史地圖、文獻中找到蹤跡。諸多細節,無不透露出徐家匯作為海派文化之源的歷史厚重感。
徐家匯書院由西岸美術館設計師、英國著名建筑大師大衛·奇普菲爾德擔綱設計,內部則由知名建筑設計師俞挺帶領團隊完成。位於書院中庭,晶瑩剔透的“光啟之門”藝術裝置,是基於土山灣中國牌樓的形象進行了藝術化再造,以3d形式通過現代設計與建造技術對傳統建筑進行了全新演繹,也展現了書院既回望歷史,又詮釋當下時代精神的定位與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光啟之門”是由2台大尺度建筑空間打印機器人,耗時50天方才打印完成。其打印路徑長達1.7萬米,打印消耗的材料重達1.8噸,編程超過50萬行,全部程序均通過FUROBOT軟件批量化編程完成。“光啟之門”與20余米長的“海上長桌”,將共同再現徐家匯的百年文化記憶,鋪陳出一條海派文化記憶通道,也是徐家匯書院最具辨識度的標志。
成為人人可享的“市民第二書房”
公共圖書館能夠體現一個區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發展水平,它為市民游客提供了尋求知識的重要渠道、終身學習的優質平台、多元交流的書香空間,也為區域文化發展提供了展示交流的舞台。作為人人可享的優質文化資源,徐家匯書院在各個區域的功能設置上,都力求營造出“人書一體”的閱讀氛圍。
在一樓少兒區,設有低幼、幼兒、小學和中學等四大分類板塊,延續了徐匯區圖書館20多年來對少兒和青少年閱讀的關注。二樓服務區,集外借和閱覽兩大功能為一體,藏書涵蓋中國圖書館分類法規定的所有22個大類,復古的海派彩繪玻璃點綴其中,令人在閱讀之余也能靜心凝神,感受城市的文脈精髓。三樓特色文獻區,珍藏了書院的“鎮館之寶”《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等大型成套叢書以及各類方志,晚清至民國時期上海著名的報刊、雜志的全套影印本也可在這裡查詢。
此外,徐家匯書院還劃分了陽光閱讀區、“光盒空間”、24小時閱讀區,滿足市民讀者不同時段、不同方式的閱讀需求。
作為徐匯區圖書館總分館體系的總館,徐家匯書院還將銜接全區13個街鎮的分館以及徐匯轄區內的書店、出版社、“書香行者”以及“燈塔書房”等閱讀空間,引領整個城區浸潤書香,圍繞“建設新徐匯、再造新徐匯”奮斗目標服務大眾,成為市民向往、讀者喜愛的文化空間與精神家園。
元旦期間,徐家匯書院將為市民讀者送上“新年開啟日”書香體驗全攻略,以五重驚喜帶領人們深入了解書院及其周邊的歷史。具體包括,定點參觀“書院八景”、抽取書院新年好禮、在“東西公園”文創商店舉辦“扭點好東西”等活動,還能到書院一樓的永璞咖啡旗艦店品味咖啡香與書香交織的海派文化特色。書院還為到訪讀者准備了新年明信片,加蓋徐家匯書院新年定制郵戳,為開啟新一年留下書香記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